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寫給畢業生的電影完整版
擴展閱讀
怎麼查找最新出的電影 2025-09-15 16:37:31
夜惑2電影完整版 2025-09-15 16:25:59

寫給畢業生的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8-03 10:13:10

① 關於大學畢業的電影推薦幾部

1,《畢業那年》

《畢業那年》是北京七宏佳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校園音樂電影,由姚宇導演,顧莉雅和朱文超主演。

該影片主要講述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大學生康林和艾拉在大學期間的相愛相知,從象牙塔走入社會互相改變的過程,影片中除了清新的愛情故事之外,更多的融合了勵志,歌舞,時尚,鄉村支教等新鮮元素,使整個電影既時尚又充滿了浪漫的人文氣質。

2,《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2013年由北京光景瑞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出品,製片人杜揚。是一部由高曉松監制、《李獻計歷險記》導演郭帆執導,周冬雨、林更新主演的青春愛情影片。2014年已上映。

3,《初戀這件小事》

《初戀這件小事》是由普特鵬·普羅薩卡·那·薩克那卡林 、華森·波克彭執導,馬里奧·毛瑞爾、平采娜·樂維瑟派布恩、阿查拉那·阿瑞亞衛考、蘇達拉·布查蓬等主演的泰國青春愛情喜劇電影,於2010年8月12日在泰國上映。

4,《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華視影視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青春愛情電影,由趙薇執導,趙又廷、楊子姍、韓庚、江疏影主演。影片改編自作家辛夷塢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群青春少年從大學校園的追愛之旅到步入社會的迷霧和抉擇的故事。

5,《藍色大門》

《藍色大門》是由易智言編導,桂綸鎂、陳柏霖、梁又琳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高中生孟克柔、林月珍和張士豪之間懵懂的愛情以及成長的故事。該片於2002年9月27日在台灣上映。

② 關於一部講畢業生的電影【英語的】

畢業生生存指南

③ 有哪些和畢業有關的有哪些電影

片名:春風化雨
英文名:Dead Poets Society
導演:彼德·威爾
主演:伊桑·霍克 羅賓·威廉斯 羅伯特·肖恩·倫納德 喬西·查爾斯 Lara Flynn Boyle
類型:劇情
預告片:
上映:1989年01月02日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時長:128 分鍾
劇情介紹:
一群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生們在無助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又是什麼呢?

下面是關於劇情,請耐心讀下去,如果你是畢業生,我相信這部影片會給你生活找到新意義.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一、

因為聽清華的尹鴻先生的講座,這兩天去了兩次東大的校園。
南京的天氣沒有前幾日那麼好,天空潮濕而晦澀,但是校園看起來卻更干凈。寬敞開闊的梧桐大道,樹干枝椏經過修剪,姿勢整齊的一個勁地沖向天空的樣子,那一片生機勃勃的新綠,輕易地覆蓋住這一片春色盎然的校園。
想像里,校園應該是這樣的:有人作畫,有人吟詩,空氣里隱約飄忽著叮咚作響的琴聲,孩子們臉上洋溢著青春、理想、驕傲、歡樂的表情。
因為,還有理想,還有愛,還有吻合青春期的一切自信、沖動和浪漫,所以,生命才成其為生命,校園才成其為校園吧!
就像這部電影,《死亡詩社》。

二、

我們不要一個被實利主義所籠罩,所佔領的校園。
我們不要一個被垂而不朽的規則、死氣沉沉的紀律所貫徹的學校教育。
我們不要這一切反生命的東西。
生命是什麼?在電影里,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戲劇,生命是一場演出里最為充滿華彩的那個篇章。
當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當音符漸止,當剎那靜寂之後掌聲雷動,當鮮花與喝彩湧向前台,當你的面孔重又寫滿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間,你彷彿看見了你的理想,是這種理想鼓舞著你,引導著你,哪怕你將會走向死亡--
這就是生命,桀驁不遜的生命。

基汀老師,我們的船長。遇見你,也許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幸運;又也許,是我們一生最大的不幸。
我們的第一課是在校史陳列室里上的。
不是僵死的光榮傳統的灌輸與承繼,你讓我們面對那一張張年代久遠的發黃影像。曾經青春過,曾經憧憬過,曾經懵懂過。當面對那一張張經歷時間流過、又永遠定格於影像里的一樣年輕的容顏,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短暫和生命的死亡。那一張張如我們一樣年輕的容顏,與其說,是生命之詩,毋寧說,是生命之屍。我們曾經很多次面對這樣的先人歷史傳統的陳列,但是,今天,第一次,是我們的船長,誘導我們,慫恿我們。
面對著這些照片,我們真實地聞到了一種屍體經年朽爛的味道。
恐慌,前所未有的恐慌。
生命,青春,似玫瑰花蕾,芳香馥郁。
然而,花堪折時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三、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絕望的成人社會的實利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
絕望的成人社會,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數學,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
在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善於鑽營,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像成人社會一樣,我們放棄了我們的理想,我們整日忙忙碌碌、蠅營狗苟,然而這卻不能夠讓我們的生命快樂。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想,沒有理想成功之後那種全身心的快樂的體驗,我們,越來越沒有自信--
那是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
也因為這自信,生命,才能夠稱之為活著。

四、
這時候,是基汀老師,基汀先生,我們的船長。
是你,在暗中慫恿我們,不遺餘力地啟發我們,喚醒我們。
你告訴我們,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麼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里毫不猶豫地撕掉;你告訴我們,如果站在講台上可以使我們換一種視角看待眼前的這個世界,那麼不妨試試……
船長,我們的船長!你的教育里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著這樣一種氣質:
生命的野性,夢想,勇氣。
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慾望本無拘束,如野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群鳥在天空中展翅飛翔。當你從一個拘束、嚴謹的學生,第一次撕扯掉以前你奉為聖經的教科書;當你從一個青澀、懵懂的男孩,第一次勇敢地吶喊出你對她的愛;或者,哪怕是你騎車時,得意地雙手放開車把的那麼一個瞬間--
生命的意義就已經全部在里邊了!
然而,我們的校方,我們的家長,來自於我們成人世界的一切權威的力量,他們視一切體制外的意氣用事為魯莽。他們畏懼這種魯莽,並且,竭力避免這種魯莽。他們循循善誘,他們寧願要一個循規蹈矩的校園,一個成人社會的縮影。
這就是規則,這就是體制,這就是反生命的紀律的不可抗的威嚴。
這時候,我們與我們的船長的遇見,成為一出不可避免的悲劇。

五、

當風箏被放飛,它渴望看得更遠,飛得更高,但是,一根絲線束縛住它,把它原地扯回。這根線,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青春生涯中,自由慾望即將遭遇的不可避免的悲劇宿命。
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慾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當那個酷愛表演的孩子最終無奈地選擇了死亡,當我們無可奈何地和基汀先生凄然作別,我們每個人的表情上,寫滿了不甘,寫滿了惜別。
曾經美麗的,重又撕碎;曾經青春的,重又衰朽。

六、

尹鴻先生兩天以來的講座,說傳媒,說電影,然而我於偶然間記住的卻是這樣一種觀點:
大學之大,還應該具有一些與這個實利主義、功利主義的現實社會的風氣有所不同的人文精神。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就業,找個好工作,掙更多的錢,不僅僅是為了融入有著明確、短近目標的人生;讀大學還要有一點理想,有一點浪漫主義者的情懷。
畢竟,我們的人生,在撇去實利主義的浮光掠影之後,還有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內容,屬於指向不那麼明確的青春,成長,情感,慾望的世界。
也許是我斷章取義了。但是,在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我想這同時也正是《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像歌里唱的一樣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有漂亮的女生,白發的先生,騎單車的少年,鬱郁蔥蔥的林蔭道,陽光穿過梧桐樹葉的斑駁落影,有人歌唱,有人吟詩……
也許,這樣的校園,這樣的青春,真的時光不再,時光不再。
正像這部電影的結局一樣。

七、

今夏一過,我將由一個學生的位置轉而站在講台上。這時候,我不知道我將如何面對我將來的學生。是做一個體制內的灌輸者,還是,做一個導引青春航程的船長?
在電影的結局,我們看到,基汀先生的教育,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惜別時刻,固然悲痛難忍,然而,我心堅定。
讓我們記住這位基汀先生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
讓我們記住這部電影的導演:彼得·威爾。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④ 有沒描述畢業生生活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畢業生 奧斯卡獲獎作品,由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達斯汀 霍夫曼主演。
那時他很年輕,只有30出頭
影片中出現的金門大橋那段很是有名
主題曲也不錯,畢業生,張敏明還翻唱過
英文,國語都可以在網上搜到

⑤ 求 美國電影《畢業生》1967年

簡介:
美國電影《畢業生》1967年:《畢業生》根據查爾斯·韋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達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羅夫特等主演。該片於1967年12月2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愛情經歷,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以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1968年該片獲得了第2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第40屆奧斯卡獎。
鑒賞:
《畢業生》就是新好萊塢的開山之作,它具有新好萊塢的許多特點。
首先,《畢業生》的男主角本傑明由達斯汀·霍夫曼飾演,他的身高才1.63米,而且與當時好萊塢中的眾多俊男相比,只能說是相貌平平了。其次,這部影片是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在這部電影中,世界不再是一片歌舞昇平。它反映出了美國60年代剛走上社會青年人對生活的迷茫與無助。片中的主角班傑明是一個畢業生,根本就沒有工作。畢業後很迷茫,整天無所事事。
片中有好多場景令人記憶特別深刻。其中一段場景是潛水,很滑稽。笑過之後,卻又覺得這個場景別有深意。在班傑明的生日宴會上,身穿潛水服的班從屋裡緩慢的走出,很慢,一步一步的在走。他走的很沉重,很壓抑,而外界卻只有親朋好友的喧嘩聲。令人費解,生日怎麼會穿成這樣?嘩眾取寵嗎?影片在這里用了一個長鏡頭,並把視角轉換到班傑明的眼中,讓人覺得是自己在那套厚重的潛水服中。透過厚厚的潛水服,所有的喧囂都是空洞的,班戚戚然地沉在水底,只能聽見他自己的呼吸聲,還有那咕嚕咕嚕的一串串泡泡。迷茫麻木的內心使得所有人的臉都是扭曲的,靜止的。這里導演運用第一人稱視角讓人體會到了班的彷徨無助與逆來順受。
還有一段場景是結尾,在他們大鬧婚禮瘋狂逃跑的過程中,阻止人們追出來的,居然是那聖潔的象徵——十字架,讓人覺得很怪異。班傑明和伊蓮最後一起跑上了公車,坐在最後一排,但他們倆中間卻隔著一大段距離,並沒有很親密,都默默的看著前方,互不說話,甚至連對方也不瞧一眼,讓人懷疑,他們真的相愛?他現實是逃避不了的,始終都要面對的,班傑明對未來的迷茫仍將繼續。

⑥ 我是畢業生。請問有沒有關於畢業的電影。類似《那些年》《青春派》之類的電影。謝謝

全城高考
同桌的你
致青春
歌舞青春
其實我覺得歌舞青春你得看看,是一部美國電影,跟中國電影不同,很熱血

⑦ 推薦幾部適合畢業生看的電影

阿甘正傳 不過你應該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