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比較經典的黃梅戲有哪些除了對花,女駙馬,夫妻觀燈,天仙配
韓再芬作品: 電影:《香魂》《生死擂》《徽商情緣》 電視劇:《鄭小姣》《天仙配》《女駙馬》《孟麗君》《桂小姐選郎》《龍鳳奇緣》《桃花扇》《李師師與宋徽宗》《彩雲坪》《挑花女》《小辭店》《秋》《潘張玉良》 舞台劇:《西施》《血狐帕》《孔雀東南飛》《女駙馬》《鄭小姣》《莫愁女》 CD:黃梅飄香的季節 還有網路收集及自己錄制的韓再芬晚會表演專輯以及采訪。 馬蘭作品: 影視劇:《嚴鳳英》《龍女》《劈棺驚夢》《遙指杏花村》《西廂記》 舞台劇:《紅樓夢》《女駙馬》《無事生非》《鞦韆架》《女駙馬、天仙配》(音配像) 《紅樓夢》共三個版本。 CD:黃梅經典 還有網路收集一些唱段,還有自己錄的一些。DVD的有七八個了吧。 馬蘭有采訪、唱段等有自製DVD。 嚴鳳英作品: 電影:《女駙馬》《天仙配》《牛郎織女》《夫妻觀燈》 專題片:《墜入凡間的精靈》《婦唱夫隨》等 孫娟作品: 舞台劇:《春江月》《桃李無言》 電視劇:《花田錯》《李清照》 孫娟個人DVD卡拉OK 郭宵珍作品: 舞台劇:《春江月》《蕎麥記》 電視劇:《祝福》《黃山情》 周源源作品: 舞台劇:《半邊月》《風雨麗人行》《小辭店》 電視劇:《平湖秋月》 周源源CD二十一世紀黃梅戲經典 楊俊作品: 電影:《血淚恩仇錄》《孟姜女》《貂嬋》 趙媛媛作品: 舞台劇:《孔雀東南飛》《桃花女》《柳暗花明》《賣油郎與花魁女》 電影:《山鄉情悠悠》 吳亞玲作品: 舞台劇:《梁祝》《紅絲錯》《牆頭馬上》《游春、葬花》 電視劇:《春》 黃梅仙子專輯 李文作品: 舞台劇:《啼笑姻緣》《戲牡丹、打豬草》《掃花堂、戲牡丹》 《長恨歌》 吳亞玲作品: 舞台劇:《梁祝》《紅絲錯》《牆頭馬上》《游春、葬花》 電視劇:《春》 黃梅仙子專輯 省黃經典: 1、天仙配(嚴鳳英)2VCD 2、女駙馬(韓再芬)4VCD 3、三請樊梨花(孫娟、汪小鐸、蔣建國)2VCD 4、游龍戲鳳(周珊、何雲)2VCD 5、雙玉蟬(李文、梅院軍)3VCD 6、姐妹易嫁(周珊、徐君、茆建琳)2VCD 7、孟姜女(李文、劉華)2VCD 8、孝子冤(余順、梅院軍)2VCD 9、打金枝(吳亞玲、蔣建國、黃新德)2VCD 10、清風亭(黃新德、胡玉潔)2VCD 11、秦香蓮(吳亞玲、劉華、董成)3VCD 12、啞女告狀(吳亞玲、蔣建國、何雲)3VCD 13、羅帕記(黃新德、吳亞玲)3VCD 14、胭脂(余順、劉華)3VCD 15、喬太守巧點鴛鴦譜(黃新德、何雲、梅院軍)3VCD 16、紅樓夢(何雲、魏蓓蓓)3VCD 17、李文專輯--仙女的傳說1VCD 18、蘭橋汲水、玩會跳船、打豆腐、擋轎2VCD (孫娟、汪小鐸、王娟、張小威、程小君;王淮、吳鳳霞、何雲、琚翔、陳丹、王成) 19、做文章、補背褡、春香鬧香2VCD (潘雪萍、周珊、何文順、凌夏、袁偉、琚翔、潘雪萍) 20、黃梅戲精華選段卡拉OK 2VCD 省黃最近四大劇目: 《霸王別姬》 《雷雨》 《逆火》 《知心村官》 其它名家: 《喜榮歸、挑女婿》(台灣公共電視台錄制)這個感覺不錯,比央視放的那個好! 《皇帝告狀》(汪靜、潘文革) 《貞娘怨》(張小萍、潘文革) 《玉堂春》 《朱門玉碎》(丁同) 《公主與皇帝》(滿玲玲、馬自俊) 《青銅之戀》 《半把剪刀》(汪靜) 《蔡鳴鳳辭店》(滿玲玲、馬自俊) 《雙下山》(余順、王娟) 《母老虎上轎》(李龍斌、陳小芳) 《七仙女與董詠》(汪靜) 《啼笑姻緣》 《楊門女將》(胡靜) 《鴛鴦配)(徐君) 《女駙馬》(周莉)這個也不錯,周莉演得別有一番滋味! 《二月》 《御河橋》(李萍) 《巧妹與憨哥》(徐君、劉華) 《漁網會母》(周珊、錢濤) 《金玉奴》(何雲) 《游園驚夢、靈姑戲虎》(何雲、梅院軍) 《黃梅戲名家薈萃》(中國第一屆藝術節晚會片斷) CD 《中國戲曲名家唱段珍藏版》 《女駙馬》(吳亞玲、周源源) 《周源源二十一世紀黃梅經典》 《天仙配》(嚴鳳英)
⑵ 眉戶梁秋燕哪年出品
只知道是五十年代,具體年份無從考究,下面附相關資料:
眉戶
眉戶,即眉鄂,或稱「迷糊/胡」、「曲子戲」、「弦子戲」,是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眉戶盛行於關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和寧夏等部分地區也有流行。
眉戶原名迷糊,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陝甘寧邊區時期更名為「眉戶」。眉縣和戶縣一帶位於秦嶺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間歌曲,眉戶曲起源於這些民間歌謠,古稱「清曲調」。眉戶曲在華陰和華縣一帶逐步發展為眉戶戲曲。華陰和華縣是周朝鄭國地域,眉戶可能受到「鄭聲」的影響。由此眉戶在關中分為東西兩路,關於東路眉戶,流傳有「同州的梆子合陽的線(指吊線木偶),二華的眉戶天下傳」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隨著秦腔等各地戲曲藝術的發展,眉戶逐漸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數目的劇目。眉戶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攤演唱的曲藝形式。其唱本多為摺子戲,如《女寡婦驗田》、《古城會》、《皇姑出家》等,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口白。舞台演出形式的劇目則既有如同《反大同》、《火焰駒》等的大型本戲,又有如《張連賣布》、《兩親家打架》、《杜十娘》等摺子戲,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選用比較自由。
眉戶的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板胡和海笛相輔。不同於秦腔的高昂激揚,豪放粗擴,眉戶的唱腔較為委婉細膩,優美動聽,富於表現深沉、凄楚和悲痛。戲曲服飾簡朴,化妝粗線條。表演動作真實、生活化。整體風格較為現代。眉戶的曲調甚為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大調以唱悲傷劇情為主,如《老龍哭海》、《羅江怨》、《老五更》等;小調以唱歡喜劇情為主,如《採花》、《銀紅絲》、《一串鈴》等。現在眉戶的唱腔音樂精練到50多個曲牌。眉戶傳統劇目收集整理已達二、三百種,不包含各地同曲異唱。廣泛流傳的有《張連賣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勸學》、《杜十娘》等。新編演出的劇目有《兄妹開荒》、《大家喜歡》、《十二把鐮刀》等。現代戲《梁秋燕》是其中的代表劇目,享有極好的聲譽,以至於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贊美.
眉戶傳統劇目有100多種,《張連賣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勸學》、《杜十娘》等是其傳統劇目。建國後演出的新劇目有《兄妹開荒》、《大家喜歡》、《十二把鐮刀》等。陝西省戲曲劇院編演的《梁秋燕》唱紅全國,在關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說法,其主演李瑞芳享譽全國。
李瑞芳
李瑞芳,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眉戶、碗碗腔、秦腔等劇種均擅長。生於1935年,祖籍甘肅天水。1952年春進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原華劇團團長並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李瑞芳嗓音渾厚圓潤,扮相俊秀端莊,唱腔優美動聽。代表劇目有《梁秋燕》、《借水贈釵》、《十二把鐮刀》、《向陽川》、《蟠桃園》、《苦菜花》、《紅色娘子軍》、《紅燈記》、《蝶戀花》、《杏花村》、《劉志丹》、《愛與恨》、《金碗釵》、《白玉鈿》、《女巡按》、《楊貴妃》、《恩仇記》、《真的、真的》等。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劇協陝西分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戶現代戲《梁秋燕》中的秋燕而聞名,群眾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贊譽。1956年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戲《借水贈釵》中擔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紅燈記》、《杜鵑山》、《紅色娘子軍》、《蝶戀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戶劇《杏花村》被拍攝成戲曲影片。《愛與恨》榮獲陝西省省直戲曲調演一等獎。
八十年代在新編華劇古典歷史劇《楊貴妃》中扮演楊玉環,將戲、樂熔於一爐,以新穎的表現手法,體現出令人回味的藝術美感,1986年調京演出備受贊賞,在陝西省首屆藝術節中榮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在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獲金獎。1987年參加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演出,首次將華劇推向國際舞台,港報贊譽「楊貴妃優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獨秀」。
九十年代首次將北歐話劇《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戲舞台並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藝術局舉辦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獲主演一等獎。
從《梁秋燕》、《楊貴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藝術事業上不懈的追求探索,為陝西地方戲劇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91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作為有特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⑶ 杏花村的相關介紹
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環境研究
摘要:根據歷代酒文化書籍的記載研究,古代汾酒釀造需要杏仁,唐代由於釀酒需要,汾州酒坊廣栽杏樹,所以杏花村名約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於唐宋時期,與古汾酒工藝有關,千百年來從未更易。杏花村地區的古代環境與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柵鎮北,其地理區位是符合釀酒衛生的。釀酒需要清潔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處山前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
山西汾陽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時,地方文獻缺少明確記載,近代也研究不夠。筆者數月來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變遷,發現山西汾陽杏花村之名得來已久,並且從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於唐宋時期,與古汾酒工藝有關。
一、汾陽杏花村名源於唐宋時期與汾酒工藝有關。
1922年,作家蕭湘在汾陽杏花村采風時,就已收集到當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時候,杏花村這個地方萬樹杏花,叫杏花塢。」筆者認為唐宋時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約定俗成,與汾酒工藝有關。杏花村之所以「萬樹杏花」體現的是實用價值不是觀賞價值。
1、古汾酒工藝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區廣栽杏樹
江地先生在《汾酒歷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葉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發展為羊羔酒。北宋張能臣《酒名記》則記載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經》記載竹葉青和羊羔酒的配方,並多次提到杏仁在釀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兩,去皮尖,湯浸於砂盆內,研爛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為汁,分作五處拌面」。說明唐代釀酒很重視杏仁,書中特別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麼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釀酒著作中就進一步明確: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兩,杏仁一斤」。這就意味著唐末宋初,汾州生產的幾種著名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離不開杏仁。酒坊附近自然會廣載杏樹,所以人們將酒坊村,漸漸呼為杏花村。杏花村一詞在唐末宋初成為酒村的代名詞可能就源於此。筆者認為北齊時汾州生產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種保健酒,所以「帝日飲二杯」,這種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變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國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並汾故道汾州郭柵鎮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塢酒坊,由於杏花村酒坊地勢較高,過往客商一眼盡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飲為快。唐末詩人中有四位詩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詞,這幾位詩人都與山西有關,有兩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陽人,即薛能和溫庭均(其祖父封為汾州西河郡公),雖然,有學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漸演變為一種詩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詞的酒文化意向當源於此。從詩歌的年代來看,唐詩《清明》「杏花村」則是這種意向的濫觴。
到了元代,政府便將羊羔酒以中國特產出口英、法等國,並在出口灑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是中國灑第一次貼標出口。也印證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開放恰在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的背景究竟是什麼,今天的的人們頗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說,又流行泛指說,很多學者都認為詩中杏花村指「杏花開放的村莊」,筆者還是堅持山西說。
從清明與杏花開的組合上來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時間仍是清明節那幾天,而江南杏花開放時間早在二月,所謂二月杏花八月桂,於清明相去甚遠。請看史志杏花統計資料:
《汾陽縣志》和《北京物候志》現代北方杏花始花時間統計表
多年平均日期(陽歷) 最早日期 最遲日期 距平天數
汾陽杏花始花時間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時間 4/4 3/25 4/13 18
《汾陽外貿志》則記述「我縣西部土石山區,多年來生長著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後杏仁成為我縣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資料證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組合當來自北方,所以筆者認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與酒是沒有多大聯系的。清末山西舉人在《申明亭記》里記載了酒工口述史,唐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葉青產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產,明代揚州人編的《事物甘珠》一書中說,羊羔酒產自汾州等縣色白瑩。隨著汾酒工藝的演變,據說明末清初傅山對竹葉青的工藝作了改革,可能從那時起,羊羔酒就失傳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對於貧苦農民來說杏樹也就變得多餘,於是漸漸的杏花村沒有了杏樹。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詩也該指的是並汾唐汾州乾和酒產地杏花塢。具體詳述清參閱鄙作《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確切地點考——與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國方域)
二、明清時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時期杏花村地區里甲名的演化
《舊唐書》載唐代制度:「百戶為里,五里為鄉。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區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柵鎮,郭柵鎮地處要沖當設鄉長,位於今杏花村的東南方向二里處,古杏花村當屬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元代,到明代出現了盡善一名。
明代實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務,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十戶為一甲,杏花村地區被劃為盡善北里和盡善南里,盡善北里轄11村,盡善南里轄3村。明清時期杏花村屬於盡善北里,里長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這就是說,明初盡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號,當時因為人口稀少,自然村沒有行政村的概念,單戶可成獨村,三戶可稱小村,村落是很不穩定的,所以明清縣志多隻記里甲名。由於明初里名「盡善」的設置,漸漸的才有了個盡善村,萬曆《汾州府志》汾陽堡寨中已有盡善南,盡善北,盡善鎮。可見大約在萬曆年間有了盡善村的概念,並且取代了郭柵鎮的地位。
盡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間,因「旌善亭」轉化而來。明史記載,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五年(1372)創建的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設申明亭處,也必設旌善亭,縣治之有圖者,也多半標明二亭的所在。事實上汾陽除杏花村鎮外別的地方沒有關於申明亭的記載,旌善亭南名為盡善南里,旌善亭北為盡善北里,漸漸的演化出個盡善村。無獨有偶,著名的靈石縣王家大院靜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來。明清時期里與村完全是兩個概念,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盡管如此,我們從別的資料中還是能證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舊在使用。最好的史證是《山西實業志》光緒初年的義順魁酒坊和光緒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標明產地是:杏花村。其他詩文證書就多了,其一,現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筆,「得造花香」,古人寫字與今方向不同,所以應該念作「香花造得」,香花當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陽縣志》錄清人曹樹谷的《汾酒麴》詩:甘露堂荒釀法疏,空勞春鳥勸提壺。酒人好伴行春馬,曾到杏花深處無?「杏花深處」當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記》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為最。唐詩雲;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皆為此也」。也強調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謠唱的「汾州府,汾陽城,離城三十杏花村」和「盡善盡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陽杏花村有別於明清南方園林
杜牧的《清明》詩由於具有極高的酒文化價值,從而引發了有關該詩創作時間和地點的諸多爭論,特別是關於「杏花村」的確切地點更是眾說紛紜,究竟指那裡爭議很大,全國出現了幾個杏花村。其實山西杏花村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時期南方私家園林興盛,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輔以古代文人詩詞的情調,如詩如畫。於是江南幾處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點美學效果而已。其實,清代《江南通志》也說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詩得名」。換句話說,就是借用唐詩起了個村名,造幾處園林美景,滿足幾位秀才的「村花村酒兩共幽」的自慰。從美學角度看,杏樹很少作園林主景特別是南方,偶爾點綴那麼一兩棵到是常有的。
汾陽古村杏花塢不是一處園林,只是一處酒坊。那裡杏林千畝不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釀酒。那裡沒有鮮花,因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僂的杏樹也不值得一看,那裡只有酒工的辛勞和酒糟的余香。張藝謀導演拍過一部電影叫《紅高粱》,那種赤身露體,辛汗淋漓的場景,大概才是農業文明時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處園林,酒工自然也無暇去欣賞詩。考訂名分,附會風流,與民生無關,自然也就不關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較少,民間故事較多。
三、民國時期汾陽杏花村名的歷史記載
1、關於村名的記載
見於報紙的記載是1922年作家蕭湘在大公報發表游記《詩人歌詠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寫道:「原來杏花村是山西汾陽的一個村鎮,距縣城約三十餘里」。作家也感慨地說:「我本想借著杏花村的酒意來消我這積久難消的塊壘,誰知這個數百年來嘖嘖於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鄉老們傳說的一段神話外,竟找不到一點供人憑吊的資料,和歷史文化上公認參考的記載」。這則文獻說明民國時期杏花村在民間就指汾陽杏花村
見於史冊的記載,民國《山西造年鑒》記載「汾陽杏花村義泉泳釀造廠汾酒,1915年巴拿馬獲金獎」。 民國八年的《大中華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陽縣物產介紹:「汾酒名揚天下,杏花村所釀尤佳」。而郭守謙先生從日本收集到的有關汾陽的民國典籍簡介也是:「汾陽釀酒首推杏花村義泉涌,該廠通銷全國,原料即從本縣杏花村取得,名聞世界」。民國年間鄉紳劉天成所寫的《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多酒坊」。這數則文獻說明民國年間杏花村在官方稱呼也是指山西汾陽杏花村。
可是在民國地圖上,乃至於解放以後比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圖》上,在汾陽杏花村一帶標名「盡善村」,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根據民間故事解釋說,這是李闖王「倚馬立書,盡善盡美」後,杏花村更名「盡善村」的。其實以上看法是沒有搞清杏花村與盡善村關系引起的誤解。杏花村與盡善村本非一村,由於二者距離很近,又由於盡善是鄉府所在,所以民國時期的地圖有的標出盡善村。
那麼,民國時期盡善村與杏花村是什麼關系呢?下面的歷史資料可以說明兩者本非一村。
表2、民國25年《山西實業志》所列汾陽酒廠:
廠名 廠址 設立時間 組織 職工
義順魁 杏花村 清朝光緒初年 合資 14
德厚成 盡善村 清朝光緒三年 合資 15
義泉涌 盡善村 民國二十三年 合資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國三十四年
從上面這則史料來看,盡善是盡善,杏花是杏花。民國時期實行區鄉制度,杏花村一帶設盡善鄉,駐盡善村,管理著十多個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於人口增長,盡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漸漸的與盡善連為一村,老百姓則將二者混稱,形成一村兩名的狀況。
闖王立書:「醇香汾酒獻英雄,萬民擁戴起義軍,闖王留得題辭在,盡善盡美杏花村」。史料顯示闖王進北京確曾途徑杏花村,而且也一定會喝酒,不過所謂「盡善盡美杏花村」是闖王將兩村村名聯在一起而已,盡善不是闖王的發明,杏花村也沒有為此更名。
2、民國古杏花村位置調查
《汾州滄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對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紹:「地域內原有三個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稱毛兒庄,大致范圍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當地人訛稱綉花村。《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頭」。《杏花村東堡》:「《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國杏花村遺址在今杏花鎮北部,河東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東部還留有義泉涌舊址,大門門楣上有清末磚雕「杏花村」三字,牆上有巴拿馬賽會後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區位和規模的研究
杏花村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處山前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唐代的郭柵鎮何明清的盡善里,地處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較多,所以為了保證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長自然地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釀酒基地,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國人口不過幾千萬,古杏花村的人口規模是很小的,唐詩「極目無人跡」正是歷史環境的寫照。酒坊是一個污染較重的地方,雖然里巷間時不時的漂來酒香,但是長期聞著酒味,也不是個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對大氣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廠的污水還是難以清除,更何況生產條件落後的古代。可以想像那時的財主和東家不會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會在酒坊排開,所以,我認為那時在杏花村周圍幾乎是沒有人居的,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才逐漸的在郭柵鎮和杏花村之間形成了新居民點盡善村。這就是為什麼,明末傅山先生題字杏花村,而寫下了「飲酒盡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詩句。只有那些被稱為酒腿子的窮苦酒工才會長期住在杏花村,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時代農業生產水平有限,政府重農輕商,交通運輸方式又較為落後,酒坊再多,其生產規模是極其有限的。直到民國年間,資本主義發展了,汾酒銷往全國,那酒坊也不過大院大。這也是杏花村長期以來,村落嬌小的另一個原因。
今天,單汾陽杏花村人口已增長到數萬,兼並了周圍的幾個村莊,可是解放初全汾陽人口才12萬。杏花村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難怪我們難尋古邑了。
杏花村是釀酒的地方,古代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決不會有什麼花香和花園,除了詩人們的酒後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貧困,據記載民國年間汾酒工人的月工資只有4元。所以作家蕭湘才會感嘆「這個數百年來嘖嘖與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點供人憑吊的資料」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作家沒有找到罷了,古井亭當時已經存在。
五、結論
山西杏花村起源於唐朝,由於當時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廣載杏樹,久而久之村名約定俗成。後來隨著汾酒工藝的改變,杏仁不再是釀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樹失去保護逐漸消失,村名也漸漸訛傳為綉花村,並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後成立杏花村鎮,杏花村由村名變為鎮名。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山西師大王國梁教授的悉心指導,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張志柳先生的熱情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參考資料
1、蕭湘,詩人歌詠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歷史初探,文景明柳靜安編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張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愷仁劉瑞祥編汾州滄桑[M]第二卷,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馬夏民點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陽縣志辦,汾陽縣志[M],物候卷外貿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試論開發靜升古鎮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雙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
⑷ 求戲曲下載地址或資源地址
www.stuccess.com/welcome.asp?popid=117605015
其中黃梅戲的有:::
半把剪刀(電視劇:汪靜)
春香鬧學
打豆腐
打豬草
二月
桂小姐選郎(電視劇:韓再芬)
紅樓夢(舞台劇:馬蘭、吳亞玲)
紅絲錯
皇帝告狀
黃梅戲_孟姜女
黃梅戲《戲牡丹》--- 馬蘭
黃山情(電視劇:黃婉秋、黃新德)
家春秋
拉郎配(電視劇:李文)
梁山伯與祝英台(舞台劇:馬蘭、黃新德)
龍鳳奇緣(電視劇:韓再芬、汪靜)
龍女(電影:馬蘭、黃新德)
孟麗君(電視劇:韓再芬)
孟麗君(孫娟)
母老虎上轎
女駙馬(電視劇:韓再芬 )
女駙馬(電視劇:韓再芬)
女駙馬(電影:嚴鳳英)
女駙馬(舞台劇:韓再芬)
女駙馬(舞台劇:馬蘭 )
女駙馬(舞台音配像:馬蘭配嚴鳳英)
劈棺驚夢(電視劇:馬蘭、黃新德)
七仙女與董永(電視劇:汪靜)
秦香蓮(黃梅戲)
桃花女
桃花扇(電視劇:韓再芬)
啼笑姻緣
天仙配(韓再芬)
天仙配(嚴鳳英、王少舫)
挑女婿
王熙鳳與尤三姐
無事生非(舞台劇:馬蘭)
西廂記
戲牡丹,點大麥,補背褡
小辭店(電視劇:韓再芬、韓軍)
嚴鳳英(電視劇:馬蘭)
遙指杏花村(電視劇:馬蘭)
貞娘怨
鄭小嬌(電視劇:韓再芬)
⑸ 東方藝術——中國戲曲 中印電影
八大劇種讓你重溫戲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明兩晚,「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演唱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隨後將於11月3日和5日先後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有多久沒有走進戲劇劇場了?傳統戲曲勾魂之美在何處?如何讓古老藝術的精華重新觸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在開演之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參加廣州演出的京、昆、粵、越、川、梆、豫、黃八大劇種代表大家。名家眼中,戲曲之美無處不在:京劇《四郎探母》里「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的唱詞和那慘烈緊張的長串拍板是美;川劇里頭一扭手一揮,黑臉、白臉、花臉、紅臉看得人目眩神迷的絕技「變臉」是美;越劇《五女拜壽》里清一色全是「小白長紅越女腮」的少女是美;黃梅戲《對花》里「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的俏皮深情還是美……
專家們感嘆,相比歌劇《卡門》里玉石俱焚的強烈激情,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最喜歡崑曲《牡丹亭》里「水袖這么一勾,眼波那麼一柔,20分鍾只是眉來眼去」的愛情。多少年風雲巨變,古老的戲劇在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間,伴絲竹管弦說說唱唱之際,隨名角票友哼哼哈哈之餘,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剎那間「人生百味已嘗九之」。然而,到了今天,老戲的狀況卻如「崑曲義工」白先勇所言,宛如一個放在角落裡落滿了灰塵的瓷器,沒有人知道它的美。
如何細細擦拭戲劇,使之重放光彩?無論是豪言壯語、聲稱「川劇生存不是問題」的四川川劇院院長陳智林,還是認為「戲曲的曙光在前面」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或者是低調坦言「戲曲已經邊緣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所有名家共同的心聲是,夾縫之中的戲曲之美,雖暫時陷入低潮但註定無比蓬勃,因為它紮根於民間,紮根於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俗生活中的笑與淚。只有極低處的東西才能做到極大的包容。正如黃梅戲代表人物馬蘭所言,「它們是從孕育中國13億人口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聲音」。名家們由衷地贊嘆,此次演唱會給了我們一個重新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
1
傳統戲曲美在哪裡?
尚長榮:唱詞以詩為主,唱功韻律動人
京劇美在既有陽剛,又有陰柔。它的表現魅力多元化,具有深厚的美學內涵。既能演帝王將相,又能演西廂紅樓;既有金戈鐵馬,又有才子佳人。京劇唱詞以詩為核心,唱功以韻律動人,念白十分講究音韻。
朱世慧、王立軍:京劇能成國粹,因它美在寫意
京劇能夠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美在「寫意」。京劇可以用簡單的、藝術化的形式再現復雜的世界,用舞蹈、身段來表現不同的場景。舞檯布景極盡簡單,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演員通過表演,再加上馬鞭、船槳等簡單道具,就可以表現門、表現船、表現馬,甚至表現千軍萬馬,表現時空轉換。如台上演員拿一根馬鞭,可以表示他在騎馬;拿著一根木槳,可以代表劃船;4個龍套台上轉一圈可以說「走了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表示「帶領了800萬人馬」。而京劇演員的「行頭」卻繁之又繁,從化妝到服飾,渾身上下從點翠的頭面到綉花的袍服無一處不是藝術品,以簡襯繁,十分妥帖。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張火丁:不同顏色臉譜,京劇美的體現
臉譜是京劇美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顏色之外,臉譜的勾畫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徵意義。例如象徵凶毒的粉臉,有滿臉都白的粉臉,有隻塗鼻樑眼窩的粉臉,面積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標志著陰險狡詐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面積越大就越狠毒。總之,顏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畫法則表示性格的程度。
張靜嫻:唱腔一唱三嘆,崑曲獨具神韻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的傑出代表。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之美,首先美在劇本。崑曲劇本文學性強,格律嚴謹,裡面運用了大量古典詩詞,意境優美深邃,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唱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崑曲唱腔往往是一唱三嘆,委婉纏綿,有一種特別的神韻。崑曲的舞台集歌、舞、詩、畫於一體,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在唱腔上字少腔多,繁復精到,有著豐富的表演身段;舞台畫面感強,全方位體現傳統藝術的古典美,演員像畫中人一樣。
許荷英:河北梆子高亢,特別善演悲劇
河北梆子高亢悲壯,委婉動聽,其中既有排山倒海之勢,又有潺潺流水之聲。河北梆子的獨特之美在於它的音腔高亢悲壯。常言道: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河北梆子善演悲劇,它的悲腔,音區高,能把戲中人物的悲憤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觀眾也聽得酣暢痛快。
陳智林:川劇詼諧幽默,融入百姓生活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為一體的劇種,可謂是中國戲曲聲腔之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發展衍變之中,它與四川方言土語、各地入川移民的鄉土風俗、民間歌舞、說唱曲藝、民間小調融合,最終形成了四川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川劇凝聚了四川人詼諧、幽默的性格,戲劇劇本文學功底很強,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猶如川菜,色彩濃郁、手法豐富。例如托舉、變臉、鑽火圈、藏刀等絕技,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扎實經驗,既神秘又親切。
2
能否適應現代生活?
尚長榮:有人說京劇節奏慢,我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時間觀念來表現古人的休閑與高雅,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應該說,戲劇藝術的「慢」,在網路時代的「快」節奏裡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
茅威濤:現代人也不是一成不變、一概而論的,也不一味都是追求快節奏,現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化,個人對美的追求是不一樣的,總會有人喜歡戲劇這樣有韻味、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我想喜歡越劇的人,可能要他去喜歡搖滾樂會比較困難。劇場藝術發源於希臘,具有一定的宗教氣質,現代人在解決溫飽之後,一定會在精神上尋求一種寄託的媒介。「慢悠悠」的古代戲劇,正好可以引發部分人的心靈共鳴。
紅線女、陳小漢:現在年輕一代嫌傳統戲曲節奏太慢,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就比如粵劇,並不是所有節目所有唱段的節奏都是緩慢的,我們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內心沖突的需要,來決定何時快何時慢。在表現人物內心激烈斗爭的時候,節奏相對加快,甚至緊張到扣人心弦。因此說,戲曲的內容決定了程式。粵劇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地與時俱進,並不是一味地把節奏、速度加快就是創新。談革新不能離開「傳統」這個「源」,不能離源斷流,否則,我們傳統戲曲就會喪失立身之本。
3
如何吸引年輕觀眾?
於魁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傳統戲曲改革不一定要取悅觀眾,作為京劇藝術工作者,我們首先要把藝術水平提高,把藝術作品打磨成精品。隨著年輕觀眾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到時他們會真正意識到傳統戲曲之美的。傳統戲曲是個細水長流的行業,不像流行文化一樣追求轟動效應,追求大紅大紫,流行文化終究會曇花一現,而京劇卻是歷久彌新的。
王立軍:前不久天津市組織了兩批「京劇藝術走進大學」的活動,學生觀眾反響非常強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見,只要我們的傳統戲曲主動走近觀眾,走近年輕人,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坐下來欣賞、回味的。
張靜嫻:不同戲曲有著不同的觀眾群,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崑曲普及工作,目標主要是針對文化界人士和高校學生,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努力成果。我們上海昆劇團每年定期到高校開講座,舉辦「昆劇走近青年」、開展免費開班教唱、低票價優惠等活動,向年輕人介紹崑曲的表演、行當、選段等,邀請他們上台參與,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到崑曲的獨特魅力。
馬蘭:我倒並不刻意去迎合年輕觀眾,我覺得好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尋求刺激的觀眾不要到劇場去。到劇場就是為了給人一種美的陶冶。我相信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傳統的東西一定會有一個記憶儲存,一定有一個密碼,在某個時候一定會觸碰到,他不需要天天來看戲,只需要一年中有那麼幾天來劇場看看,他內心一定會被喚醒。
李勝素:我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走進劇場,如果在家看電視播出戲曲的話,根本感受不到現場的那種唯美氣氛。這幾年,我們經常送戲進大學,有些學生看了之後才感嘆:原來京劇是這么美的。當然,我們也要對傳統戲曲進行包裝。這就要求我們的舞台設計、燈光舞美、服裝布景等視覺效果要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如我們新排演的《梅蘭芳》,就在形式方面吸收了話劇的長處。所謂「越守越沒有」,傳統戲曲在保留原汁原味內容的基礎上應該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針對性地進行革新。
名家簡介
尚長榮(京劇)
京劇大師尚小雲第三子,中國戲劇梅花獎首位獲得者。5歲登台演出,師從侯喜瑞、陳富瑞、蘇連漢諸位名凈。嗓音宏亮寬厚,融「架子」「銅錘」於一體,追求「性格化」表演。所塑造人物或大氣磅礴,或質朴雄渾,表演唱念並舉,張弛有度,激情四溢,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於成龍》等。
於魁智(京劇)
先後上演楊(寶森)派名劇《楊家將》、《伍子胥》和李少春名劇《響馬傳》、《野豬林》等,以清新的演唱韻味和舞台風貌贏得老中青觀眾的喜愛,先後榮獲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朱世慧(京劇)
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主演《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法門眾生相》等劇目,時稱一絕。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張火丁(京劇)
中國京劇院著名程派青衣,唱、做、念、舞俱佳,表演突出了程派藝術的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在唱腔方面被稱為「程腔張韻」。代表劇目《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創新首演程派劇目《秋江》、《絕路問蒼天》、《白蛇傳》、《江姐》等。曾獲戲劇梅花獎。
王立軍(京劇)
天津青年京劇團演員,工武生兼習老生。1992年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歷慧良親授「截江奪斗」、「艷陽樓」等劇目,扮相俊美,功底扎實,戲路大方,唱做俱佳,代表劇目有《挑滑車》、《英雄義》等。曾獲梅花獎和「首屆京劇之星」稱號。
張靜嫻(崑曲)
主攻閨門旦、正旦,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唱腔聲情並茂,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舞台形象,如大型昆劇《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司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曾兩度獲梅花獎。
許荷英(河北梆子)
從藝20多年來,借鑒姊妹藝術的演唱優勢,形成了一種既有劇種特色,又富時代美感的新型演唱風格,為當今河北梆子領軍人物,代表劇目有《杜十娘》、《竇娥冤》等,曾獲梅花獎。
紅線女(粵劇)
從藝60多年來,創立了紅派藝術,曾主演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一百多部電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藝術形象,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曾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授予的「傑出藝人獎」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授予的「表演藝術獎」等。
陳小漢(粵劇)
表演藝術儒雅溫文,瀟灑大方,做功細膩,身段優美,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見長;善於以傳統程式去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其唱腔發展了粵劇生行的聲腔藝術,形成了個人風格——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腔隨情轉、因情造腔、靈活變化、韻味濃郁、細膩傳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流派唱腔「B腔」。
李勝素(京劇)
工青衣,扮相雍容華貴,嫵媚動人,噪音清亮甜美,表演規范自然,文武兼備,是當今梅派藝術最具光彩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曾獲梅花獎。
茅威濤(越劇)
師承越劇尹派,工小生,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4次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兩次獲梅花獎,是中國當代越劇創新進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在舞台上准確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賦予越劇「女小生」以嶄新的人文精神和行當魅力。
虎美玲(豫劇)
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而為「常派」優秀傳人。善演閨門旦、花旦、青衣、刀馬旦,形成了委婉曼艷、清越高遠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質朴、追求京昆風范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有《抬花橋》、《花木蘭》、《大祭樁》等。新版《白蛇傳》曾獲梅花獎。
陳智林(川劇)
二度獲梅花獎。曾先後主演《巴山秀才》、《托國入吳》等幾十齣大小劇目。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
馬蘭(黃梅戲)
主演過《風流杏花村》、《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紅樓夢》、《戲牡丹》等劇;還拍攝了電影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和黃梅戲電視連續劇《嚴鳳英》、《劈棺驚夢》、《西廂記》、《西遊記》等。扮相俊俏,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動聽,曾獲文華獎和梅花獎。
廣州演出曲目
於魁智《上天台》、《三家店》選段
李勝素《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
於魁智、李勝素合唱《四郎探母》選段「坐宮」
王立軍《野豬林》選段「大雪飄」
張火丁《春閨夢》
尚長榮《鍘美案》、《曹操與楊修》(清唱)
朱世慧《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京劇)
張靜嫻《牡丹亭》選段「尋夢」、「如杭」(崑曲)
許荷英《王寶釧》選段「大登殿」、《杜十娘》選段(河北梆子)「用手兒打開了百寶箱」
茅威濤《陸游與唐琬》選段「浪跡天涯三長載」(越劇)
虎美玲《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豫劇)
馬蘭《紅樓夢》選段「如此紅塵」(黃梅戲)
陳智林《巴山秀才》、《斬黃袍》(川劇)
紅線女《昭君出塞》(粵劇)(清唱)
陳小漢《范蠡覓西施》(粵劇)
重溫經典 回歸傳統
陳志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高絕千古的豐神美韻,千百年來令人沉醉。《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無數經久不衰的精品劇目,其摹寫胸中之理想,時代之情狀,真摯之理,秀傑之氣,在「戲場小天地」中,展現「天地大戲場」,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一個個千古不朽的風流人物,讓中華民族的風骨長存。
今天揭幕的「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將為您帶來一台中國傳統戲曲盛宴。國內8大劇種、14位名家在廣東同台演出,其陣容之盛,劇目之精,可謂全國多年難得一見的戲曲「高峰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和省長黃華華鼎力邀請,玉成了這次盛會,體現了廣東傳承民族文化精粹的深遠用心。
不可否認,今天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挑戰,不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縮小,一些劇種正在急劇消失。曾有一位年輕演員非常「不敬」地說:「如果梅蘭芳大師活到今天的話也不可能像當年那麼紅。」的確,與戲曲幾乎是人們「唯一」娛樂活動的年代相比,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要豐富得多。如何讓戲曲和觀眾走得更近,像流行音樂一樣在現代人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這方面創造了成功的先例,他改編的崑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連演50場,場場爆滿,在北大、清華的青年學生中掀起陣陣旋風。《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那些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戲曲藝術,本身並不缺乏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呀呀學語的孩童驚詫於戲曲頻道上艷麗的舞台造型,當年輕的學子們眩目於水袖的曼妙流瀉,當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突然小憩於一個悠長的唱腔中,我們會赫然發現,傳統文化的根,早已深埋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為我國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提供展示風採的舞台,也為廣東觀眾提供了一次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它撒下的種子,在一個民族正在復興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熱望的陽光下,將使我們重新尋找5000年文化寶庫中遺失的珍寶。
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郭珊 見習記者 何東運(除署名外)
圖:
越劇名家茅威濤
京劇名家於魁智
京劇名家李勝素
粵劇名家陳小漢
⑹ "杏花村"在哪
杏花村
杏花村位於池州市城西,古時曾有「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佳境記載,是全國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春遊池州杏花村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揚千古。古時的杏花村,村內茅屋酒簾,亭台樓榭,十里杏花、燦若紅霞,是歷代仕宦文人賞花沽酒之地。
杏花村1987年被列為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區。 杏花村古井文化園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西郊一公里處,交通便利,是在杏花村古井遺址基礎上建成的新的旅遊景點。園區佔地面積約13520平方米,主景區由黃公井院、釀酒坊、杏花亭、村志館、煥園等組成。園區風格樸素、典雅,園內廣植花草、杏樹成林、溪流縱橫,仿唐建築錯落有致,古戲台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淡淡的酒香不時迎面撲來,是現代遊人憑吊懷古、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杏花村位於山西汾陽縣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稱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題詩刻碑,盛贊佳釀.神化傳說中的「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有謂仙翁老道,衣著襤褸,三次飲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變古井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陽,自然環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來,汾陽縣政府為擴大杏花村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使名特酒(汾酒、竹葉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於四業(服務業、餐飲業、娛樂業、旅遊業)建設,成效顯著。擁有全國唯一一座獨立的汾酒博物館,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書畫作品3000餘幅,並興建了「酒都碑廊」。現在,酒鄉杏花村氣候宜人,環境舒適,正期盼客人的光臨。
麻城市岐亭鎮杏花村
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這是一座文化名村,風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隨著歷代文人的吟詠,早已聞名遐邇。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於此的友人陳季常。從此,他三次來杏花村飲灑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於村廟。
杏花村處在106國道和京廣—京九漢麻聯絡線旁,民風淳樸,好客多禮,村民住房仍保持著古代建築的風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枚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於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雲:「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雲:「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於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古鎮歧亭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志》載,這里於宋文帝元熹中置亦亭縣,梁畦歧亭縣作(為十分蠻縣之一),「古亦亭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陽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坡、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陳季常隱居處。」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為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過這里呢?有詩有證。請看《題木蘭廟》:「彎弓片戰作男兒,夢里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這是杜牧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當時屬齊安郡,今為武漢黃陂縣)為木蘭廟所題的詩。杜牧從黃州到木蘭山,必定此過杏花會。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憂解乏,正是這里,宋代蘇軾謫遷黃州,也曾路過這里,與隱居在杏花村的舊友陳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這里流傳的民諺雲:「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據《麻城縣志前編》(卷之三)載,這里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又名「黃酒」)「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凈余滓,入瓷瓮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這種醇酒方法流傳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據《復齋漫錄》記載,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後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詞人謝無逸也路過里,並於杏花村驛避上題《江城子》一首:「杏花村裡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這與「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電影名:杏花村
導 演:王志傑
編 劇:母致 南懷容 楊淑琴
主 演:李瑞芳 吳德 解冰 焦瑞霞 賀林
上 映:1983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戲曲片
杏花村 (1983)故事梗概
眉碗腔
八十年代初,一個春天的早晨,陝西某地的杏花村生產隊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生產隊長馮二強為新房的落成舉行慶祝儀式。這時,馮二強的哥哥馮大強卻在為兒子根田結婚沒有住房而發愁。大強認為除了厚著臉皮向二強借房以外別無他法。妻子文英堅決反對。大強又急又氣,最後還是不聽妻子的勸阻到二強家借房去了。結果,房沒借成,反遭弟媳玉琴一頓尖酸刻薄的辱罵,氣得原來住在二強家的老母馮大娘也含著淚水隨大強走了。當時的杏花村,因為生產隊長馮二強拒不實行生產責任制,整個生產隊還是在吃大鍋飯,而且越吃越窮。得到只是少數"靈蟲蟲"。為此,原縣委書記、曾在杏花村蹲過點的韓雲亭特來找二強商議解決的方法。韓雲亭是二強的大舅,知道家中因借房而引起了風波,批評了二強。最後,二強不得不同意將新房中的一小間借給了根田、杏花辦喜事。婚後第二天,玉琴借故當眾大鬧了一場,辱罵了杏花。杏花一氣之下,跑回了娘家桃嶺村。由此,根田、文英都責怪大強,說不該去低三下四地借房。大強抱怨自己沒本事,拖累了孩子和家人。杏花經過思考,返回杏花村。正好韓雲亭來宣布杏花村實行生產責任制的決定。大家滿懷希望,干勁倍增,但二強等人卻不肯善罷甘休。正當大強和鄉親們喜慶豐收,吃開園瓜的時候,牛鈴奉二強指令宣布"全部農作物收歸集體拉平分配",又引起一場"瓜田風波"。二強在風波中丟了隊長的職務。群眾推舉文英當隊長,文英挑起了這副擔子。韓雲亭又以自身的經歷,做二強的思想工作,使二強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文英不計前嫌,誠懇幫助二強,使二強一家人認識了錯誤,決心痛改前非。馮大娘一家人團聚了,杏花村的面貌改變了,人們高聲歡唱黨的富民政策,大家沿著黨指引的道路繼續前進。
⑺ 《杏花村(1983)》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杏花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OH2gv9zmAQ6AqaiMsxK2w
《杏花村》
導演: 王志傑
編劇: 毋致、南懷容、楊淑琴
主演: 李瑞芳、吳德、解冰、焦瑞霞、賀林
類型: 戲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眉碗腔
上映日期: 1983-08
片長: 101分鍾
八十年代初,一個春天的早晨,陝西某地的杏花村生產隊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生產隊長馮二強為新房的落成舉行慶祝儀式。這時,馮二強的哥哥馮大強卻在為兒子根田結婚沒有住房而發愁。大強認為除了厚著臉皮向二強借房以外別無他法。妻子文英堅決反對。大強又急又氣,最後還是不聽妻子的勸阻到二強家借房去了。結果,房沒借成,反遭弟媳玉琴一頓尖酸刻薄的辱罵,氣得原來住在二強家的老母馮大娘也含著淚水隨大強走了。當時的杏花村,因為生產隊長馮二強拒不實行生產責任制,整個生產隊還是在吃大鍋飯,而且越吃越窮。得到只是少數。
⑻ 著名黃梅戲演員有哪些
黃梅戲職業班社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班社和演員:
雙喜班
班址在桐城,班主是踞光華。演出活動范圍很廣,主要在桐城、潛山、懷寧、樅陽、岳西、貴池、東流等地,演員陣容強大,早期是吳漢周、胡金發、方立堂等,其後則是嚴風英、桂月娥、丁翠霞,號稱「三大坤角」,以及丁永泉、了紫臣等。班規很嚴,管理有序。還請了京劇藝人傳授技藝,藉以提高自己的演戲水平。這個班子,勇於改革,演出中減少幫腔,加入京胡托腔伴奏取代鑼鼓過門。1936年琚光華與丁永泉、潘孝慈、查文艷、鄭紹周、檀槐珠等人,帶班到上海,在上海九畝地、陸家浜演出。1944年,「雙喜班」停止活動,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才恢復演出,1947年,「雙喜班」薈聚黃梅戲精英嚴風英、桂月娥、丁永泉、丁翠霞、柯硯秋、潘猶芝、程積善、潘澤海、潘璄瑮、丁紫臣、王文治、饒廣勝等於一堂,演出於大通,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可能是黃梅戲一個最強的職業班社,一次質量最好的演出。
小白伢班
成立較早,約在1911年。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崔小白和劉金秀兩個女子。她們原本都是童養媳,黃梅戲的藝人住在她們家隔壁,教戲時她們隔牆偷聽學會了黃梅戲,後沖破阻礙拜師學藝,師滿試演獲得成功,後兩人以「二小戲」到處唱「堂會」,很受歡迎。隨邀人自己組班,被稱為「小白伢班」,不僅演唱「二小戲」、 「三小戲」,更多的是演出「本戲」。因當時女子演戲是件新奇的事兒,尤其是兩個女伶領班並同台演唱,轟動四鄉八村,數十里外的人也趕來看戲。這是黃梅戲的歷史上,第一個女子領班的班社。
張翰班
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張廷翰。這個班子,活動於岳西、潛山、懷寧、太湖、舒城、霍山、六安一帶。班子里的成員,是集中潛山、岳西、懷寧的精英,如王宏元,朱昌運、吳漢周、王風陽、方立周、方立堂等.老旦朱昌運被譽稱朱奶奶,花臉方立堂被譽稱「活文王」、「活姜維」、「活包公」。由於陣容強大,演出質量上乘,故有「岳潛第一班」之稱。
黃梅戲榮譽榜
1985年
全國黃梅戲青年演員大獎賽「十佳」演員稱號 丁同、劉廣慧
1986年
馬蘭 第四屆全國戲曲梅花獎(主演莎士比亞戲《無事生非》)
1987年 1988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西廂記》 第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創新獎
(2)馬蘭 第六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主演電視連續劇《嚴鳳英》)
(3)馬蘭 第八屆「飛天獎」優秀女主角(主演電視連續劇《嚴鳳英》)
1989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朱熹與麗娘》 全國第九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朱熹與麗娘》 第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創新獎
(3)全國黃梅戲大獎賽中榮獲「十佳」演員 周莉
1990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遙指杏花村》 全國第十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遙指杏花村》 全國第五屆戲曲電視劇多本劇二等獎
(3)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遙指杏花村》 全國第三屆「烏金獎」特等獎
1992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桃花扇》 全國第十二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桃花扇》 第十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創新獎
(3)胡連翠 全國第五屆戲曲電視劇優秀導演獎
1993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半把剪刀》 全國第九屆戲曲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半把剪刀》 第十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1994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玉堂春》 中國首屆戲曲展播優秀戲曲片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玉堂春》 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1995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孟麗君》 全國第十五屆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孟麗君》 第十三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3)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本於1995年獲華東田漢戲劇獎。
1996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家》 全國第十六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家》 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3)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家》 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4)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家》 全國戲曲二等獎
(5)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家》 中國戲曲音樂《孔三傳》優秀作曲獎
1997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春》 全國第十七屆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春》 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戲曲電視劇一等獎、最佳戲曲導演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舞美獎
(3)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春》 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4)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春》 「97」中國電視戲曲展播一等獎
1998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秋》 全國第十八屆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秋》 第十六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1999年
(1)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啼笑因緣》 全國第十九屆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
(2)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啼笑因緣》 第十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戲曲片獎
2000年
韓再芬 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黃梅戲《徽州女人》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戲曲類大獎
黃梅戲《紅樓夢》 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 文化部首屆「文華獎」
黃梅戲《風雨麗人行》 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001年
黃梅戲《生死擂》榮獲第21屆「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
2002年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著名演員吳亞玲榮膺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文華獎:
黃梅戲 《紅樓夢》 安徽黃梅戲劇團
黃梅戲 《徽州女人》 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三團
梅花獎:
第四屆 馬 蘭 《無事生非》
第九屆 黃新德
第十三屆 楊 俊
第十七屆 韓再芬
第十九屆 吳亞玲
⑼ 黃梅戲電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駙馬》(黃梅戲) 海燕、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導演:劉瓊
攝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安徽戲曲集錦》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江南電影製片廠協助
導演:郭筠
副導演:喬志良
攝影:張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鬧學》(黃梅戲)、《拾棉花》(泗州戲)、《借羅衣》(廬劇)
1963 2部
《牛郎織女》(黃梅戲)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陸洪非、金芝、岑范、完藝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
特技攝影:周詩穆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柳(槐)蔭記》(黃梅戲) 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桑弧
藝術顧問:嚴鳳英、王少舫
導演:顧而已
攝影:吳蔚雲
美工:盧景光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慶市文化局,汪存順、王壽之執筆
導演:鄧一民、徐紀宏
攝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
《紅霞萬朵》(黃梅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徽省安慶地區文化局《紅霞萬朵》創作組
導演:陳崗、李鳴
攝影:黃永湖、姚梅生
美工:羅聲繁
演出: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
1984 2部
《杜鵑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沙丹
導演:沙丹
攝影:李永福
美術:潘姚根、程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龍女》(黃梅戲)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丁式平、朱士貴、許成章
導演:舒適
副導演:馮笑
攝影:陳晨祥
美工:黃洽貴、黃劍鋒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86 4部
《孟姜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王冠亞、漸知
導演:沙丹
攝影:瞿金樓
美術設計:趙金聲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余治淮
導演:王楓
副導演:曲長科
攝影:馮秉鏞
美術: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縣黃梅劇團
《香魂》(黃梅戲)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劉雲程
藝術顧問:傅超武
導演:張鴻眉、王金聲
攝影:王文錫
美工:張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張亞非、潘忠仁
導演:陳懷皚
副導演:駱航民
攝影:黃心一 美工:屠居華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1991 1部
《血淚恩仇錄》(黃梅戲) 湖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謝文禮
導演:李俊岩
副導演:姬鵬
攝影:李俊岩
美術:隋壯基
演出:湖北省黃梅戲劇院
2000 1部
《山鄉情悠悠》 安徽省電影公司
編劇:李光南、鄧新生
導演、攝影:黃喬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金芝、草青
導演:王好為、李晨聲
攝影:李晨聲、尹其武
⑽ 李瑞芳還在世嗎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甘肅天水,眉戶戲藝術家、戲曲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旦角。 [1-2]
1953年,李瑞芳在長安大舞台首演眉戶劇《梁秋燕》。之後連續出演該劇目一千場從而被觀眾熟知。1956年,主演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戲《金琬釵》。1958年 ,全國巡演《梁秋燕》,並得到梅蘭芳、曹禺、田漢、馬少波、郭沫若等藝術家指導;同時獲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等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1960年代,開始主演革命題材劇目,如秦腔《雷鋒》;眉戶劇《紅燈記》等。1970年代,主演碗碗腔《紅色娘子軍》;眉戶劇《杜鵑山》等。1982年,憑借戲曲影片《杏花村》獲得了藝術節金獎;同時被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同年,被調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3] 。1986年,憑借主演碗碗腔《楊貴妃》獲得陝西省藝術節表演一等獎、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獲金獎[4] 。1987年,赴香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首次將地方戲推向國際舞台。1992年,主演芬蘭神話移植劇目《真的·真的》 [5] ;同年赴芬蘭演出 [6] 。1993年,出席了文化部藝術局邀請的北京公演;同時獲得中央領導、文藝界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 [6] 。
2005年,地方政府為表彰她對藝術的突出貢獻發行了《李瑞芳五十年藝術生涯》、《李瑞芳紀念郵票》。2011年,獲得了秦腔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5] 。2017年12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