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
魯迅刻畫的祥林嫂是個弱勢群體的代表,一開始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的時候她將問題推到自己身上就是個很好的表現,當時她是覺得因為自己是因為是災星,很理所當然的接受了這個設定,雖然祭祀這一活動不是一定要參加,但祥林嫂已經將這件事當作是自己改變命運的的一個目標,天真的認為能被接受參加祭祀就等於完美的人生了,所以才有後面的拚命賺錢捐門檻。只是在別人眼中,祥林嫂已經是一個遠而避之的存在,更不可能讓她去參加祭祀,不管她有沒有捐過門檻,她已經是災難的化身了。因此當祥林嫂第二次被拒絕的時候,她只會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還不夠好,更多的自卑,更多的墮落,因此是不會出現憤怒的情緒,違背了魯迅先生想要體現一個舊時代婦女無奈與心酸的本意。。。啦啦啦~無聊寫著玩的,那篇文章還是十年前上學時候讀的,細節早已記不清了
② 由夏衍改編劇本的電影是什麼
《祝福》。
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角色介紹:
祥林嫂,原是衛祥林的媳婦,祥林死後,被婆家以80吊錢的價格買到山坳里再婚。因不願再嫁逃到烏鎮打工,後來還是被婆家發現,強行抓回去與賀老六成親。後因喪子、喪夫,再次回到魯鎮打工。
賀老六,祥林嫂再嫁後的丈夫,因態度友善,使祥林嫂被感動,自願與其和解成婚。婚後育有一子阿毛。結婚時欠下債務,為還債受傷,遭受喪子打擊致死。
③ 電影《祝福》里有一個祥林嫂捐了門檻後一樣被排斥,於是拿著菜刀去砍門檻,你覺的這樣合適嗎
我認為這個鏡頭的出現與祥林嫂的性格表現不太合適。
怒砍門檻,應該建立在跟封建迷信徹底決裂的思想基礎上。縱觀祥林嫂的思想發展史,一直到臨終,她都不敢斷然否定柳媽的陰司地獄之說。砍掉門檻?那不是要加重自己的罪孽嗎?誰知道還會有什麼樣的酷刑在等著?如果有陰司,砍了門檻必定會得罪神靈,就算沒有陰司,砍掉門檻也並不能找回那十二塊鷹洋了,為什麼要砍呢?
再說,祥林嫂是個不具反抗性格的悲劇人物,她有的只是順從。捐門檻,就純粹是為了爭取一個做奴隸的資格而向封建迷信思想低頭的。一個並不具備反抗性格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砍門檻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的。
④ 電影<祝福>中,結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廟門檻"情節,大家認為添加這個情節,妥不妥當說說你的看法。8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可以以「妥當」的觀點進行描寫,先從具體劇情著手,描寫祥林嫂怒砍廟門檻的全因後果,之後在進行總結為何覺得妥當的原因,正文: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被搬上了銀幕,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祝福,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這一情節是小說里沒有的。
為什麼改編加入了這一情節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編者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改編不能脫離原作率性而為,好的改編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於深化小說主題,而不是削弱小說主題的表達。
先看祥林嫂這個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勞,有著中國婦女傳統的優良品質。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同樣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的影響。
她所生活的環境——魯鎮及魯四老爺家決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啟迪和引導,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本質的能力,因為她不過是一個社會下層的普通勞動婦女。雖然如此,我們必須承認祥林嫂有一種反抗精神,她從婆家逃出來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她剛到魯鎮時,「二十六七歲」的她「臉色青黃」,表明她營養不良;從「直到十多天後,這才陸續的知道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可以知道她們婆媳關系不好。
這里想引錢鍾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話來說明女人之間的關系:「譬如一個近三十的女人,對於十八九歲女孩子的相貌,還肯說好,對於二十三四歲的少女們,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這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是否有對兒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對於兒子的死,她會把責任推給這個年輕的女人,理由是她是個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條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層地獄,且為作為婆婆的這個女人虐待自己的兒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從「春天裡沒了丈夫」到「冬初」衛老婆子領她到魯四老爺家做工這近一年的時間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馬不如,因為從和在魯四老爺家裡的勞作――「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個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相比,這時候的祥林嫂不但沒有覺得苦,「反滿足;
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營養不良應是婆家虐待的結果,這是她要逃出來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時期婦女的地位是最為低下的,處於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為都表現出一種抗爭精神。但同時還要注意,這種反抗是自發的,是逼出來的,並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再有祥林嫂被賣給賀老六時她的哭、罵和撞破頭更是激烈的抗爭,但也不難發現她這樣做的深層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貞潔思想在左右著她。
總的來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發狀態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脫離人物性格的真實而過分誇大她的反抗精神。
⑤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
不會的,祥林嫂是被描繪成了一個弱勢群體的形象,而且在那時候祥林嫂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災星,她可能也相信神的存在
⑥ 誰看過夏衍爺爺的電影《祝福》的告訴我講的是什麼
我看過
就是魯迅小說《祝福》的電影版。
講的是一個名叫祥林嫂的舊社會女人的悲慘遭遇。
簡介:
浙東山區一窮鄉僻壤,年輕寡婦祥林嫂獲悉婆母與遠親衛老二欲將自己賣 到山裡的消息,連夜出逃,後在魯鎮 地主魯四老爺家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東家滿意。翌年清明時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衛老二遣人搶回,賣 與賀老六強行成婚。祥林嫂不從,撞 桌角自盡,被賀老六救下。她念賀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賀老六為還婚債,積勞 成疾,終於病逝。不久,愛子阿毛被 狼銜去。大伯收回房子,將祥林嫂逐 出賀家。為覓生路,她只得再回魯四 老爺家幫佣。祥林嫂逢人訴說兒子遭 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同情,久之討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經歷諸種劫 難,神態木訥憔悴,令東家生厭,將 她視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遠避。後經魯家女傭柳嫂勸告 ,祥林嫂去土地廟捐一門檻,供人踐 踏,以贖前愆。豈料除夕行祝福禮時 ,祥林嫂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魯家 夫婦苛責,並加驅逐。祥林嫂萬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門檻,自此流浪 行乞。最終,在一個祝福的年夜,倒斃於風雪之中。
*只找到這么一個電影觀後感,寫得並不好,參考一下。
昨天晚上,語文老師組織我們看了電影版的<<祝福>>.電影演得固然真實,但卻不及看完原版後給我們的震撼之大,我想這就是魯迅文學的魅力所在吧.況且,電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頭腦中的那個形象也不相符,情節也演的太快了,總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說到讀原作與看電視劇電影,我想我們大家更偏愛後者吧.電視劇電影無疑是表現文藝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它更易於人們的理解,給人以視覺享受,但也有很多缺點,比如說它容易使人物在人們心中形成定格.在沒有電視劇<<西遊記>>之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孫悟空,而看了電視劇 ,孫悟空就只有一個形象。同樣,人們也想當然的認為林黛玉就是這樣的,賈寶玉就是這樣的,這或許也是眾望所歸,但卻大大扼殺了人們的想像空間.前幾年的內地版<<射鵰>>曾一致被人們給予不好的評價,尤其是戲中郭靖、黃蓉的形象.其實並非演員的演技太差,只是人們看慣了港台版中那個滿頭小辮子的黃蓉,更不習慣如今傻的可愛的郭靖.這還不是人物已在人們心中定了格?而閱讀文學作品卻並不這樣,你不必像看電視那樣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斷,因為你可以有無限想像的空間.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電視劇要花費的力氣大的多.因此從小就要讓孩子多讀書少看電視,以不斷鍛煉他們的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歷史劇會使人產生一種誤區,以為現在的歷史戲幾乎都含有戲說成分,而誰會在看電視劇時總是想「這是假的」,於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見慣了,什麼皇帝微服出訪,康熙打鐵,乾隆蹲監獄,硬是把俠客的性格加強在幾個皇帝身上,塑造出一個個完美的形象,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戲嗎?而這些任務並非如此吧,這會給曾經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過著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試想,如果人們提起某個歷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個有名的演員,這豈不是一個笑話;如果人們想起某段屈辱歷史,聯想到的卻是一段風花雪月,這豈不是一個悲劇。
(下邊這幫人真行,這樣也能發出來。不是發出來,是粘出來)。
⑦ 比較《祝福》原文和電影《祝福》,思考電影中祥林嫂砍門檻細節安排得好不好,原因是什麼 想像祥林嫂
安排的比較好。因為這樣可以把祥林嫂最後的一絲希望。破滅掉。
⑧ 1956年白楊主演了什麼故事片
1956年白楊主演的故事片是《祝福》。
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影片看點:
《祝福》的改編體現了夏衍以往的編劇風格,以嚴謹的結構、精煉的筆觸,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思想,保持了魯迅作品中冷峻、深沉、凝重、窒息的悲劇氣氛和藝術風格。
夏衍這些創造性的豐富和改動,使影片既完整地體現了原著的精神風貌,又突出了電影表現特點,為名著改編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⑨ 老電影《祝福》祥林嫂是在哪裡拍攝的具體地址 是不是在紹興
是的,在柯岩,安昌等
⑩ 電影版<<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了門檻後仍受冷落 所以拿著刀去怒砍門檻的片段 這樣做合適嗎
依我看,劇中添加這樣的情節很不妥當,為什麼呢?
一是當時強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籠死死地束縛著像祥林嫂這樣的中國千百萬的窮苦婦女,她們只能忍受著政權、族權、夫權三座大山的壓迫,罪惡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著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她們就連參加祭祀這種極其普遍又有內心極度渴求的參與資格也沒有,在封建者看來,總認為女人是禍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頗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著男人們隨意蹂躪,這一點從好多史書可以見證,馬克思說過:「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獄。」因此,像祥林嫂這樣的弱勢個體勇敢地沖出封建家庭的禁錮去反抗,在當時極不可能,正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才這樣寫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祥林嫂淪為乞丐,或者成為一個木偶人。這樣的描述,更加凸顯了封建制度的殘忍,把一個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個神經麻木的乞丐。這不是祥林嫂生來的命運太悲慘,而是封建制度太殘忍,太不公正。
二是錯綜復雜的封建關系網針一般地一寸寸地刺著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變得思想愚鈍,神經麻木,對未來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認為女人天生就該伺候男人們,就該順從著封建的三綱五常的約束。比如,魯迅在文中列舉的四叔、四嬸、衛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中國當時許許多多的窮苦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在一天天地備受著這些封建衛道士的剝削,如果說靠祥林嫂這樣的個體女人真正沖出封建勢力的束縛,在當時是極不可能的。依我看,魯迅之所以寫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多數婦女覺醒,魯迅的本意不是讓祥林嫂出來和封建衛道士明干,這樣做的結果在當時只有一個——死,被封建勢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藝作品必須遵從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點,就是文藝作品是高度濃縮了的生活,這種生活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心中所望。電影《祝福》添加這樣的情節,是和當時社會現實極不合拍的,這是一種超現實的設想,我想這恐怕不是魯迅的本來的心中所願吧。這種情節事實上就是一種生活的誇張,像《祝福》這樣的文章,魯迅只想著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惡,一邊喚醒部分婦女覺醒,這一點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視作品比如《紅高粱》中也有體現,電影《祝福》添加這樣不妥當的情節,不就是拿現代人的意識來衡量那時的社會處境吧。
總之,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必須要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即使加工濃縮也得特別考慮當時的社會形態,如果把文藝作品始終架在一種極度設想的狀態下,這就不會使多數人從中受到啟迪,受到教育。我始終堅持文藝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文藝從生活中來,應該合理科學地升華生活才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