『壹』 第10放映室(20090609)解說詞
「《第十放映室:電影過年》節目因言辭犀利被禁播了!」近日,央視《第十放映室》欄目解說員龍斌在博客上報料稱,因為審片時領導不喜歡,因此該欄目今年春節的特別節目胎死腹中。此外,龍斌還在博客上貼出了原本寫好的「電影過年」的解說詞以表憤慨。
《家有喜事2009》:本片不但水準低劣,而且毫無誠意,拉開了港產爛片2009年在內地搶錢鬧劇的序幕。
《花木蘭》:對白的信息量少到甚至連劇情都無法推進,直接導致本片的故事一直在按一種奇怪的敘事節奏推進,忽快忽慢的步伐不但繞暈了觀眾也繞暈了導演。
《追影》:當電影結束之後,觀眾所能做到的,只能是默默起身,鴉雀無聲地離開,彷彿是走錯了路,在一個錯誤的地方,參加了一場錯誤的追悼會。
《尋找成龍》:本片講述了一個追星男孩兒最終得以圓夢的故事。這個故事所透露出來的含義,不鬧吵得不讓家長們不寒而慄———它無疑是在鼓勵那些幼稚的追液賀侍星族少年,只要你能堅持不懈地犯傻,最後就會有無數好人幫助你實現最荒誕不經的念頭。
《氣喘吁吁》:對於任何一個期待看到一部喜劇的觀眾來說,看這部電影的過程完全就是一個看自己如何站上茶幾變成杯具的故事。
《機器俠》:作為一部大肆宣揚的所謂「科幻電影」,《機器俠》以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徹底無視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系的基本水準,以及中國數量龐大的科幻迷和影迷的基本底線,用香港僵屍片和神棍片的風格,再加上許多早年香港娛樂片的陳腐橋段,最後包裝出了一部讓人渾身麻酥酥的「科幻電影」。
《火星沒事》:一個憤怒的觀眾看完本片後在網上留言,「火星沒事,觀眾有事」。希望本片編劇和導演看到這句話後能深刻地意識到,地球很危險,趕緊回火星去吧。
《刺陵》:對於稍微嚴肅一點的電影觀眾來說, 《刺陵》則是一部愚蠢到了一個新高度的電影,完全是在植入廣告的間隙見縫插針地放了一些不帶情節的動作場面進去
《 戀愛前規則》:本片的一句台詞恰如其分地評價了本片:脫離實際,胡編亂造。這基本上是一個日趨靠攏相聲的小劇場話劇和電視情景喜劇的混合體,雖然是根據一部網路上很紅的小說改編的,但唯一能讓觀眾留下印象的節,就是那些態度堅決姿態強硬的插入廣告。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只能用「乏味」來形容。對這樣乏味的一部電影,也就沒必要再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赤壁》:對於一向缺乏選擇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作為消費者既然無從選擇,那就只能從唯一的選擇里各取所需——想看愛情的就看愛情,想看戰爭的就看戰爭,想看帥哥的就看帥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這部電影對方方面面的觀眾都照顧的很周全,作為消費產品它無可非議。但是《赤壁》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唯一沒有被照顧到的就是影迷,因為他們從中看不到電影和故事。
《孤膽義俠》:地球上或許沒有最好的導演,但卻有最爛的導演——德國導演烏維·保爾正是這一「殊榮」的獲得者。烏維·保爾專門拍攝根據電子游戲改編的電影,因無聊至極的拍攝風格和奇差無比的作品質量而「聲名顯赫」,其「代表作」包括《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萊恩》和《地牢圍攻》等。《孤膽義俠》在國內公映時,號稱是「本月惟一進口驚悚大片」。作為一部能把觀眾看笑的驚悚片,本片在國內票房居然有3000萬人民幣左右——作為一個對比,本片在全球范圍的票房只有7000萬人民幣。
可能是受到這個票房成績的鼓舞,烏維·保爾執導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地牢圍攻》也已經被國內引進,原計劃於2009年11月27日在國內公映,後來推遲到2010年。國內譯名尚未最後確定,可能會翻譯為《地牢圍攻之以國王的名義》。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導演,烏維·保爾在國內已經開始擁有一批口味獨特的影迷,他也被這些粉絲親昵地稱為「寶哥」,並得到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寶哥出品,必屬精品」。
《風雲2》:對於《風雲2》這部電影,有一句網友的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一部分觀眾的感想: 風哥哥,雲哥哥,你們不要再打了,我是多啦A夢還不行嗎?作為一部100分鍾的電影,80分鍾的打鬥場面。為了在剩下的20分鍾里交代一下劇情,本片用了200句惜字如金的簡短對白完成了這個任務。雖然在精彩的特效幫助下,這些打鬥場面都眩目而精彩,但對於大多數並非原拍棗著漫畫愛好者的普通觀眾來說,他們還是希望能看到一點點故事將這些打鬥場面串聯起來。但是他們最後還是失望了,如果說《刺陵》的故事很糟糕,糟糕到根本沒故事,那麼《風雲2》這部電影就根本沒劇本。
恭賀2010—2009電影回顧(一季度回顧)
〔精彩片花剪輯〕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0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
中國電影市場積蓄多年的力量,終於在今年爆發。不斷攀升的票房數字,以及更加誘人的願景,讓許多人期盼的「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彷彿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曾經高不可攀的單片億元票房,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式大片的票房及格線,而中國電影市場上有史以來的三部單片票房超4億元的影片,它們分別是《變形金剛2》、《建國大業》、《2012》,全部集中在2009年出現,並且均勻分布在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三個檔期,構成了年度票房的基準線。
作為這種電影票房井噴式增長的基礎,經過2007、2008兩年的基礎建設,中國電影市場的銀幕數在2009年開始了令人驚訝的增長,總銀幕數已經逼近6000塊,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數年內還會繼續高速增長。同時,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3D電影市場,擁有的3D電影銀幕數僅次於美國。如果2010年能夠按照業界期望的那樣成為「3D電影元年」的話,那麼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將會更加可觀。
但是在市場的紅火熱鬧背後,中國電影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2009年賀歲檔作為第一個有好萊塢分賬大片進入的賀歲檔期,氣勢如虹的《2012》雖然並沒有直接參與賀歲檔的票房爭戰,但它還是出乎意料地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總冠軍,並直接壓縮了之後上映的賀歲檔國產影片的市場空間。
可以預計,在未來這種挑戰和威脅只會更加明顯。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爭奪市場空間的份額則直接關繫到未來的生存問題。只是,中國電影用什麼去爭取觀眾的支持呢?2009年它們交出了一份什麼樣的答卷?
《赤壁·下》
作為在2008年暑期檔創下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新紀錄的《赤壁·上》的續集電影,《赤壁·下》曾經有一個備選片名是《赤壁·決戰天下》。不過本片在公映時還是改回了低調的《赤壁·下》。據說,中影集團一直在努力打造一部單片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赤壁》自然就成為這部肩負重任的影片。根據片方公布數據,上下兩集《赤壁》的國內票房總額約為5.8億人民幣,已經很接近這個目標了。
也許是2008年的中國實在太不平靜,中國觀眾到了年底就一窩蜂地擁進電影院尋找歡樂,於是連《非誠勿擾》這種勉強和喜劇沾點邊的電影票房都過了三億人民幣。考慮到《赤壁·上》曾經在暑期檔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歡樂,大量患有「喜劇飢渴症」的觀眾就不由分說地將《赤壁·下》當成了賀歲檔喜劇電影替代品,努力在其中尋找著喜劇元素和搞笑台詞,完全不管導演和片方的本意是什麼。
《赤壁·下》也成功地迎合了觀眾的這種飢渴和期待,很多台詞飛快地出現在網路和媒體上,然後被封為「年度最囧」或「年度最雷」之類的頭銜。對於一部以追求最高票房和最大利潤為出發點的電影來說,這種關注並非壞事——因為評論的好壞並不能影響票房,只有評論的數量才會和票房有某種正比關聯。特別是對於擁有絕對資源優勢的《赤壁·下》來說,任何錶揚或批評其實都不會對它的預期票房有影響,因為觀眾根本沒得選。
對於一向缺乏選擇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作為消費者既然無從選擇,那就只能從唯一的選擇里各取所需——想看愛情的就看愛情,想看戰爭的就看戰爭,想看帥哥的就看帥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這部電影對方方面面的觀眾都照顧的很周全,作為消費產品它無可非議。但是《赤壁》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唯一沒有被照顧到的就是影迷,因為他們從中看不到電影和故事。
作為一部時間長度有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赤壁·下》令人困惑地幾乎沒有講述故事。這個問題其實同樣也存在於《赤壁·上》中,但那時考慮到這部《赤壁·上》其實算是一部超長預告片,對於劇情的要求相對可以降低,畢竟還有《赤壁·下》可以期待。但現在面紗揭開後,所有的期待都變為了困惑——加在一起有五個小時的電影,居然沒有能夠講述一個讓觀眾可以有所期待的故事。
按照好萊塢的編劇規律,一個好的電影故事應該可以很簡潔地用一句話表達出來。但是對於《赤壁·下》來說,這個故事是如此簡單,以至於片名就可以講完這個故事。
片中出現了諸多明星,他們如同出席春晚一樣依次露臉,但其言其行都蒼白無力,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狂熱影迷,都只能把他們當成影視明星而非電影演員。片中還出現了諸多戰爭場面,其火爆程度如同一隻穿越時空的現代軍隊正在對一隻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展開屠殺。但這些暴力和爆炸都只能給觀眾帶來逐漸麻木的視覺刺激,沒有一個人的死亡能夠讓觀眾的內心有一絲顫抖。
作為一個在中國膾炙人口的通俗故事,「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幾百年來被各種流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反復表述過,如何能把這樣的故事講出新意,的確是導演吳宇森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我們不知道這個劇本是如何出爐的,但從最後呈現在銀幕上的效果來看,電影《赤壁》在各種利益和力量的影響下,最後選擇了一條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方式,就是用金錢堆砌出一個張牙舞爪的視覺怪獸直接橫掃市場,但它雖然貌似龐大無比,但卻內里空無一物。
這個吸金怪獸是如此地龐大,以至於《赤壁》無論其成本,其票房,其影響,都註定會被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對於這樣的電影,過於苛求它的藝術屬性可能是吹毛求疵了。因為這就是中國電影工業的現狀。
國產商業大片貢獻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它們支撐著數以十億計的中國電影產業,它們構成了中國電影產業原始簡單但已具雛形的產業鏈。如果沒有這些國產商業大片,中國電影還會停留在小作坊階段,根本無從談及產業化。
但如果仔細看看2008年之前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會發現這個市場里基本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成本和票房動輒過億的國產大片,一種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終徘徊在百萬級別的國產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報的國產影片,則是中國電影市場最稀缺的類型。很明顯,這個市場中的某種渠道出了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國產電影無法積累利潤進行產業升級,而高端市場的利潤則無法返回並滋養根基。
我們的市場現狀,就決定了中國商業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電影必然會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主要構成,也就能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大片能夠在違背電影觀眾需求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擁有對中國電影市場化紅利的全面控制權。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觀眾的意願被稀釋到了最稀薄的程度。這些影片可以完全無視觀眾的基本娛樂需求和電影的基本敘事規則,卻還能如此從容地在市場上獨霸天下。因為影響票房的根本因素還是資本運作和檔期,影片本身的質量已經不再影響利潤的產生,於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謂「國產商業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勝利中,已經從看不起觀眾演變為看不見觀眾。
《瘋狂的賽車》
在2008年的最後一天,《瘋狂的賽車》拿到了公映許可證。這個應該完全是巧合的日期,卻有意無意地讓《瘋狂的賽車》具有了某種里程碑般的意義。憑借本片出色的品質,以及未映先紅的口碑和良好的檔期,《瘋狂的賽車》最後取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而這種成功可以說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在異常喧鬧的2008賀歲檔上映的電影中,無論製作成本還是票房成績,如果僅僅只看數字,有太多的國產電影刷新了紀錄。但是真正能夠對於中國電影產生影響的,以至於能夠變成標志性事件的,卻恰恰是這部《瘋狂的賽車》。
因為《瘋狂的賽車》是一部「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如果能夠在「中等成本」和「類型片」這兩個方面取得突破,就獲得了一次解開中國電影市場困局的機會。
在中國電影很短暫的市場化過程中,中國電影的成本瓶頸一直是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致命問題。在以《英雄》為首的國產大片時代來臨之前,中國電影無論產量還是效益,都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既談不上技術進步也談不上產業升級。一個產業的年產值常年徘徊在十億人民幣左右,好萊塢電影又在一旁虎視眈眈,在現在看來簡直是搖搖欲墜。
當國產大片時代來臨後,雖然它們能夠帶動市場消費,擴大市場規模,完善產業體系,但為了能夠讓這些吸金怪獸活下來,有限的電影市場資源不得不被傾斜使用。在整體市場還沒有足夠大之前,這種大片對於檔期、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壟斷,更是進一步惡化了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以至於現在的電影市場現狀就是只有成本動輒幾千萬上億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潤回報,百萬級別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後面舔盤子,依靠殘余的市場空間勉強苟活。
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下,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如果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其意義之大絕對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標志著中國電影產業鏈開始初步形成,只要電影行業能夠抓住機會,也許會有機會再次迎來一個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
很多觀眾知道寧浩導演就是從2006年的《瘋狂的石頭》開始的。這部影片以300萬的製作成本,獲得了將近3000萬的票房收益,雖然其中有太多不可模仿的偶然因素,但還是由此掀開了中國電影一輪低成本喜劇的投資高潮。不過對於諸多跟風者來說,這種低成本模式下的模仿,各種偶然因素實在太多,以至於成功者寥寥無幾。
從2008年的4月份起,那時還叫《銀牌車手》的《瘋狂的賽車》就開始不斷傳出即將上映的消息,然後就是一次次地推遲——五一黃金周被取消,512汶川地震,奧運會,國慶,賀歲檔,《瘋狂的賽車》雖然是中影力推的新人新作,但在種種必須迴避的因素麵前,它都只能無奈地繼續等待。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十全九美》這樣一部技術指標和藝術質量都異常粗糙的低成本影片,卻因為能夠抓住奧運檔期的機會,獲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而《十全九美》被認為是票房黑馬的重要標志,就是票房成績超越了《瘋狂的石頭》。
對於《十全九美》這種山寨電影來說,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它的票房成功並不能得到有效的復制。2008年急劇擴大的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需求,以及奧運會導致的影片類型空缺,才讓這樣一部粗糙和簡陋的影片獲得了投機成功,很難指望再有類似低成本影片能夠通過這種模式獲得成功。對於一個完整的電影產業體系來說,真正能夠起到完善產業結構和完成產業升級的影片,還應該是象《瘋狂的賽車》這樣的中等成本的類型片。
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達到了43億人民幣,2009年則達到了57億人民幣。對於這樣一個正在迅速擴大的市場,即使主管部門在政策和市場上繼續給予國產大片支持,國產大片在這個日漸擴大的市場中也不可能從頭吃到尾,從產業鏈角度來說,扶持中等成本影片的健康發展也是必然的。
對於一個市場來說,全部都是高成本影片的格局無疑是古怪的,也是不可能穩定的。而如果都是低成本影片的話,無論製作質量還是敘事模式都必然無法和國外影片抗衡,在互聯網時代的資訊沖擊下,這樣的市場是否還能存在都值得懷疑。中等成本影片的存在就成為一個必須的環節,從而讓整個產業成為一條具有循環功能的鏈條。
在巨大的斷裂之間,大片所需求的人材無法從小片的拍攝中得到鍛煉和選拔,而小片所需求的資金又無法從大片的利潤中得到回饋,從而失卻了生機——對於一個創意產業來說,源源不斷的新鮮創意和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可能比資金更加重要。如果在大片和小片之間存在一個成規模的中等成本影片層面,那麼這個產業鏈就能夠完成輸送新鮮血液和養分回饋的循環。
當製作成本從300萬升級到1000萬後,《瘋狂的賽車》帶給觀眾的已經不僅僅是故事規模和畫面質量的改變。從電影工業體系的角度出發,《瘋狂的賽車》和完整工業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電影產品當然還有很大差距,但這種差距已經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當事情做到這一步後,剩下的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瘋狂的賽車》在市場上的成功,一定會帶動更多中等成本影片的成功。因為作為一部類型片,它的成功模式是可以精確分析和大量復制的,而這一點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其貢獻一定遠遠大於票房數字。
家有喜事2009》
作為一個原本很有口碑的香港電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徹底斷絕了這個系列在內地的口碑和市場前景。本片不但水準低劣,而且毫無誠意,拉開了港產爛片2009年在內地搶錢鬧劇的序幕。
余家有「長女未嫁,弟妹不能嫁娶,否則多災多難」的家規,然而吳君如扮演的長女余珠年近四十卻依然待字閨中,害的鄭中基扮演的弟弟余寶和女友相戀八年卻無法結婚,導致女友和他分手。余寶為了拯救自己的愛情,請古天樂扮演的愛情分析師曹迪克混入雜志社打動余珠的芳心,曹迪克果然在72小時之內得手。在前往千島湖考察期間,曹迪克邂逅了單純美麗的甜品店老闆小敏,余寶則與粗魯張揚的齙牙珍不打不相識,余珠更與跟蹤小敏的私家偵探成為朋友,三對男女在征服愛情的同時,鬧出一連串笑話。
1992年第一部《家有喜事》大獲成功後,直到1997年才有第二部,2009年出了第三部。但是冷飯放十多年都會餿,更不要說是一個電影創意了。沒有誠意的餿飯,就算拿出來翻炒,最後炒出來的也還是餿飯。港片市道日益低迷,每個香港導演都知道,北上合拍才是出路,但是卻不認真融合香港電影和內地市場的優點,只想大幹快上,趕緊數錢走人,結果香港本土化的喜劇風格不但消失殆盡,還讓進電影院的觀眾落得一身內傷。
《孤膽義俠之異形浩劫》
地球上或許沒有最好的導演,但卻有最爛的導演——德國導演烏維·保爾正是這一「殊榮」的獲得者。烏維·保爾專門拍攝根據電子游戲改編的電影,因無聊至極的拍攝風格和奇差無比的作品質量而「聲名顯赫」,其「代表作」包括《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萊恩》和《地牢圍攻》等。
作為一部在2005年就已經上映的外國影片,本片原名直譯為《獨身在黑暗中》,港台地區譯名為《鬼屋魔影》。作為一部進口批片,本片在國內公映時的片名譯為《孤膽義俠》。本片在著名電影網站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上評分只有2.2,其水準可想而知。它之所以在這里被提及,完全是因為本片導演烏維·保爾。
在10分為滿分的IMDB網站上,烏維·保爾所有的作品都奇跡般地徘徊在1分和2分之間,居然沒有一部電影得分超過3分。他在接受MTV電影頻道的采訪時,稱自己曾聯系過暴雪公司,商議暴雪公司出品的著名游戲《魔獸世界》的電影改編權,而暴雪公司則回應說:我們不會出售魔獸世界的電影改編權,尤其是你。」
《孤膽義俠》在國內公映時,號稱是「本月惟一進口驚悚大片」。作為一部能把觀眾看笑的驚悚片,本片在國內票房居然有3000萬人民幣左右——作為一個對比,本片在全球范圍的票房只有7000萬人民幣。
可能是受到這個票房成績的鼓舞,烏維·保爾執導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地牢圍攻》也已經被國內引進,原計劃於2009年11月27日在國內公映,後來推遲到2010年。國內譯名尚未最後確定,可能會翻譯為《地牢圍攻之以國王的名義》。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導演,烏維·保爾在國內已經開始擁有一批口味獨特的影迷,他也被這些粉絲親昵地稱為「寶哥」,並得到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寶哥出品,必屬精品」。
『貳』 《咒怨》是一部看完背後發涼的電影,電影的背後想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咒怨1》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怨恨的故事。故事開始是由義工理佳牽出來的,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混亂看不懂,但是多看幾遍之後梳理一下故事發展就能看明白。
心裡扭曲的伽椰子死後的靈魂更加兇狠,她生活中積攢的怨恨都在死後變成了泄憤的理由。她殺人不僅僅是為了報仇,而是只是為了泄憤。她恨這個世界,她恨所有比她幸福的人。她覺得自己得不到幸福,別人也不該得到。而讓他們不幸福的方式就是殺掉他們。在伽椰子那裡殺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要被她看到的人就要殺掉,並且和這個被殺掉的人有關的人也要殺掉。
這也許就是這個電影恐怖的地方以及看不懂的地方。
『叄』 日版咒怨1講的是什麼故事,完全看不懂,求大神講解下~
《咒怨》劇情簡介:
伽椰子是個從小就性格孤僻怪異的女孩,成長過程中沒有朋友,只有一隻黑貓陪伴著她,大學時曾喜歡了小林俊介,還專門用一個本子記錄下了小林俊介的點點滴滴,但是最終小林俊介與班上其他女生相戀並成家。
伽椰子後來與佐伯剛雄成婚,生有一子,名為俊雄,小林俊介恰巧就是他的老師;佐伯剛雄想要第二個孩子,卻遲遲不得,去醫院檢查後得知自己患有有少精症,成活率極低,於是懷疑起俊雄也許不是他的兒子。
回到家中後發現了伽椰子關於小林俊介的日記,不禁妒火中燒,將伽椰子虐待致死,伽椰子從小到大的種種孤獨、抑鬱和怨恨在臨死的一刻生成了咒怨,縈繞在這棟屋子裡,經久不散。故事從此開始。
「咒怨」指的是含怨而死的人所下的詛咒,在死者生前的居所積聚沖天怨氣,凡觸碰者必死,並產生新「咒怨」,將恐怖死亡不斷蔓延,而「咒怨」就永遠死守凶宅,詛咒每一個來客。東京近郊有一間陰森的鬼屋,傳說所有到訪者均會離奇斃命或神秘失蹤。
大學女生理佳(奧菜惠飾)因做義工無意間闖入大屋,偶然間竟發現一個神秘詭異男孩,突然現身卻又隨即消失。此時,理佳開始遇到怪事,其身邊眾人也受到牽連,恐怖事接二連三發生。
(3)電影解說鬼屋全集擴展閱讀:
《咒怨》是2003年1月25日上映的日本恐怖電影。該片由清水崇擔任導演和編劇,奧菜惠、伊東美咲、上原美佐等人主演。
該片主要以德永家請來的護工為視點,講述了德勇一家,以及前來調查事件的警察和相關人員都沒能逃過咒怨魔掌的故事。
《咒怨》在香港上映時,差不多所有的宣傳廣告及物品被當地電檢處、電視台及各方面禁止「出街」及拒絕刊載,原因是內容過度恐怖,會引起民眾恐慌及不安,導致宣傳幾近全面遭封鎖。
《咒怨》只在東京和大阪兩家影院進行了試映,卻達成了兩家影院史無前例的上座率紀錄。上映三個月後放映擴大到全日本百家影院,在票房收入突破5億日元的同時,挑起了國際電影市場的放映權爭奪戰,最終決定公開放映的多達二十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