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苗族電影老辮婆全集
擴展閱讀
好看的電影女主酷酷 2025-08-03 12:18:15

苗族電影老辮婆全集

發布時間: 2022-04-22 06:16:34

⑴ 苗族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民俗習慣:

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

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風土人情: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

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

生活習俗:

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

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

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

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1)苗族電影老辮婆全集擴展閱讀:

禁忌: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

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風病。

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

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

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

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

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人。

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以勞動,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

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

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

⑵ 苗族人的傳統習俗

一、社會制度

1、鼓社制

新中國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於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個或數個自然村寨組成,小的幾十戶或百來戶,大的幾百戶乃至上千戶。一個社共立一個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地域觀念和共同的習慣法規,穿同一服飾,操共同的方言。

2、議榔制

議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組成的地域性村寨組織,即農村公社組織。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東南叫「構榔」或「勾夯」,也叫「構榔會議」;廣西叫「栽岩會議」或「埋岩會議」;湘西大部分地區稱「合款」;雲南金平縣叫「叢會」或「里社會議」。它是苗族社會中一種議定公約的制度,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聯盟組織。

3、理老制

理老(或稱「寨老」、「鄉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領袖,他自然形成,不經選舉產生,也不世襲。理老大致有三級:一個村寨的理老,稱之為「寨老」或「勾往」。

主要調解發生在本村寨內的糾紛;一個鼓社(氏族)的理老,稱為「鼓公」或「婁方」,主要調解管理發生在本氏族內的糾紛;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稱為「勾珈」或「大理頭」,負責調解發生在本片地方內的重大糾紛案件。

二、禁忌

1、生活禁忌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風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2、產忌

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3、農事禁忌

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

4、喪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人。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以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2)苗族電影老辮婆全集擴展閱讀

苗族起源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而在甘陝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

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展,先後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生戰爭。蚩尤先打敗炎帝,「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後來炎帝與黃帝聯合戰敗了蚩尤,「軒轅之時,蚩尤最為暴,莫能伐,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蚩尤死後,天下大亂,黃帝便畫了幅蚩尤的畫像威懾天下,天下這才安定下來。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後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他們始終信奉蚩尤為其始祖。

⑶ 贊美苗族的詩詞

1、苗族姑娘

作者:短刀 現代

你在古苗河的溫眸中沐浴

流水親吻你每一寸肌膚

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

你是月光下晶瑩剔透的永恆

苗族姑娘

是誰卸下了你銀飾的花冠

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夢

你是整個山谷的公主

壁立千仞是鐵將軍把守

誰都不能輕易靠近

你是天地間最美的虹

苗族姑娘

出門的時候母親為你做好了衣裳

蠟染的駿馬盡情飛度

錦綉的鳳凰自由騰飛

你是深山清澈的泉

你是江天金色的鳳凰

我開始懷疑我的聽覺

你一定是從遠古一路歌唱而來

我開始懷疑我的視覺

你走路的時候河水泛著金光

我開始懷疑我的嗅覺

你回眸一笑山花正開得爛漫

我開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

我開始敬畏那護你的高山

你是水中的阿狄麗娜

你的溫柔讓星光迷亂

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頭戴王冠

身穿史詩

2、我是苗族人的漢子

作者:淡言 現代

我是苗族人的漢子

命中給過我陡峭的山峰,蔥郁的森林

伸手可及的鳥鳴

只要邁開腳步就能與草尖私語

我的財富不止於大山和溪流

不止於生輝的銀飾,古樸的吊腳樓……

苗家妹動人的情歌也會

一次一次讓我的血液

千回百轉

我有古銅色的肌膚,鋼鐵鑄成的軀干

山的脊樑

我有大自然賦予的靈性

只需大吼一聲

群山就會回敬我一萬次回聲

無須舞台,無須伴奏

歌聲是從骨子裡流淌出來的

青苔輔就的地毯

只須借一片森林作背景

就讓彩虹掛在樹梢上

啄木鳥的鼓點就會讓你魂不守舍

我不是手執經筒修行的信徒

我也依戀

山外燈紅酒綠的滾滾塵世

喜歡夜色中璀璨的霓虹

喜歡那些異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歡

那些與命運抗爭的子民,同情

街頭乞討的殘疾人,流浪的狗貓……

我從不相信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

我只知道

太陽是從苗寨的對面坡爬上來的

越過我家的屋檐

與裊裊升起的炊煙相遇

把溫暖傳遞給吊腳樓前掛著的

一排排豐腴的玉米

我是苗族人的漢子

我用一把蘆笙吹響愛情,親情,豐收

我的歌聲高過山峰

長過直白向東的河流,只因

我是蚩尤始祖的後裔,苗家的漢子

3、西江千戶苗寨

作者:陳林海 現代

夜幕比我先到達西江

漫山遍野的燈光

早已為我准備好一場輝煌的盛宴

我木呆著

不知道從哪開始

才能摸到時間的軌道

雨是匆匆趕來的

一臉倦容

被我攙扶著從山腰走到山腳

吊腳樓躲在歷史的暗角

看熱鬧的人群

擠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鳴

我在想

第一盞燈是在哪個屋子裡最先點亮

然後再傳播火種

如果一年點亮一戶

那麼千戶千年的光陰

又要經歷多少艱辛磨難風吹雨打

這個屹立在天地間的露天博物館

把苗族文化擺放在山野間

用現代的方式演繹著

我真想像山間來回逡巡的風

從這一扇門穿過另一扇門

從這個朝代走到另一個朝代

(註:西江千戶苗寨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

作者:獨上西樓 現代

哭完所有親人對自己的好

哭來所有親人

相送的豐厚嫁妝

明天我就離開父母

離開兄弟姐妹

離開生我養我的小村寨

隨喜歡又陌生的阿哥

去到從來沒有呆過的家

相處一個村寨的陌生人

今天

有一千個理由任性

今天

仍然是父母親最疼愛的閨女

今天

是兄弟姐妹們

形影不離的玩伴

今天

有一萬個理由哭嫁

我們以習俗的名義

給你幸福和庄嚴的儀式

哭嫁一個月

哭出所有的情感

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

在親情傾注中

我淚流滿面

請允許我哭得像個孩子

在哭嫁聲中

穿上苗族最美麗的服裝

戴上最愛的銀飾

我是從天上下凡的仙女

跨過娘家的門檻

美麗而自信

在我跨入婆家大門的那一刻

我會發自心裡微笑

給我深愛的人

和我喜愛的未來

我將成為最美的妻子

我將成為最好的媽媽

我站在哪裡啊

都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5、假如苗語消失了

作者:尋安 現代

假如苗語消失了

世界將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

民族森林裡將有一棵古老的大樹死亡

只留下乾枯的軀體

所有的知識,所有的傳承

都將隨飄葉落下,化作泥土

供養給其他的大樹

幾百年後

那美麗的苗服,那精緻的銀飾

那潔白無暇的鴿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圖

所有的種種……

都將接近死亡,或已經死亡

只留下一件件毫無生命力的器物

甚至連器物都不會留下

腐爛、風化在歷史的長河中

再過幾百年後

也許會有學者、考古學家知道但那又怎樣,徒留一聲聲可憐的嘆惜

到那時,還有幾個人

會記得"苗年」,會記得「四月八」

會挑花,會刺綉,會織錦,會蠟染

會製作那美麗的銀飾

對於苗族人而言,誰還會記得

也許都忘了

忘了苗族的歷史

忘了苗族的文化

忘了苗族的節日

忘了苗族的風俗

一切有關苗族的

苗族人都忘了

如果有一天

你遇見了我

我說我是苗族

但是

卻只能說其他民族的語言

只知道過其他民族的節日

你會怎樣看我

是憐憫,是嘲笑

還是無奈,又或是一笑而過

當今的社會

各行各業都競爭激烈

都遵循著自然的法則

強者生,弱著亡

苗族的語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苗族語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斷衰減

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稱

什麼電腦,什麼手機,直接照搬

最可怕的是

許許多多的大人們,不再教導孩子們說苗族的話

不敢想像,幾百年後

苗族將往何處而去

還能往何處而去

⑷ 老變婆是否存在過

老變婆在現實中不曾存在過,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老變婆又名牙變婆或是變婆,它的故事流傳於貴州和廣西桂北一代,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傳說中經常出現。

在老變婆的故事中,老變婆是因為女性死後出現問題變化而來,它們特別喜歡吃小孩的腳。被殺死後老變婆會變成一堆植物。

⑸ 老變婆苗族的故事電影

大妹二妹
從前有家人重男輕女。
一天晚上,爸媽對兩個大妹二妹說:
「如果我們不在屋都,你們就在家門口對著大山喊:『金山老外公,銀山老外婆,我爹我媽不在家,請婆婆來看家。』」
第二天早上,大妹和二妹一覺醒來不見了爸媽,哥哥嫂嫂。
一連幾天,他們都沒有回來。
到了晚上,大妹二妹就站在家門口,對著大山喊:「金山老外公,銀山老外婆,我爹我媽不在家,請婆婆來看家!」你們等我穿件蓑衣馬上來。
「哈哈哈哈,我來了!」
「拉板凳給婆婆坐。」
「婆婆不坐板凳,要坐壇子。」
婆婆長著一根很長很長的尾巴。
她坐在壇口上,把尾巴放進壇子里。
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
「婆婆,壇子里那樣東西在響?」
「啊是婆婆叻底針落進去了」
大妹二妹雖然小,但大妹卻比二妹聰明。
大妹曉得,原來爸爸媽媽教他們喊的婆婆,原來是一個老變婆。現在老變婆要吃他們,當著老變婆的面,不敢跟二妹說明。
二妹以為是真的婆婆。
「大妹二妹,洗腳睡瞌睡。」哪個洗得干凈我帶她睡,
大妹一面洗一面又抓稀煤糊上,二妹越洗越干凈。
「大妹二妹,抖虱子睡瞌睡。」
大妹悄悄抓了一把蘇麻揣在衣袋裡,牽著衣裳抖虱時,蘇麻落在火爐里,噼啪作響;二妹一個虱子也沒有。
二妹洗得干凈我帶二妹睡。
二妹很快就睡著了,大妹卻睡不著。
大妹想,今夜,爸爸媽媽把她姊妹倆送進了老變婆的腹中。大妹越想越傷心,又不敢哭出聲音。
到了半夜,大妹聽見睡在老變婆背後的二妹發出「嘿嘿」的笑聲,老變婆在掐吃二妹之前,首先是搔二妹的夾之孔。老變婆吃人時,要把人逗笑,這樣的人肉,才不酸是甜的。
老變婆「嗝吱嗝吱」地吃著二妹。
大妹傷心到了極點,她不敢哭出聲音。她想,老變婆吃了二妹,下一個,就輪到她自己。
「婆婆,你在吃哪樣?」
「我在吃你媽拿給我的干炒豆。」
「拿點給我吃嘛。」
老變婆掘了二妹的一個手指頭和一個腳趾從被子里遞了過來。大妹把手指和腳趾放在枕頭邊,假裝「嗝吱嗝吱」地嚼。
「婆婆,我還要吃。」
老變婆又掘了一個手指頭和一個腳趾遞了過來。
「婆婆,我要屙屎。」
「屙在床腳。」
「床腳有床神。」
「屙在煤火旁。」
「煤火旁有火神。」
「屙在門檻腳。」
「門檻腳有門神。」
…….
「婆婆,你如果怕我逃跑,你就找一棵繩子栓在我身上,你一拉繩子我就答應你,」
老變婆想了想,也好,節省了她吃腸子時洗腸子。
大妹打著一個燈籠,蹲在廁所里,一邊假裝解手,一邊解開系著的繩子。
「屙好了沒有?」

⑹ 苗綉的起源是什麼

起源:
苗族起源的多種說法之一是「東來說」,這與神木、鳥有關,也與中華民族的上古神話傳說相關,說木神句芒輔佐了東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實是一個以神鳥為圖騰的上古氏族,又說太嗥便是伏轟,伏轟與女鍋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是盡人皆知的,他們傳說中的樣子便是龍的最初形式,《列子·黃帝》記:「皰犧氏(即伏羲)、女媧氏蛇身人面」,《春秋緯合誠圖》記:「伏轟龍身牛首」,可以說,這些上古的圖騰意向在苗族的綉品上反映得非常明顯,比如那看似雙龍戲珠的綉品,中間卻是個人,這人其實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雙龍便成了庇護苗民的伏羲與女媧。
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如此密切的纏繞一起,苗族的刺綉不僅熱烈奔放,而且蘊意著神秘悠遠的篇章,苗綉中的龍更以其豐富的意象與中華民族的開創歷程緊密地聯在一起。從這些殘存著「人神混同」、「人獸混同」、「自然物類混同」的原始思維特徵的綉品中我們看到,苗族人民營造出的龍是那樣的率真稚氣、熱烈奔放、神奇壯麗、自由不羈。

苗綉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綉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聚集區。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綉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贊嘆不已。苗族服飾的刺綉工藝有其獨特性,如雙針鎖綉、縐綉、辮綉、破紗綉、絲絮貼綉、錫綉等。刺綉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說,從而形成苗綉獨有的藝術風格和刺綉特色。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志》、《邱北縣志》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
苗家姑娘個個會綉花。由於環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綉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綉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苗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瑰寶。要數中國少數民族功夫絕技,苗綉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獻特性著稱。
現存的苗綉,起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雕題就是用刺刺破皮,塗以硃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龍、鳳、夔花紋雕題,在人身上刺出現龍、鳳、夔的保護色花紋,藉避龍、夔之害,戰勝龍、夔,以謀生存。從苗族的《古老話》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題文身大師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後裔南蠻,發明了蠶桑之術後,雕題文身開始從殘酷的保身藝術形成美的裝飾藝術,出現了「描」。描就是用硃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蠶帛上描繪花紋。到了骨針、銅針、骨織板、銅織板出現後,雕題文身藝術又進一步演變成挑花和織花。到周代有了鐵針,濮人後裔的挑花技藝便發展道了相當可觀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蠶帛上經緯線的垂直交叉網格,挑出物體的象徵圖案來,這也滿足不了濮人後裔------南蠻對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鑿花、綉花技藝發展。濮人後裔鑿花、綉花技藝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湘綉、蠻綉。湘綉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後裔相柳一支為主體,其綉花技藝向寫實逼真的藝術境界發展。楚亡後,湘氏很快融合於華夏,經過秦、漢時期,組成漢族,湘綉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綉花技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蠻綉以居住在沅江流域、烏江流域的六蠻、七戎的蠻氏為主體,其鑿花、綉花、織花技藝向幻想的藝術境界發展,保持了濮人後裔挑花、綉花、織花的對稱圖案格局,形成苗綉、苗錦風格。
苗綉是由驩兜部與南蠻部結合;三苗部與西戎結合組成,即《尚書》說的:「串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因為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屬,個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裝飾藝術。到了元、明清,漢籍中不斷出現了按照服飾特點將苗民分為紅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記載。紅苗以七戎、六蠻為主體,以龍鳳為氏族徽;花苗以鑿齒民為主體,以蝶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為主體,以夔麟為其氏族徽;黑苗以盤瓠蠻為主體、以狗為其氏族徽。他們均以某一動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極大地影響了氏族綉品裝飾紋樣的主體物象的表現和風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隨著各氏族間頻繁的交往、裝飾紋樣的相互借鑒、補充、滲透的現象也日漸增多。
苗綉針腳大體可分為綉、插、捆、灑、點、挑、串七種。大面積以綉針平綉,其中需要顯出深淺色調的,則用插針,將彩色深淺不同插進去,形成幾種色彩的連結平面;需要顯出立體感的地方,則使用捆針,使其形體在綉面上突出來。綉面上需要顯出立體感的細小部分,則使用灑針、點針和挑針。綉料正面和背面需要顯出一致效果的,則採用串針。一幅綉品,常綜合運用幾種針腳,或配合粘花、貼花、補花和堆花等手法來完成。
苗綉的色調亦帶有強烈的誇張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實物體的顏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審美要求,大膽而靈活的加以運用;其色彩講究冷暖的對比,注重在強烈的對比之中取的一種色彩美的協調,造成一種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苗綉的歷史淵源悠久,其裝飾紋樣的誇張變形,既著意於生氣勃勃的客觀對象的表現,又夢境般的幻想色彩;針法豐富多變,色調古樸協調而又鮮艷明麗。這些,都使苗綉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也正是這種不同於其他兄弟民族的強烈的一是個性,使苗綉成為我國裝飾藝術園地里額一隻奇葩奇葩,給這一園地增添了風采。

⑺ 中國苗族電影人,中國苗族電影,苗族電影明星,苗族電影明星有哪些急

苗族電影導演:李霖,她導演的電影比較多。
苗族電影明星:古美芬,王飛鴻,侯小金
苗族電影:前世愛人、虎妻、婚姻不是兒戲

以上是中國的,國外的比較多,好的電影多,好電影多,好影員也多。

⑻ 在雷山縣演過一部苗族電影叫什麼

或許是:
龍女與孤兒,有可能,電影如果拍的好會在全國上映,著名的苗族合拍電影有,龍女與孤兒,
復仇女神
,苦命孤兒,
阿娜依
,紅河淚。

⑼ 苗族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都有什麼區別,服飾等方面

在貴州各民族中,苗族的頭飾、服飾最為豐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是因為苗族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散布極廣,各部分人之間的頭飾、服飾有較大差別。清代乾隆年間曾經編印了一部《皇清職貢圖》,第八卷專講貴州各民族的頭飾、服飾,其中幾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圖》也是如此。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不可能有科
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於是有「紅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的頭飾、服飾,這里不妨將原書所記抄錄於後,以便研究其發展變化。是書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有大頭、小花之稱。衣以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染則花紋似錦。衣無襟衽,挈領自首以貫於身。男子以青布裹頭,女子以馬尾雜發編髻,大如斗,攏以木梳」;銅仁府屬「紅苗」,「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黎平等處「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綰長簪,垂大環,衣裙緣以色錦,皆跣足」;貴定、龍里、黔西等處「白苗」,「男科頭赤足,婦女盤髻長簪,衣尚白,短僅及膝」;修文、鎮寧等處「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攜弩。婦人以青布蒙首,綴以珠石,短衣短裙」;貴築、龍里等處「東苗」,「以花巾束發,衣衫短不及膝,婦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細褶短裙」;平越、清平等處「西苗」,「衣尚青」,「男婦悉青衣綵帶」;平越、黃平等處「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紡織善染……其居陳蒙爛土夭壩者,緝木葉為衣,系以短裙」;清平縣「九股苗」,「男女習俗服飾與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鎧甲為常服,自膝以下用鐵片纏裹」;貴定縣「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長裙」;定番州「谷藺苗」,「男女皆短衣……婦女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黎平「羅漢苗」,「衣尚黑,男未室則插羽於首……短衣。……婦人散發,綰插木梳,數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銀作連環飾耳,以雙帶結背、長、短裙,或止系長裙,垂綉帶一幅,曰衣尾」;都勻、平越等處「紫藍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纏以黑布。男子披鐵鎧、佩刀負槍」;廣順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盤髻、短裙」。其實,無論是《皇清職貢圖》或者《百苗圖》,所記的都很粗略,而且遺漏不少,只不過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進一步查閱其他史書和方誌,掌握的資料就會更多,並可從這些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頭飾、服飾的主要特點。

先就發型而言,《淮南子·齊俗篇》說:「三苗鎝首」,據《苗族簡史》考證,所謂「鎝首」,就是用棕毛、麻絲、馬尾之類摻雜在頭發里,然後把它盤結在頭頂,宛如戴在頭上的一個大帽,上文所引的「婦人馬鬃尾雜人發為?,大如斗」便屬此類。但它並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說,《溪蠻叢笑》中就提到另一種發型:「蠻類既不巾,發皆拳,而苗尤異,照日金色,各黃貓頭。」這大概是將頭發剃光的一類,即所謂「科頭」,不但「男子科頭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婦女也有「科頭」的。但在明、清的方誌中,最常見的還是「錐髻」,即將頭發盤於頭頂如錐狀,謂之「盤髻」、「挽髻」或「綰髻」。如果除去綰發的木梳、長簪、羊角或者頭上所插的雞毛、雉尾以及銀角、銀冠及蒙在頭上的青布、系在頭上的綵帶,那麼,其發型基本同屬一個類型。當然,式樣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為瓣」,有的「挽成雙髻」,有的卻「酷似東洋頭」。由此看來,苗族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撇開頭衣和首飾,主要有「鎝首」、「科頭」和「錐髻」三類,而以「錐髻」最為普遍。

苗族的服裝,男子的差異並不太大,無非是右衽、大襟、對襟之類差別,褲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頭上包套頭,腳上纏綁腿之類。差異最大的是婦女的服裝,尤以青年婦女的盛裝最能表現各自的特點。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著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長褲和大襟衣,再次是著漢裝,後二者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與「百越」民族著「筒裙」的習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屬於「百褶裙」一類,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擬,色調、花紋、長短、質地各有不同。色調看來是最引人注目的,史書上所謂的「紅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無非是以色調來作區分的。紋飾也很醒目,有的是蠟繪,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編織,「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從紋飾著眼。裙的長短也有明顯差別,有的長達腳背,有的僅及小腿,有的則是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所謂「長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區分的。至於與裙子相配的上裝,多以短衣為主,但式樣各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從頭上往下套入的所謂「貫首衣」,有領孔而無袖;一種是無領無扣的短衣,左右交叉於胸前,內穿大袖衫;另一種是齊腰緊身的右衽衣或對襟衣;此外,還有「背牌」、「披肩」之類。黔東北一帶的苗族婦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逐漸改穿長褲和大襟衣了,在衣緣和褲腳上鑲花邊或加「欄桿」,貴陽、羅甸、都勻等地苗民,大抵也屬這一類型。至於改著漢裝的,這里就不贅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區,甚至相鄰的村寨,彼此在服飾上並不相混,譬如說,長裙、短裙、超短裙在黔東南地區同時並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區相互並見。反之,原先以某種服飾為特徵的苗族,遷往他鄉以後,往往還保存原來的傳統,例如從黔東南遷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飾與黔東南基本相同。

除了發型、服裝而外,首飾也有許多區別,包括佩戴在頭部、頸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裝飾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裝飾品,表現出一種粗獷、古樸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雞毛」,有的「男髻則插白雞尾或錦雞、野雞尾以為美」,有的「頭用豪豬箭綰發」,有的「首飾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葯珠為飾」,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則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後來雖有人工

劍河苗族頭飾製成的木簪、木梳作裝飾,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大約在明、清兩代,苗族普遍採用銀飾,並獲得巨大發展,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國內實屬罕見。各地苗族佩戴的銀飾不同,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婦女頭上插三枝銀花,龍里苗族婦女在青帕後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銀泡,紫雲苗族姑娘的頭上排列著五個錐形銀飾,雷山橋港苗族婦女戴的是一種用銀花、銀鏈、銀鈴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婦女則戴著富麗堂皇的銀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裝時戴銀角,如此等等。這些都只是大概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是項圈、項鏈、耳環、手鐲、銀花、銀泡、銀角、銀冠、銀帽、銀衣片都有若干樣式,有多種搭配,這將在工藝美術一章中細講,這里就從略了。不同的頭飾、服飾、首飾結合在一起,苗族服飾自然顯得絢麗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獻的記載無論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調查,實際存在的差別遠遠不止於此。安正康、蔣志伊、於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調查之後,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一書中,有一節專寫苗族服飾藝術,說得相當仔細。他們根據苗族服飾的款式和苗語方言來劃分類型,分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類,除海南一型外,其餘4類在貴州均有分布,每種類型之下又細分為若干模式。書中不僅指出各種類型的特徵和各種模式的差異,而且點出了幾種典型,例如: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婦女服飾,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山、台江、黃平、凱里婦女服飾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銀飾「黔東型」苗族服飾,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式樣最復雜的一大類型。概括地說,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服裝的基本形式為交領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綉花,銀飾特別豐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腳式、台江五河式、劍河溫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橋港式、凱里舟溪式、凱里凱棠式、黃平谷隴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龍泉式、從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為貞豐的苗族是從黃平遷去的,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屬這一類型。不難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傳統最多,樣式也特別豐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凱里。台江施洞的服飾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綉和銀飾著名,頗能體現「黔東型」的特點。婦女挽髻於頂,用自織的紅、藍、白花格帕包頭,帕外圍一圈銀花帶,髻上插高約30厘米的銀冠,冠下兩側插有各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項戴銀項圈四五隻,銀項鏈二三條,胸前有半圓形的銀壓領,上衣的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飾以銀衣片、銀泡和銀鈴,兩耳戴筒狀銀耳環,又戴銀手鐲三四隻,全身銀飾足有10公斤重,顯得精美華貴。刺綉也很出色,兩袖中部外側的刺綉花片為全身最耀眼處,衣領及兩肩配有寬大的綉花邊,刺綉紋樣多為龍、鳳、牛、人物及魚類,色調為紅色、深紅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腳穿翹尖綉花鞋。銀飾與刺綉的完善結合,便構成施洞服飾的特點。
苗家銀裝迎賓客但台江施洞式畢竟只是「黔東型」的一種,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不同方面顯示出獨特之處。台江反排苗族婦女也戴銀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樣長及膝下七十餘厘米,而是一種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間系著一塊青布的方圍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無領、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織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獨特的縐綉、瓣綉方法綉成袖花片,有浮雕感,並用青緞或白布綉成長方形圍腰。台江岩板式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在發髻上插有一橫式銀花,一排銀錦雞高高立於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達三四十層、外面罩著一方有黑白織花圖案的圍腰。台江巫腳式較為簡朴,挽大髻於頂,然後用一方紫青布從後向前圍髻,交於前額,而巾則披於兩肩及後背,可以擋風。台江五河與劍河溫泉基本同一式樣,頭上戴一圈銀花,髻上插一隻銀錦雞,袖花由六塊正方形織花圖案組成,兩肩飾有花紋,背後有一塊呈倒「品」字形的圖案,圍腰三分之二為大幅圖案。雷山西江式以銀角最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條花帶裙,系由22根綉花的花帶組成。雷山橋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長僅20厘米,褶細而厚硬,使臀圍顯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圍腰,後面系一寬大有褶的方彩緞,穿青色緊腿布褲。凱里舟溪式發型與眾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狀帽檐式發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鑒。凱里凱棠式以銀項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項圈4隻,最小的為圓形,第二層為卷花圓形,第三層為卷花方形,第四層最大,寬40厘米,下端懸吊著排列整齊的銀花片和銀鈴,還掛有一根粗大的項鏈。黃平谷隴式的大銀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層銀花堆砌而成,精雕細鏤,玲瓏剔透,顯得璀璨奪目。貞豐式服裝款式與黃平同,但衣服顏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為基調,刺綉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種「山」字形銀冠,頂端各系一束白雞毛,所用蠟染袖片均為傳統的「渦妥」紋飾。丹寨龍泉式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領、布扣,長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尋常。從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緊身,衣袖細長,系一倒三角形的綉花肚包於腹下,穿青色長褲。榕江平永式最別致的是「雞毛帶裙」,裙長中等,細褶,以豎條蠟染與青布相間,每條花紋呈橫向三段,段與段之間用紅、黃色或紅、藍色相間隔,並在每條花片的下端系兩束白雞毛,故名「雞毛帶裙」。

貴陽花溪苗族盛裝「黔中南型」是指貴陽、龍里、貴定、清鎮、平壩、安順、長順及安龍等地的苗族服飾,它兼有東、西部服飾的特點,婦女上裝多綴有後披領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蠟染花裙。初步調查,屬這一類型的有貴陽花溪式、貴陽—龍里式、龍里式、貴定貴東式、貴定雲霧山式、清(鎮)平(壩)式、安(順)清(鎮)式、安順關口式及安龍魯溝式等。貴陽花溪式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這里的婦女用一條彩色挑花帶束發於腦後,自髻後向前斜插一排銀簪,多達十餘根,形如筷子。上裝是前短後長的貫首衣,因其領口鑲有一條白布邊,向外翻露,猶如一面旗幟,故名「旗幟服」。衣片的前後不合縫,兩袖僅與衣肩上部連綴,胸前系一條呈交叉狀的挑花帶,下著多褶青色中裙,飾以長及腳背的挑花圍腰,腰帶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圓珠,上端系三組銀鏈和銀鈴,腳纏挑花綁腿,整個服裝皆以挑花為特徵。在貴陽與龍里、貴定、惠水毗連地區的苗族,婦女束發挽髻於頂而將發際下端剃光,用數幅青布纏頭,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頭,正面看去為圓盤形,側面看去有如橄欖形狀,頂部是一個圓圈,圈內有玫瑰色和淺藍色的綢帕。龍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種風格,內穿白色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淺藍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寬大,袖口長及腕下,披一領綉花坎肩,著細褶短花裙,裙的上段為藍色織花圖案,下段為白色。貴定雲霧山式的特點,是姑娘們喜歡將頭發四周剃光,而將頭頂的長發挽成小髻,然後用紅、藍、白、黑長條布纏成圓盤形大包頭,最外層為黑色,帕的兩端有白貴州望謨苗族銀飾邊,帕端外露而呈蝶狀。平壩、清鎮、長順一帶的苗族,男子也包頭帕,里層為青布,外層為黑白豎條布,形成一個大圓圈,上衣為大襟右衽有領長衫,腰部纏寬腰帶,帶兩端有花邊及玫瑰紅排須,穿青布長褲,並戴有項圈一隻,還系一把銀鎖和一排銀鈴。安清式苗族服飾,婦女用綉花帕包頭,少則兩塊,多則十餘塊,呈圓筒狀,並用三條紅色綉花帶依次從前向後包住頭帕,挽髻於後,而將頭帕兩角向上翹起,穿大領對襟衣,後背正中綴一塊黑底玫瑰紅挑花圖案,上衣前後擺依次接有多層挑花衣擺,俗稱「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圍腰,腳纏挑花綁腿。安順關口式苗族姑娘的頭飾特別,束發於前頂,編成獨辮,彎曲成弓狀,然後用一條韌性樹皮做成一個橋形的發架板,覆在發辮上,並用長銀簪將發架板與發辮加以固定,同時將包在發架板上的挑花頭巾與包在額上的綉花巾連成一體。安龍魯溝式婦女的盛裝,外衣為「旗幟服」,領口一開在左,一開在右,將內衣的領向外翻起,兩條白邊相交於胸前和背後,有如旗幟環肩,下著青布中裙,然其套頭卻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貴州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部分散見於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因為這種類型與四川、雲南多有相似之處,故以「川黔滇」相稱。這種類型的服飾,色調較淺,女裙多以蠟染布綉花,但銀飾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畢節地區式、畢節燕子口式、安(順)普(定)式、普定長田式、鎮寧江龍式、安龍普坪式、貴陽烏當式、望謨樂旺式等。六枝特區梭戛鄉的苗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著傳統式樣,顯得原始古樸。女子的發型很特別,用約兩公斤重的假發挽成「∞」字形發髻,橫卧在頭頂上,其寬度遠遠超過兩肩,奇特極了。梳成這樣的發型,必須先在後腦部位裝上一把長約65厘米的木梳,將沉甸甸的假發支撐在木梳上,然後用一根白毛氈帶將發髻系於木梳,再系在婦女頭上,稱為「戴角」,有了這種標志才能參加社交,表示已經成年。盛裝的上衣為三層,在兩件襯衣之外再穿一件蠟染的對襟無領緊身衣,衣袖細小,前擺至腰部,後擺達於腳跟,前胸、後背及兩袖皆飾以蠟染圖案。下穿百褶長裙,終年圍著一方用羊毛織成的圍腰,造型獨特,腿上纏著羊毛氈剪成的綁腿,腳穿形如草履的綉花鞋。男子包青帕數圈,上衣為和尚領、緊身衣,下穿百褶裙褲,寬大而呈燈籠狀,腰間纏挑花帶,據說花帶愈多愈為女子所愛。六枝式的特徵,頭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著大襟右衽白布長衫,系黑白方格腰帶,外披寬大厚實的坎肩,以黃色和朱紅色為主,間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綉紋為幾何圖形。畢節式有兩種,一種是赫章、納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飾,另一種是畢節、大方一帶「木梳苗」的服飾,姑娘發式為摻假發和紅、黃色毛線纏成的辮狀大包頭,上衣為對襟無扣胴體衫,並綴有紅、黃色織花披肩,下著多節細褶裙,上段及下段為蠟染,中間一段為白色。畢節燕子口式,婦女以紅毛線盤頭,並將摻有黑毛線的長發繞頭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體白色披肩,其上有幾何紋織花,下穿數條花褶裙,裙上段為青色,下段為白、青、灰三色橫條,圍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裝飾。安普式婦女的發式頗有特色,僅摻少量假發,綰紅色月牙狀木梳,盤髻於頂,外用細銀鏈繞髻數圈,而將銀鏈一端的方銀片及銀鈴垂於腦後。普定長田式的頭飾又別具一格,將長發盤成辮子,以青色長頭帕折疊起來,繞成大圓盤形,外圍一條綴穗須的花帶。鎮寧江龍式婦女的發型特別,將一根兩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紅色竹片,一端固定在發髻內,另一端則懸挑於頭的左側70厘米,然後將長發分為三股,分別繞在竹片上,形成一種呈長角形的蓬鬆發型。安龍普坪式婦女上衣,兩襟從左向右交叉於胸前,前襟長至腳背,後擺長過臀部,兩側自肋下開衩,衣領及兩襟為深紅、白色織花邊,前襟為橫向的五段細幾何蠟染花,段與段間以織花邊相隔,兩袖亦分三段,系黑圍腰,下穿蠟染細褶中裙。貴陽烏當式,婦女盛裝時,頭頂橫插一隻木質月牙形的角,將長發和假發繞在角上以為頭飾,上衣為胴體長衫,衣領疊為兩三層,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兩層衣狀,穿蠟染細褶中裙,有的穿裙數條,形成向外擴散裙式。望謨樂旺式婦女的盛裝,在平盤於頂的頭發上,裹以青帕,帕上綴五隻圓錐形銀花泡,泡上垂一根細鏈和銀鈴,穿白色對襟衣,領後綴紅、黃色幾何紋樣的背牌,下穿蠟染細褶花裙,系青布長圍腰。威寧「大花苗」的男裝頗有特色,頭用布包成套頭,身穿麻布長衫,披一件用羊毛織成的披肩,其上布滿幾何圖形,而背後的一塊尤異,為回紋背牌,下綴四根帶子。

屬於「湘西型」的服飾在貴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東北地區,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帶。這一部分苗族,因為長期與漢族交往,服飾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婦女已不穿裙,改穿無領大襟上衣和寬腿長褲,頭帕盤於頭頂呈圓筒形,僅見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這些特點,頭包藍、白相間的小方格帕數圈,上大下小,高達33厘米。戴細耳環,環下垂梯形銀片及四五隻細銀鏈。上衣為大襟右衽,無領,衣袖寬大,衣袖四周鑲深藍布邊,中間鑲一條細藍花帶,袖口飾以花邊。戴胸圍,上呈圓角三角形,正中鑲有一塊呈三角形的藍光緞,上角飾雲紋,再於藍光緞上綉有幾朵鮮艷的荷花,上緣邊上嵌有兩排白花,襯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陰丹藍布長褲,褲腿寬大,膝以下鑲有花邊,花邊下為青布,綉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與松桃式大同小異,但少女的發式為單辮,纏白色長頭帕,發辮由後往前纏於帕外,而婚後則挽髻於頂,呈圓錐形,罩以青帕,帕兩端垂於腦後。

以上所述,大體可以看出苗族服飾的若干特點、若干樣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應當說上面所舉的只是較為突出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形式沒有提及。盡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⑽ 有一部苗族電影是爸爸把媽媽打成牛的那這部苗族電影叫什麼呢

新木乃伊

8.8分加入收藏
主演:湯姆·克魯斯羅素·克勞安娜貝拉·沃麗絲索菲亞·波多拉
導演:艾里克斯·庫茲曼
類型:動作驚悚奇幻冒險
時長:106分鍾
年代:2017
地區:美國
別名:盜墓迷城 神鬼傳奇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