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推薦幾個二戰著名電影,越真實越好,只要電影名字就行。
《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兵臨城下》、《拯救大兵瑞恩》、《刺殺蓋世太保》等。
1、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2、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菲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紐林·巴納德、詹姆斯·達西等領銜主演 。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3、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影片改編真實故事,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4、拯救大兵瑞恩
電影由二戰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的主角真正本名為美軍第101空降師E連士兵弗里茨·尼藍,在E連攻下卡倫坦灣後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伯陣亡的消息,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陣亡於猶他灘頭;
不久後三哥在同一周中於中緬印邊界被擊落失蹤報備,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弗里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電影後段小鎮攻防戰的情節則純屬虛構。而最後弗里茨的三哥並未陣亡,只是成為日軍的俘虜,最後被英軍所救。
5、刺殺蓋世太保
《刺殺蓋世太保》是法國傳奇影業出品的戰爭片,由塞德里克·吉門內茲執導,傑森·克拉克、裴淳華、傑克·奧康奈爾、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傑克·萊諾聯合主演。《刺殺蓋世太保》根據二戰史上著名的刺殺事件「類人猿行動」改編,以丘吉爾策劃的類人猿行動為主線,講述了兩名盟軍飛行員空降納粹佔領區,刺殺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希的故事。
2. 第二次世界大戰——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彈葯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布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准備和20分鍾的炮火准備,英軍於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斗,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紐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後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凌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辟通路的雷區進入戰斗,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凌晨,紐西蘭師在雷區開辟通路後,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後,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滯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餘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餘輛坦克沒有投入戰斗。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准備後,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沖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斗,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余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
點評:此戰是英軍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績。這一勝利使北非戰局出現了有利於盟軍的轉折,盟軍從此開始掌握戰略主動權。阿拉曼戰役中,德意軍隊傷亡和被俘5.5萬人(俘獲3萬人、斃傷2.5萬人),損失坦克320輛,火炮約1000門。英軍亡4600餘人、傷8900餘人。此戰的特點是,英軍以巧妙的偽裝達成了戰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協同突破對方防線。不足之處是,對敵人防禦戰術地幅的突破速度極低。每晝夜超不過1.5公里,因而未能達到將德意軍隊壓至沿海一帶的目的。英軍對退卻之敵追擊也不夠堅決,這使德國法西斯軍隊集團得以有組織地撤至預有準備的防禦地區。
3. 我想找一部電影,內容是希特勒戰爭的那個年代的,一群人在沙漠上的生存片
撒哈拉沙漠阻擊戰
一開始是坦克迷路,救了幾名英軍,還俘虜了個義大利人,在黑人兄弟的幫助下,找到了方圓幾百里里唯一的水井,但也快幹了,中間M3還擊落了一偵察機,俘虜一飛行員(這傢伙直接打死一盟軍,後來還幾乎壞了事,而且讓黑人兄弟和義大利俘虜死掉了)。
後來,消滅了一支偵察小隊,獲得情報,有500多德軍正在找水源,指揮的美國中士(最大的官是一英軍上尉軍醫)決定阻止這支德軍前進,以保證後方的軍事行動,於是,十多名英雄與沒有坦克但有迫擊炮的敵人展開激戰,德國指揮官進行了兩次談判,想要獲得水,而盟軍也造成有大量水的假象,把德軍拖在水井旁……最後,剩下兩名孟軍絕望地面對上百沖過來的德軍舉起了槍,結果德國人投降了——強硬的指揮官在前面的談判中被打死了,快要渴死的德軍熬不住了。湊巧的是,戰斗中的炮彈炸出了水源,也使德軍的鬥志消融怠盡。
對嗎
4. <血戰阿拉曼》講的是什麼
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4日,十萬名義大利和德國組成的聯軍士兵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帶領下,與由英國陸軍元帥「獅子」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第八軍的二十萬盟軍士兵在非洲北部的阿拉曼沙漠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參戰人數最多、參戰坦克數量最多的「阿拉曼戰役」,史稱「裝甲戰役」或「世界最大局部戰役」。戰況慘烈,血染大漠。
細節折射歷史 場面再現真實
這場發生在二戰期間北非的阿拉曼戰役,是一場舉世聞名的坦克大戰,其戰爭場面宏偉開闊、氣勢波瀾磅礴、戰略捭闔縱橫、戰術波詭雲密。而由斯皮爾伯格親自監制、恩佐.蒙特里尼編劇執導的影片《血戰阿拉曼》,從一名義大利士兵的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了獨到的解構。再現了戰場上的血腥殘酷、雙方最高指揮官的戰術交鋒、以及淹沒在黃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種種人性……殺戳、友誼、信仰、背叛、愛情、生命、忠義、和平充斥在影片中,令人不禁動容。
《血戰阿拉曼》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作為一部義大利人拍攝的二戰題材影片,對於英國和其盟國來說,這是他們當年的敵人、現在的朋友在回顧歷史,如同我們看過的韓國著名影片《太極旗飄揚》一樣,都體現了對戰爭正義尺度的把握。在本片中不難看出,導演在剋制地展現戰爭本身,因此選取了從義大利士兵的個人角度對這場經典戰役做出獨到的解構,通過對戰場上的士兵和戰場上最基本的行動單元——連隊的心理刻畫和思想再現,折射出戰爭的殘酷。
邱吉爾有句名言這樣說:「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戰無不勝」。當然,誇張是演說家邱吉爾最慣用的修辭手法,但這話確實也點出了阿拉曼戰役的關鍵作用。起碼,在心理上是對英國人民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巨大鼓舞。
《血戰阿拉曼》對戰爭的殘酷性做了真實的表露,並沒有刻意的醜化德國士兵,在這部影片里,可以看到編導對那些充當炮灰的德國軍人也是滿含同情之心的。事實上,在現在的阿拉曼,還保留著非常完好的德軍墓地,對當地人來說,德國人幫助他們打井、修路、架橋,做了不少好事,他們對德國人還是很尊敬的。看來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確實軍紀嚴明,跟黨衛軍之流有著天壤之別。但這也正是戰爭的悲劇所在吧,雙方都是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如果在和平時代,他們本應該成為朋友,在球場上一較高下,而由於這場戰爭,他們中的許多都只能葬身在這黃沙下。
戰爭勝利難道都要靠運氣
在《血戰阿拉曼》里,中尉和他連隊里每個士兵的個人目標都非常明確——打完仗後活著回家,而整個義大利軍隊的目標也是打贏阿拉曼這場戰斗。然而,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打贏戰斗是以很多的士兵的死去為代價的,也就意味著很多的士兵不能實現「活著回家」的目標。士兵們並非作戰不勇敢,而贏得戰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許這其中就由運氣。反觀英國軍隊,他們最終打贏了這場戰斗,但還是有上萬名的士兵死去了。義大利軍隊在招募士兵的時候,並不會要求士兵們,包括年輕的大學志願軍塞拉在內,必須打贏戰斗,只會要求他們能服從指揮,願意參加戰斗或者作戰勇敢就可以了。因此,每個到戰場上來的人,都希望能活著回家。
《血戰阿拉曼》顯得比其他戰爭題材影片更具浪漫氣息,「義大利新兵的種種運氣」是導演為突出戰爭殘酷主題的一種手法。影片中展現了年輕的大學志願軍(義大利新兵)塞拉在戰場上的幾次好運:
第一次運氣,那是在他剛進兵營報到時,戰壕被英軍飛機炸彈轟炸,一個經驗老道的軍士只留下了一個耳朵,但他卻活了下來;
第二次運氣,塞拉和軍士們進入地雷區收繳戰利品,經驗不足的他采上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地雷表殼,又是虛驚一場;
第三次運氣,英軍坦克勢如破竹,眼看義大利人寡不敵眾,小鋼炮的轟擊僥幸暫時逼退了英軍,小夥子幸運在這一刻沒有被碾碎;
第四次運氣,德意聯軍大勢已去,英軍大范圍搜尋殘餘力量,有三個士兵要求在夜裡去放哨,因此而躲過了英軍的抓捕,其中就有他;
第五次運氣,躲過英軍的抓捕的三個人繼續艱難地在沙漠中逃亡,其中的兩個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下,而小夥子卻成功啟動了一輛廢棄的摩托,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其實,戰爭中是沒有一點運氣可言的,而富有同情心的導演們卻把心底里那一份對和平自由世界的美好嚮往都眷顧給了年輕人。也因此成就了影片中幾個浪漫得讓人流淚得情景:
1. 當四個士兵裸體著欣喜若狂地奔向大海時,他們那一刻的感覺就像是上了天堂;
2. 當中尉要槍殺那匹所謂墨索里尼的戰馬時,馬似乎明白自己得處境般暗傷地低
下了頭,中尉放下了手中的槍;
3.當軍士們看到夜空升起的照明彈,彷彿煙花般的場景,對故鄉的思念達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
4. 當行進在酷熱的大漠里,因為沒有飲用的水源,大家難以為繼的時候,突然天
降大雨,一個老兵立刻眼淚縱橫;
編劇:恩佐·蒙特里尼
導演:恩佐·蒙特里尼
主演:保羅·布里加亞、皮爾弗朗斯科·法維諾、路西阿諾·斯卡帕
播出時間:10月14日 21:57 10月15日 10:17 CCTV-6重播
塞拉是一名來自義大利某大學校園的志願兵,他滿懷愛國熱情來到前線,卻無法與戰友分享他的激情。因為他的戰友在沙漠戰場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戰鬥了2年,已經磨去了所有激情,僅有的只是對個人生活的嚮往、對家庭的思念。長期遊走在生死之間,使他們不再對傷痛敏感,不再畏懼戰火紛飛的前線,他們不相信有人出於激情自願前來經受磨難。與戰斗戰術比較,他們更相信命運。
一天,天空中飛來一枚英軍的流彈,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戰友作為老兵卻站在原地不動,躲也不躲,他們認為被炸死了算倒霉。戰友死在了自己的身邊,塞拉卻沒事,這是他的幸運。
然而,在無情的戰場上,幸運必定是有限的,一般會有三次,三次過後就作好准備吧,倒霉的事要來的時候,你會怎麼都無處躲避,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個運氣。
連長告訴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為他們都得了痢疾。廁所是在地上挖一個小坑,然後蹲在那裡等英國人的炮彈扔過來。他們為什麼在晚上吃飯呢?因為晚上看不見飯里的蒼蠅。在一次行動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卻是一個只對付300公斤以上目標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個運氣。
部隊缺醫少葯、缺吃少喝,但很多傷員偏偏要靠葯物才能維持體力。一個士兵需要截肢卻沒有麻葯,醫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鋸了下來。
他們要面對傷亡、肉搏、無休止的殺戮。事實就是他們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為與他們現在的情況相比較,也許到英軍那裡做俘虜會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們一直守在那裡等著被殺死,戰爭過去以後,沒人會記得他們,他們就像被遺忘的石頭埋在無邊無際的沙漠。
一陣炮擊過後,英國人開始進攻,義大利人看來快完了,然而他們卻奇跡般地守住了陣地。可他們明白,這是最後一次幸運,防線已無法阻擋敵人的再次沖擊。
果然,在這之後不久,軍團徹底戰敗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個義大利將軍,將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務兵一起死在戰場。最終,連隊里活著離開戰場回到家鄉的竟只有塞拉一個人。
精彩視點:
這部由斯皮爾伯格操刀監制的影片從一名義大利士兵的視角對二戰期間,發生在北非的一場舉世聞名的坦克大戰——阿拉曼戰役做出獨到的解構。再現了戰場的血腥殘酷、雙方最高指揮官的戰術交鋒、以及淹沒在黃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種種人性……
影片是一部耗資達兩億美元精良打造的史詩巨制,1000輛真實坦克的大戰場面可謂空前絕後,40000名群眾演員同時出現的鏡頭彷彿要將電影銀幕擠爆,3000平方公里原始沙漠戰場實地拍攝。也因此被稱為史上參與戰爭人數最多、出現坦克數量最多的一部影片。加之導演在光線的處理、色澤的運用和高度的畫面還原效果上都實現了令人驚嘆的突破,作為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本片堪稱佳作。
5. 尋找一部關於二戰時期阿拉曼戰役的電影
《血戰阿拉曼》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Njk4NzQxMg==.html
《光榮歲月》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MyNDcxNTY=.html
6. 誰看過電影《血戰阿拉曼》
《血戰阿拉曼》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6cliv7B7JBamhNS5bKT_jw
作品相關簡介:
是由恩佐·蒙特萊奧勒執導,PaoloBriguglia和皮爾佛朗西斯科·法維諾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主要講述了1942年10月,在大學中學習哲學和文學的謝拉以志願兵的身份抵達位於埃及的北非意軍的故事。
海報
7. 二戰埃及的一部電影
<阿拉伯的勞倫斯>
應該是這部 他是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