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遁入虛無的幕後製作
導演加斯帕·諾最著名的作品當屬《不可撤消》,該片在2002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軒然大波。此外,在1996年,他擔任攝影的《雪地里的情人》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2006年,他執導的《SIDA》作為展映影片也參加了戛納電影節。
關於影片的由來
對於這個問題,以影片《不可撤銷》震驚世界影壇的加斯帕·諾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生長在一個無神論的家庭中,從小就接受的是唯物的教育。可是當青春期漸漸結束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關於死亡、存在和另一個世界的念頭。雖然我沒有什麼信仰,但是還是對這樣的宗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就找來了一些關於轉世和來生的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的《死後的生活》(Life After Death)。看完了這個書,我就開始不停地想自己死掉之後的生活。大概在我23歲的時候,我看了羅伯特·蒙哥馬利的《湖上艷屍》,這是一部完全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拍攝出來的電影。後來我又看了《世紀末暴潮》,這部電影促使我下定決心要拍攝一部關於死後的世界的電影,其實早在Carne和《獨自站立》之前我就在考慮這部影片了。到現在為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這個電影寫了多少遍劇本,也不知道我為它做了多少修改。最初版本里,電影是線性的,按照時間展開的,可是你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完全不是這樣」。
《西藏度亡經》(《中陰聞教得度》)
《中陰聞教得度》是一本藏傳佛教的經書,這本書給了加斯帕·諾很大的啟迪。在藏語中,「中陰」是指死亡和再生之間的狀態;而「中陰教」則是諸多教派中對死亡和生命認識最為深刻的一種教派。
加斯帕·諾說:「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想到是不是可以把我的主角的經歷設置成死亡之後,轉世之前的狀態。那本書的確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經書,富有色彩、極具詩意。其實,在那個和現實社會並行的世界裡,未必就沒有現實和真實。我想在電影里展示出那個世界的些許風貌。於是我就設置了一個『中陰』的狀態。有時候,這種狀態就好像是吃了LSD一樣,令人目眩神迷」。
關於主角
影片的兩個主角是社會的底層人物:一個鬱郁不得志的小毒販,一個窮困潦倒的鋼管舞女,那麼加斯帕·諾為什麼要這么設置人物呢?在原版的劇本里,人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加斯帕·諾說:「其實我在最原始的劇本里並沒有把他們寫成毒販和舞娘,而是最最普通的人,既不是那種莽夫,也不是畏縮不前的人。後來我聽取了別人的意見,因為我要把性愛加到我的角色的身上,所以我就用了毒販和舞娘。在他們的生活中,讓他們瘋狂的並不是毒品,而是性。之所以要把男女主角安排成兄妹,是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是同一個媽媽生的,他們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尤其是在年齡相仿的情況下。他們之間的這種聯系能讓我更方便地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那些對於生和死以及另一個世界的觀點。而且我把影片的主角的名字寫成奧斯卡,因為在法語里,這個名字和我的名字加斯帕的發音很像。用這個名字,我能對他產生很強的認同感」。
東京:東京的城市、東京的鏡頭
影片幾乎全程在東京拍攝,這會成為加斯帕·諾在東京大規模地拍攝影片的開端么?還有那些包含著復雜的攝影機的運動的鏡頭是如何拍攝出來的?加斯帕·諾一一給與了解答。
他說:「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在安第斯山脈拍攝,後來我輾轉來到了法國。我覺得這個電影放在紐約拍更合適,可是我一來到東京就被這里的氣氛迷住了,我馬上就放棄在紐約拍片的念頭,帶著劇組來到了東京。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最時尚的少年、模仿動漫的青年人,甚至是穿著和服的人都能走在一起,這讓我很驚奇。東京有太多的驚喜了,我很想再在這里拍攝一部電影,這里的工作人員都很專業也很敬業。他們每天都能連續工作18小時。這很讓我吃驚。至於那些鏡頭,我想那是影片的重中之重。我在准備電影的時候就一直在考慮影片應該怎麼拍而不是誰來演。在電影里又很多那些看上去不可能拍出來的鏡頭,比如攝影機以一個長鏡頭的方式穿過一堵牆,或者是來來回回地穿梭在人群里。為了這些拍攝難度極大的鏡頭,我們在片場吃足了苦頭。拍攝的檔期,我幾乎整晚整晚地做噩夢,夢的內容就是攝影機位置的擺放和角度。幸運的是我最後拍出來了這些鏡頭,劇組的努力沒有白費」。
⑵ 加斯帕·諾的介紹
加斯帕·諾,1963年12月27日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法國電影導演。在他的三部電影中都有一個由菲利普·拿翁飾演的無名屠夫角色:《Carne》、《獨自站立》和《不可撤銷》。《Carne》獲得1994年第5屆夕張國際冒險與幻想電影節評審團獎。
⑶ 獨自站立 SEUL CONTRE TOUS怎麼樣
加斯帕·諾是我最喜歡的電影藝術家之一,他總令我想到法國繪畫大師席里柯,結結實實的基本功,十足的電影感/繪畫感,強烈,剛猛,極顯著的病態,但十分浪漫主義;其實最終是一個亂倫片,他直到《不可撤銷》才將這個馬肉販子的故事徹底甩開(包括之前的短片《馬肉》),於是,《遁入虛無》成為他個人最獨立的一件作品;版本字幕很好,內心獨白雖多,但代入感很強,不顯啰嗦臃腫;有的中文譯名為《我企硬》,誰能告訴我,這是怎麼來… []
⑷ 法國悲情城市的幕後花絮
·這部電影在澳大利亞是禁止放映的。最先是在小范圍影院有選擇性的針對一些觀眾放映。後來聯邦政府動用了軍隊的力量,才把這些熒幕關閉了。
·該片在加拿大則是先於審議委員會之前就已經發行了。最初也由於過於色情而禁映。電影後來以色情片的執照送到審議委員會,但又因為過於暴力而被槍斃了。後來影片接到多倫多電影節的邀請,可以在英國—哥倫比亞和魁北克的省份中發行。最終在2001年4月8日,審議委員會將該片定位為18A的等級。
·娜丁和她的客戶在一起的時候,看的電影是《獨自站立》Seul contre tous (1998)。
·影片中的性愛場景不僅僅由兩名成年電影明星出鏡,同時還有該片的一位導演 Coralie。
⑸ 獨自站立好看嗎
我看的88分鍾……覺得跟不可撤銷和遁入虛無比起來還是弱了一點吧,不過男主幻想中的殺人情節都很精彩
⑹ 七宗罪這個電影到底要說明什麼呢
http://www.8wyy.com/view/7282.html 七宗罪 七宗罪,正式譯名為七罪宗,屬於人類惡行的分類,並由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分別是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另有著名好萊塢犯罪驚悚電影《七宗罪》。 具體罪行 貪婪,失控的慾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無理慾望的補充。
色慾:肉體的慾望,過度貪求身體上的快樂。
饕餮:貪食的慾望,浪費食物或者過度放縱食慾,過分貪圖逸樂皆為饕餮一罪。
妒忌:財產的慾望,因對方擁有的資產比自己多而心懷怨恨(此處的資產並非限定於財產,更多的指才能、才華)
懶惰:逃避的慾望,懶惰及浪費所造成的損失為懶惰一罪的產物。
傲慢:卓越的慾望,過分自信導致的自我迷戀,以及過分渴求他人的關注為傲慢。
暴怒:復仇的慾望,源於心底的暴躁,因憎恨產生的不適當邪惡念頭。
各種罪行其實環環相扣,所以各種各樣的動機也被假設成是與各種罪行相連。例如驕傲(過度迷戀自己)其實暗示了貪食(過份消耗或浪費食物),其餘各種罪行亦有相同的連系。每種罪行其實在表現出自視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愛神。學者和神學家們也利用了屬性(attribute)和原因(substance)設立圖解(schema)來解釋這些罪行。
七宗罪在拉丁語中為: 「superbia」,「invidia」,「ira」,「accidia」,「avaritia」,「gula」 and 「luxuria」。在重新排列後,它們的第一個字母可以形成中世紀拉丁語「saligia」,然後衍生出其動詞「saligiare」(去實行一條罪名,to commit a deadly sin)。
Various mnemonic devices exist for remembering the sins in English, e.g. PEG'S LAW (pride, envy, gluttony, sloth, lust, avarice, wrath).
至於在天主教教義里,在2865個有編號並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2年的命令下出版的章節里有一段關於七宗罪的描述。違反道德行為的主要編纂法典(The Principal Codification of Moral Transgression for Christians)仍然是《十誡》和至福,正面道德的基本聲明。
⑺ 獨自站立怎麼樣
最喜歡的電影藝術家之一,總令我想到繪畫大師席里柯,結結實實的技術,十足的電影感/繪畫感,強烈,剛猛,極其病態,但十分浪漫主義;版本字幕很好,內心獨白雖多,但代入感很強,不顯啰嗦臃腫;有的中文譯名為#我企硬#,誰能告訴我這是怎麼來的;殺人犯,藝術家,強奸犯,道德狂。滿分。
⑻ 七宗罪電影有何寓意,結尾有些看不懂啊
最後的畫面:黃昏,威廉獨自站立。對應最後的台詞,就算世界永遠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為之奮斗。黃昏以後的黑暗和必然到來的黎明,必然永久對立。正是如此,威廉在黃昏中的身影,猶如黑暗中的守護者,讓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奮斗,前行。這也是《七宗罪》最後的精華所在,雖然陰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後一刻卻如此的溫暖。
七宗罪,其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包括暴食、色慾、貪婪、傷悲、憤怒、懶惰、妒忌和傲慢。六世紀後期,天主教將8項罪行減至7項,以對愛的違背程度為准則,將自負並歸於傲慢,傷悲歸於懶惰,並加入妒忌,將其順序改為:傲慢、妒忌、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
(8)獨自站立電影完整擴展閱讀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一)淫慾-不合法禮的性慾,例如通姦。(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二)暴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三)貪婪-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四)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但應該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五)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
六)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慾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僧侶伊瓦格里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為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沖動仍然被描述為「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⑼ 求一部外國電影,一個男生數學很好,解開了一道誰也解不開的難題,具體忘了
《心靈捕手》
劇情介紹: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Will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隨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沖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幕後製作:
本片是當時還是好萊塢新秀的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自編自演的成名作,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羅賓·威廉斯憑此片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馬特與本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用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以人物作為因果關系的中心,以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作為影片主導,但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隱隱流露出「天才崇拜」的情結。
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鋪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夥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沖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拋棄別人,不敢嘗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里,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復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便是嘗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沖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里,隱隱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湯,因為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鍾,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么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歷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為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羨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為,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里,「ItisnotenoughforuslikeLambeau(藍勃)(威爾),WeneedpeoplelikeSean(尚恩)(摩根)and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WillHunting)」。
精彩花絮:
導演格斯·范·桑特曾經要求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重寫劇本,讓本飾演的查基死於一次建築事故。達蒙和阿弗萊克很不情願,但還是重寫了劇本。結果范·桑特讀了以後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的主意。
·前哈佛學生馬特·戴蒙本來想把主角設置成物理天才,並為此跟一名哈佛大學獲過諾貝爾物理獎的教授SheldonL.Glashow進行討論,結果教授建議他主角是數學天才比較合適,並把自己的連襟,麻省理工的數學教DanielKleitman介紹給達蒙。後來這兩位教授都在字幕中被感謝。
·當馬特·戴蒙飾演的威爾和羅賓·威廉斯飾演的教授西恩在辦公室中第一次見面時,威爾推薦西恩美國歷史學家霍華德·齊恩的書《美國人民的歷史》。馬特·戴蒙小時候是齊恩的鄰居,還曾為這本書的有聲版CD獻聲。
·在西恩教授的辦公室里掛著的那張畫是導演格斯·范·桑特畫的。
·西恩和威爾在辦公室中,西恩談到自己死去的老婆的一些趣事時,那些台詞是羅賓·威廉斯自由發揮的,這也許是馬特·戴蒙為什麼笑得那麼的厲害的原因。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鏡頭也在晃動,或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片中明妮·德里弗所飾Skylar的現實中的原型也叫Skylar,跟馬特·戴蒙約會過,後來嫁給了Metallica樂隊的鼓手和創始人LarsUlrich,並成了一名急診室醫生。
·影片結尾字幕的最後一行寫著「紀念金斯伯格(AllanGinsburg)和伯拉斯(WilliamS.Burroughs)。」他們都是「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據說本·阿弗萊和馬特·戴蒙是用擲骰子來決定由誰擔任此部電影男主角。
·劇中出現威爾與西恩一起談論著名棒球隊波士頓紅襪隊(BostonRedSox)的場景。其實男主角馬特達蒙與他的好友本阿弗萊克都是死忠的波士頓紅襪隊(BostonRedSox,棒球隊)球迷。而在影片最後西恩在家整理物品,下樓看信時,身上穿的也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棒球衫。
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象一棵樹獨自站立,又和許多樹心手相連構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麼強大和樂觀的人,面對著吃喝拉撒、愛與信任、理想與現實、堅持與放棄這些問題時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靈的城池上飄著陰影。有些人走過這段旅程,清風淡月,一步步走進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沒能趟過這條河流,擱淺在了青春的中途。1997年米拉麥克斯公司出品,囊括奧斯卡多項大獎,由加斯.范.桑特(GusVanSant)執導,馬特.戴蒙(MattDamon)主演的《心靈捕手》(GoodWillHunting)就是一部描寫青年人走過青春陰霾,解除封閉自守,釋放心靈的感人片子。
20歲的威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普通清潔工,每天的任務是在與他同齡的大學生們放學,潮水一般離開後,打掃教室、樓道、衛生間。他出生在貧民區,在污水橫流,治安混亂,骯臟雜亂的街區成長,過早目睹了窮人生活的拮據,人生的冷暖無常,出人頭地的遙遙無期,不安的環境里度過了不安的童年,幸好有一幫窮哥們和他在一起,彼此信任,抽煙,喝酒,行樂。每當獨自一人,寂寞無聊,他就以閱讀來消磨時光,培養了很強的自學領悟能力,特別是數學方面有超人的天分。一個人打掃完狹長的走廊,站在空盪盪的校園里,他會對著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發呆。日子一天天重復,要是一直這么過下去的話,威爾的生命也就不會出現轉機了。
有一天,學院的數學教授在黑板欄上寫下一道自認為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那些傑出的學生能給出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他失望地把題目重新謄寫在了走廊的黑板上,懸賞同學們來作。威爾打掃衛生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地解開了,教授發現了這個天才,欣喜萬分,希望把他培養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然而他的心扉似乎是上鎖的,教授無法走進他的世界。出身貧寒,身份低微,威爾心底潛伏著強烈的自卑和被人關心愛護的渴望,性情暴烈得象一匹奔騰野馬,只要外面世界企圖侵犯他的世界,每當他意識的傷害降臨前,他會縮回自己信任的觸角,乾脆不惜以拳頭全力拚爭。在教授面前,把他十幾年都無法解答的數學難題,在三分鍾內輕松圓滿的破解,然後在他瞠目結舌和扼腕嘆息中把答卷點燃焚毀,打擊他的自信,是威爾樹立自信的一種方式。在一次酒吧滋事斗毆之後,威爾被法庭宣判送進青少年看護所,教授把他保釋了出來,並答應法庭把他教化為一名健康合格的有為青年,重新找回人生目標。
教授用了很多方法希望他能打開心結,走進他的心,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為威爾做心理咨詢的心理學家,卻都被這個有著驚人的高智商的小子洞悉心理而反遭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葯可救」。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西恩·麥克奎爾(羅賓.威廉斯飾),希望他來開導這個異常聰明而又固執倔強的年輕人。西恩·麥克奎爾同樣是為「性情古怪」深居簡出的教授,和威爾一樣飽受心底深處黑色陰影的困擾,在一番鬥志斗勇之後,兩人終於惺惺相惜,慢慢融化了冰封的心,成了忘年之交。
詩人於堅的早期作品裡,我非常喜歡一首叫《20歲》的小詩,每個從20歲走過來的男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看到當時的藍天、草地、飛動的足球,美麗但不屬於你的少女,回首躁動、狂妄、孤獨、絕望、無聊、憂郁這些情緒里枯瘦的影子。電影里威爾也正處這個迷茫時期,對愛情和未來是迷茫和沒有把握的,巨大的落差無時無刻拍打著他,只有坐在午夜返程的電車上點一根寂寞的香煙,才感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踏實安全。很多次他都想回到貧民區,和兄弟們一起做苦力過上一輩子,簡單充實地生活。這里粗茶淡飯,身份平等,沒有冷嘲熱諷,可以自由自在地渾汗如雨,不想那麼多。但是兄弟們都看到他身上閃閃發光的東西,知道和他們不是一類人,不能耽誤他,為此很焦急。
那個早晨,當回到住地,屋子裡空闊凄清,冷火熄煙,兄弟們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當他轉過身,失落地抬起頭,才發現他們已經把集體公用的從垃圾堆里找來二手車打扮一新,決定送給他去開創新的生活,希望他用知識與智慧改變命運。站在晨光里他的鼻子有些酸楚,一種巨大的責任感伴隨著自信的力量在身體里發酵。走出這破爛的巷子,他充滿激情與挑戰的人生正在開始。眼下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深愛的女友密妮·達伊爾,一位中產階級家庭出身,年輕美麗的哈佛女生,因為在其優越的家庭條件、良好的教育背景下讓他感到自卑失落,為維持可憐的自尊故意傷害了她,令她大哭著絕望地離開了這個城市。他是要找回來?還是就此罷休永不聯系呢?
面對難題,威爾又一次憂郁地站在西恩教授的門口,在教授信箱里塞了離別信。原地踟躇了一番,咬咬牙,他駕駛著破爛的汽車奔上公路,朝著女孩城市的方向揚長而去,前方藍天明媚。躲在窗自後面的西恩教授,望著這個斷乳期青年的背影,舒心地笑了。
威爾的20歲,當他緊閉自己的世界時,什麼都進不來卻什麼都容納不了,當他敞開自己心扉正視自己的過往時,陽光便進來了(難怪港譯名叫《驕陽如我》),所以想要表達就有很多觀眾,想要傾訴有知己傾聽,想得到愛就女孩傾心。每一位幫助威爾的人都是心靈的捕手。可是,當他第一次獨自上路時,才深刻體會到一種作為男人的沉穩果斷。生活不是電影,但電影想要告訴我們的肯定不僅僅是這些!
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只要你敞開你的心扉,你的生活就會有變化!
⑽ 「看不下去滾」,張雪迎姐姐大罵後援會粉絲,臟話連篇素質低下,你怎麼看
經紀公司可以幫助或阻礙藝術家。因此有許多藝術家選擇在成名初期或與前一個機構發生沖突後獨自站立。這些藝術家的管理團隊通常不成熟,沒有經歷過戰斗的藝術家以及陪伴他多年的團隊那樣完整。娛樂界有許多新一代藝術家選擇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並將作品移交給家人或朋友,例如張子楓與吳磊跟張雪迎等等。大多數都是初次登台的兒童明星。家庭成員相對熟悉娛樂行業的工作內容,還將幫助藝術家選擇合適的角色和機會。
隨著圈子中95朵花的逐漸發展尤其是趙璐絲受到鵝廠的青睞。甚至與互聯網上四大頂級現代花藝之一楊揚在互聯網上展開了合作。也許是兩三年前張雪迎仍然有機會入選,但現在趙璐絲已經是當之無愧了。榜單上格格關曉彤具有很強的背景。李冰冰的周燁陳坤和周迅的張經義都是傑作。張雪迎嚴重落後了。張雪迎不是她沒有美貌,沒有資源也沒有演技。她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甚至曾經和同齡的關曉彤都被稱為盡管關曉彤還與家人一起管理工作室,但他在北京對資源沒有任何擔心。沒有背景的張雪迎只有24歲,他的前途光明。但是至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換團隊或與一家嚴肅的經紀公司簽約可能比現在更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