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越劇老電影龍女傳全集
擴展閱讀
別有用心電影完整版 2025-07-18 07:22:55
什麼電影內有三個女巫 2025-07-18 07:22:09

越劇老電影龍女傳全集

發布時間: 2025-07-16 19:01:46

❶ 求一篇黃梅戲《龍女》的故事 的賞析、觀後感。

看完黃梅戲影片《龍女》從影院出來, 大有書生薑文玉在久旱不雨下喜獲甘霖的心境。身在繁華鬧市, 無法能學劇中人的手舞足蹈, 只得回到書齋舞文弄墨起來!
我認為《龍女》有三新:
一是題材新。
象這類神女與書生的戀受劉篤,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越劇《柳毅傳書》、黃梅戲《天仙配》等片定評在前了。如今倘要攝制,應當有八十年代的新意, 才能合乎觀眾口味。《龍女》沒有辜負
愛好黃梅戲觀眾的期望。稱作龍女的雲花公主之所以可愛, 是因為當她親眼目睹人間苦旱田荒, 人人將成餓玲時, 她毅然執旗行令, 呼風喚雨, 給人間普降甘霖一尺二寸, 當她發現書生薑文玉的誠篤善良時, 主動以身相許, 不怕龍規天譴, 即使剝釁請降也在所不惜。最後當她在洞房中考驗出新郎確是威逼不能壓、富貴不能誘、美色不能惑、信誓旦旦非龍女不娶時, 她認為即使夜夜從三更到五更熬受拔釁之痛也心甘情願。可以這樣認為, 編導者在古代神話所允許的范圍內, 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至善至美的帶有理想色彩的古代婦女形象, 以供今人欣賞、贊美和仿效。
二是演員新。
整個影片的演員, 絕大部份都是新人。例如男女主角黃新德和馬蘭。其餘如書幢和丫頭或黑蛟和龍王等, 似乎也都是舞台歷史不長的中、青年。我特別欣賞演姜文玉的黃新德, 不溫不火, 既斯文又濡稚, 扮相俊美, 舉止風流, 使觀眾看來,不得不承認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龍女的摯愛。而扮演龍女的馬蘭呢, 早就聽說她在當地有小嚴鳳英之稱。她雖曾來滬演出過, 我因有事而失之交臂, 這
次總算能在銀幕上一飽眼福了。如果允許我放肆地說一句, 她的唱腔之甜、糯、柔、媚、大有「 青出於蘭而勝於蘭」 之處! 兼之她的臉似滿月,一在畫面上亮相便艷光照人。我以為, 假如水底真有龍女的話, 恐亦未必有此婀娜嬌女!
三是色彩新。
年年有幾部戲曲片上映,其中不乏令人盪氣回腸的佳作, 可是影片的彩色不知怎的總覺暗淡而不鮮艷。這次上影廠拍攝的《龍女》, 色彩均麗, 令人賞心悅目, 特別是從瑰奇的龍宮到龍女飛升水面的鏡頭, 奇妙美艷頗有芙蓉出水之感, 最後的皇宮和洞房, 更是紅綠相映, 七彩繽紛, 實在是給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筆禿文拙, 言不盡意。

------------《龍女》三新 邵慕水

❷ 尋找一部電影名字叫鯉魚精 。很多年了

《追魚》?
越劇電影。

書生張珍與丞相之女牡丹幼年訂婚。後張珍因父母相繼去世,只得投親相府。丞相冷眼相待,命張珍暫居後花 園碧波潭畔草廬中讀書,伺機退婚。

張珍孤身索居,萬般惆悵,常於夜闌人靜之際,至潭邊哀嘆心事。深居碧波潭的鯉魚精,見張珍純朴敦厚,就變作牡丹小姐,去書房與他相會。兩人情投意合,遂約定每晚二更時分在後花園見面。

新春佳節,牡丹游園賞 梅,巧遇張珍,張珍含情,口呼娘子,牡丹失聲驚叫。丞相聞聲趕來,怒斥張珍傷風敗俗,將他逐出相府。鯉魚精知張珍受屈,急忙出府追尋,不料又被丞相撞見,誤認其女與張珍私奔,而將他們抓回府中。真假牡丹相遇,引起紛爭,卻又真偽難辨,竟連丞相夫婦也無法辨認。丞相決定請包 公來公斷。

鯉魚精見事不妙,急回水府求援。龜精等各顯神通,變作包公、張龍、趙虎,趕往相府,以致真假包公分辨不清。於是,真假包公一同審問真假牡丹。在假包公的暗示下,真包公得悉真牡丹嫌貧愛富,假牡丹義重情深,故有玉成之意,就推辭不問。張珍、鯉魚精乘機逃出相府。丞相不罷休,又奏明聖上請張天師調來天兵天將。鯉魚精、張珍逃至荒郊,天兵天將緊追而至。鯉魚精見事危急,可能生還無望,遂將身世相告。張珍並不變心,反而愛之彌堅。幸喜觀音前來搭救,願度鯉魚精往南海繼續修煉成仙。鯉魚精甘願丟棄千年道行,忍痛脫去金鱗,轉為凡人,與張珍永結同心。

或者是《龍女》(黃梅戲)
1984年的電影了

❸ 越劇《紅樓夢》唱詞

越劇《紅樓夢》唱詞如下:

(幕後合唱)看不盡滿眼春色富貴花,說不完滿嘴獻媚奉承話,誰知園中另有人,偷灑珠淚葬落花。

(林黛玉唱)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

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會惜猩猩憐同病,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築香墳埋落英。

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天,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段葬花唱詞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最關鍵的在於她將「花」的命運與葬花「人」的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既是寫「花」也是寫「人」,既是寫「人」也是寫「花」,「花」與「人」,在此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唱詞中「花」與「人」的結合形式之一,是先有「人」後有「花」。

如果說,「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寫的是「人」的活動與感受,那麼,「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寫的則是「花」的感受。

但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人」與「花」之間,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這條線索串聯起來了,讓人看不出有絲毫穿鑿附會的痕跡,可謂水到渠成。

名稱由來: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