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那個最可愛的人》劇情到底講述的一個啥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現在不少版本的語文書已將此篇課文刪除),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解放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❷ 王旭明刪誰是最可愛的人
今天,前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教育部發言人、語文社社長王旭明引起廣大愛國網友的廣泛關注。
起因是@徐記觀察 貼出了張截圖,找到了王旭明親口承認刪除了中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重要的一篇文藝作品、深刻影響幾代人價值觀的課文——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小編查找資料發現,這份證據是2004年6月10日,南方周末采訪他的報道《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炮轟「假語文」:離常識太遠》。
那麼,他所謂的常識是什麼呢?
他說:「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思來想去還是和現在的形勢總體不合。」
小編想請問王社長,到底與什麼樣的形勢不合呢?
是怕刺激美國嗎?
是害怕中國人民再高揚起愛國主義精神嗎?
還是你自己領了美國的狗糧呢?
難道向西方投降就符合形勢嗎?
曾經,我們看到負責編審的專家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煽情和濫情之作,是意s形態宣教作品,他們說,給青少年灌輸陳舊過時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過時了;他們還說,魏巍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達存在明顯缺陷。
可在王旭明們瘋狂刪除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課文同時,那些大肆吹捧美國和西方的文章卻被一篇接著一篇安排進我們的教材。
王旭明把很多自編的外國的段子,塞進了語文教材。
王旭明把周傑倫的《蝸牛》歌詞,也放進了課本里。
王旭明不是「離常識太遠」,而是離共和國的歷史太遠,離中華民族太遠,離美國太近!
就是這個王旭明,還曾為殺害無數紅軍戰士的馬步芳站過台!
就在王旭明擔任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時,利用手中的權力,在全國各大中小學校強制推行清蒸餐。
王旭明還把贊美真主的文章,給塞進了語文教材。
過度「清真化」的惡果,還在延續著……
2020年11月14日,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系教授@習五一 發布的微博消息:濟南齊魯工業大學違背國家教育法中關於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的原則,懸掛宗教標語!
不過,當我們看到王旭明簡歷中寫著,信仰伊斯蘭教而非共產主義的時候,似乎更明白了。
王旭明曾說,沒錢就別接受高等教育!
他說,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價格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這就好比逛市場買衣服,有多少錢買多貴的衣服——他的潛台詞就是說,不要談什麼教育公平;資本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
所以,他在近期轉發為孫大午鳴不平的文章中說:搞好營商環境,否則對馬雲和孫大午的負面影響會導致中國民營企業家寒心,應該落實對民營企業家能不抓的盡量不抓,能不捕的盡量不捕的政策!可是,王旭明們可能忘記了,憲法才是國家大法:中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王旭明還讓我們看到過,他那諂媚嘴臉和兩面派作風:
在高官落馬前,他對人侃侃而談:我喜歡且有點近乎崇拜的官員是這樣的官員。比如昆明市委書記仇*和。
在高官落馬後,王旭明說:「仇*和被抓還有一個讓人高興點,仇是著名的大拆大建官,就這點我就恨死他了。」
一個「崇拜」一個「恨死」,我們不知道,哪個是他的真心話呢?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聽說他現在居然還頂著輿情專家的頭銜給大名鼎鼎的x h s上輿情課,我們不知道,有關領導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這樣一個老公知、兩面派,怎麼給我們的輿論宣傳工作提供好的養分呢?
還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話又說回來,如今已經離王旭明刪除《誰是最可愛的人》過去差不多20年了,形勢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我們全國上下如此高調紀念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2020年10月24日晚八點,CCTV-1綜合頻道播出了重磅文藝晚會《英雄兒女》,演員們朗誦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再一次感動了億萬國人!
如果說,當年從教材中刪除《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對我們新中國歷史的斷裂,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斷裂,是對我們民族情感的斷裂;那麼,今天我們完全有必要改正這一次錯誤,讓《誰是最可愛的人》重回教材!
讓《誰是最可愛的人》重回教材,這是人民的心聲,這是形勢的需要,這會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起來!
❸ 《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主要人物
他們的名字是:王金傳、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趙錫傑、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張貴生、崔玉亮、李樹國。還有一個戰士,已經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
❹ 《誰是最可愛的人》主要是哪三個故事
第一件事:松骨峰作戰。
第二件事:馬玉祥在熊熊烈火中救朝鮮小孩。
第三件事:與志願軍戰士在防空洞的對話。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解放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本文是建國初期一篇影響很大,傳誦廣泛的優秀通訊。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階段,志願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由於領土爭端,爆發了朝鮮戰爭。9月中旬美帝國主義糾集聯合國部隊,直撲我鴨綠江邊。10月25日我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4)2020電影誰是最可愛的人完整版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作者那時剛剛調到總政,上級派了一個小組去朝鮮了解美軍戰俘的思想情況,以便開展對敵政治斗爭。在戰俘營,魏巍接觸了許多美軍官兵。
他說,這些美國兵多數表現出極大的厭戰情緒,不少人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他們打了德國打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來打朝鮮,挺不情願。但也有很反動的。但不管立場如何,卻都令他們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難對付、最不怕死的軍隊。
志願軍就是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憑著勇敢,不要命地與武器裝備、軍事實力、綜合國力遠遠高於我們的侵略者幹了起來,是他們的鮮血把猖狂一時的鐵老虎打成了紙老虎。完成調查任務後,給總政寫了一個詳盡的調查報告,本可以回國了,但魏巍沒有回,而是上了前線。
在前沿陣地上采訪了3個月。他親眼看見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我們多少戰士被這百倍於驚雷的爆炸聲震聾。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他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
從朝鮮回來是1951年的2月了,此時已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前方將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兒女,是怎樣的英勇,是怎樣的頑強。我們眼前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們鮮血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裡跳出來的。
在朝鮮時,他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里邊寫了20多個他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
1942年創作的長詩《黎明的風景》因成功地表現了抗日斗爭的生活而獲晉察冀邊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魯迅文藝獎金」。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
1952年與白艾共同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長空怒風》後,1956年又與錢小惠合作寫出了電影小說《紅色的風暴》。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1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魏巍從抗大畢業後, 被分配到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魏巍始終在戰斗部隊任職, 在戰火中成長,在戰斗中進步。他在與一線官兵的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濃濃的戰友情,這為他後來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1953年,魏巍開始為長篇小說《東方》創作做准備。他認為要表現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只有通訊報道是不行的,要用長篇小說的體裁才能將這場偉大戰爭的歷史縱深感和朝鮮戰場、國內建設,工廠、農村的空間跨度充分反映出來。
1957年魏巍參加編寫《華北解放戰爭史》。
1978年,魏巍被任命為北京軍區文化部長,後來擔任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聶榮臻元帥傳記組組長。這一時期,是他文學創作作品盛出的時期。
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 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2008年8月24日,魏巍因病於北京逝世。
❺ 《最可愛的人(2020)》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最可愛的人(2020)》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A-Acn18jQ7oHufOaKxfng
《最可愛的人(2020)》
導演: 李劍平、陳向農、何澄、韓笑、張晨、傅岩
編劇: 韓笑
主演: 李立宏、吳剛、臧金生、王勁松、郭俊辰、周奇、焉栩嘉、張子楓、高茂桐
類型: 動畫、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10-23(中國大陸)
片長: 84分鍾
又名: Salute to the Heroes
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兩岸,嚴重威脅到了新中國的安全。無數優秀青年,為保衛來之不易的幸福家園、保衛新中國,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❻ 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後一段的抒發作者怎樣的感情
《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後一段抒發了作者對他們的懷念和敬重的感情,並且希望這樣的感情能夠感染到讀者的一種情感。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異常廣闊,既有對重大事件的描繪,也有對日常生活的點染;既有對英雄人物忘我奮斗、壯懷激烈的謳歌,也有對男女間純真愛情和自然界瑰麗景色的刻畫;既有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頌揚,也有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鞭撻。雄偉和細膩,嚴肅和恢諧,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機結合,並見迭出。
❼ 誰是最可愛的人5段主要內容
穿越新中國七十年的文學長廊,有多少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僅面世時被爭相傳誦,名重一時,而且歷經歲月滌盪,至今仍珍藏在國人的記憶中。它們或因記錄崢嶸歷史而富於史詩品格,或因與時代同頻共振而引起深刻共鳴;它們或以大膽的藝術創新贏得贊譽,或以雋永的文學形象深入人心;它們有的被改編成影視與舞台藝術作品,有的被譜曲傳唱,有的成為書畫家、雕塑家們的創作素材,在不同領域、以不同形式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光明日報》自2019年5月17日起,推出「新中國文學記憶」特刊,擷取七十年來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學作品,以對歷史的回望,對作品的重讀,對文壇舊事的重拾,和讀者一起重溫那一份溫暖的記憶。《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0期選載了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新中國文學記憶」
1951《誰是最可愛的人》
「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
陳劍暉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代表作之一。這篇創作於1951年的戰地通訊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事跡,成為幾代人的深刻記憶。「最可愛的人」成為沿用至今的不朽稱謂。可以說,這不僅是一篇喊出了那個時代人民的心聲、具有歷史坐標意義的優秀作品,而且是一篇鼓舞、教育了幾代人的典範之作。「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的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浴血奮戰,才有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話語權;這在今天,仍然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資料圖片
毛澤東讀了這篇作品後,立即批示「印發全軍」
魏巍發表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影響了幾代人的紅色經典。發表這篇作品時,魏巍三十一歲。這篇作品是魏巍1951年2月從朝鮮戰場前線采訪回國後一氣呵成寫就的。戲劇家、《解放軍文藝》主編宋之的看後,首先被感動了,他立即說:「馬上送《人民日報》!」當時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鄧拓看後也十分激動,破例決定將此文放在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先刊發於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
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只有三千五百餘字的通訊特寫,發表後立刻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讀者廣泛歡迎。毛澤東讀了這篇作品後,立即批示「印發全軍」,並建議其他領導人認真讀一讀這篇作品。
朱德總司令讀後也連聲稱贊:「寫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文代會上作報告時說:「我們就是要寫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寫他們中間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類典型的歌頌。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我們就是要刻畫這些典型人物來推動社會前進……」講到這里,他竟推開了講稿,對著話筒大聲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著從座位上站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周恩來對他說:「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誰是最可愛的人》也受到了同行的好評。丁玲在《讀魏巍的朝鮮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與〈冬天和春天〉》中,也對魏巍的通訊作了充分肯定:「魏巍同志,不久以前從朝鮮回來,連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兩篇通訊,據說還在寫下去。這兩篇通訊,我都以極其欣悅的感情讀過了,並且常常以這種感情去回想它。為什麼我會這樣不能把它隨便地放過去呢?因為我覺得不只是由於他寫得好,人們還可以從這兩篇通訊中,看出來它替我們的創作工作解決了些問題,對我們文藝工作者、作家們,說明了些問題。」「這兩篇文章好在哪裡,就是他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活動。寫了有崇高思想、有崇高品質的人物的靈魂。」
《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社會各個階層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不管是在田野,還是在鄉間,不管是校園,還是工廠,處處都有人在誦讀這篇作品。北京各大學紛紛邀請魏巍去作報告。《人民日報》編輯部也請他去座談,讓他談談究竟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鄧拓主持會議,並在會上朗讀了文章的第一段。魏巍的發言整理為《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作為附錄收入1951年冬出版發行的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初版中。
更令人振奮的是,《誰是最可愛的人》很快傳到朝鮮前線。據楊柄、田怡、方東合著的《魏巍評傳》記載,志願軍各部隊的油印小報立即以顯著位置轉載,指戰員們爭相傳閱。「最可愛的人」五個字叩擊著每個人的心靈,整個前線沸騰起來!他們感謝魏巍代表祖國人民給予他們的崇高評價。將士們戰斗意志更為之振奮,為了無愧於這個光榮的稱號,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斗的同志回憶:「就在那天,我們趕著編印了一期前線快報。《誰是最可愛的人》被轉載在頭版頭條。報印好,我們一人背了一大捲去追趕部隊。我們覺得渾身是力量,即使橫在我們面前的,是美國鬼子設下的二十公里寬的火牆,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一沖而過的。」
「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貢獻,也註定了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盡管《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距今已近七十年,但重溫這篇作品,仍感到溫暖親切,仍感動於那些「最可愛的人」。為什麼一篇僅僅三千五百多字的通訊特寫,在六十八年前能夠產生那樣巨大的轟動效應;在六十八年後重讀仍能讓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重拾起許多失落了的歷史記憶?其中似乎隱藏著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首先,這篇作品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在於它提煉了一個有著鮮明時代精神的愛國主義主題,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犧牲奉獻的精神。
《魏巍評傳》中記載,朝鮮戰爭爆發後,魏巍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當黨中央決定出兵後,他赴朝參戰的願望分外強烈。1950年12月,魏巍終於接到了任務,到朝鮮去了解美軍戰俘的政治思想情況。這些俘虜中不少是參加過「二戰」的官兵,多數表現出厭戰情緒。俘虜們思想各異,但都真切地感到,他們是遇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最難對付的軍隊。有的說:「我覺得貴軍的武器雖然差一些,但是作戰素質真是好極了。我同德軍、日軍都作過戰,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練的夜戰技巧,簡直是天生的打仗專家!」完成這項任務後,魏巍又申請留下來,取道熙川、順川、平壤等地,一路南下,奔赴前線采訪了三個月。魏巍隨軍行動,在行軍休息時,在戰斗的間隙中,冒著敵人飛機大炮的襲擊,搶時間進行采訪。如采訪英雄馬玉祥和采訪二次戰役中最為壯烈的松骨峰阻擊戰參戰部隊的營長和通信員時,都是在戰地前沿的山坡上采訪,而且幾次才采訪完。他在采訪中觀察、接觸、了解了許多同志,有立功受獎的英雄,也有普普通通的戰士。他看到戰士們嘴唇乾裂,耳朵震聾了,眼睛熬紅了……同志們用干焦的嘴唇吞一口炒麵、咽一口雪,堅持戰斗,電話員每天幾十次地去接被敵軍炮火擊斷的電話線……這些無不使他感動。
1952年魏巍在朝鮮前線采訪模範護士 資料圖片
魏巍在《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談道:「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戰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正是這種思想感情,以及對朝鮮前線志願軍戰士的深入了解和認識,使魏巍能在許許多多的采訪和感受中提煉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內蘊豐富的主題。這一主題既深刻地概括了志願軍戰士的崇高品格,又傳達出億萬群眾對志願軍戰士的崇敬、熱愛之情,因此,才能在廣大讀者中激起強烈共鳴。雖然時間已流過近七十年,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不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但世間有些東西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的,比如說美好的歷史記憶、熱愛祖國的情感、對理想主義的嚮往等。不管什麼時代,任何為社會做出貢獻、感動了社會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呼是可以跨越時空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貢獻,也註定了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其次,《誰是最可愛的人》雖然側重於寫戰爭,寫戰爭中「最可愛的人」,但它的落筆點、作者的寫作動機其實在於和平與幸福。作品在結尾寫道:「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用設問的句式,提醒身處和平的人們要珍惜身邊平凡的幸福,不要忘記慘烈殘酷的戰爭歲月,更不能忘記那些為了保衛和平與幸福而浴血奮戰的「最可愛的人」。這正是《誰是最可愛的人》潛在的思想價值,也是它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這篇英雄贊歌,成為抗美援朝的時代最強音,也成為今天寶貴的精神財富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作品雖材料繁多,但由於作品緊緊圍繞「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中心,以意運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亂。這篇作品還具備一個重要的寫作原則——簡潔。據魏巍介紹,他在采訪過程中獲得的故事素材有二十多個,但他不是將所得的素材統統堆積起來,而是從中精選出三個最具典型意義、最具思想含量的故事,再將其連綴成篇,這反映了作者化繁為簡的獨特匠心。
誕生於戰火中的這篇英雄贊歌,成為抗美援朝的時代最強音,不僅在當時大大地鼓舞了前後方的抗美援朝斗爭,而且數十年傳誦不衰;不僅將世世代代激勵中國人民發揚志願軍的精神去保家衛國、建設祖國,而且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誰是最可愛的人》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作者:陳劍暉,系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刪節,全文見《中華文學選刊》2018年第10期
選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報》
在我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之後,還沒見哪一篇文章,能夠獲得如此殊榮: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朱德連聲稱贊——寫得好!很好!它為子弟兵樹起了一座豐碑;它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代名詞;它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這便是紅色經典《誰是最可愛的人》。
初讀這篇文章是在初中的課本上,那時老師講解課文主要是總結中心思想和歸納寫作手法。中心思想主要是文章中所歌頌的志願軍戰士為了祖國和朝鮮人民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而那種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概是用悲壯故事和感人細節表現出來的,比如,你把山頂的土「打翻了」,我就讓你的屍首在「山前堆滿」;你汽油彈的火焰把陣地「燒紅了」,我就讓你的血把「山崗流紅」,還有對烈士遺體保持著各種搏鬥的慘烈姿勢,一一予以詳盡描寫,使我們對最可愛的人產生由衷敬仰的同時,也對敵人產生了刻骨仇恨。而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又寫了最可愛的人的另一面。我們的戰士,對敵人是這樣恨,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接著便娓娓道來地講志願軍戰士烈火中救人和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故事。這一「恨」一「愛」,淋漓盡致地告訴讀者,最可愛的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無產階級國際戰士。就寫作手法而言,文章在議論和抒情時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之產生了較強的閱讀快感和感人的力量,也使志願軍作為最可愛的人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魏巍談作品創作體會時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是從我心底跳出來的,是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我完全相信。
事實上也是這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而只有抗美援朝戰爭留下了「最可愛的人」這個光榮稱謂。新中國成立後的幾次局部戰爭,還有當人民子弟兵在執行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重大急難險重任務中,表現出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和無私犧牲奉獻精神時,人們仍用「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去贊美他們,這樣,誰還有理由懷疑《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呢?
若干年後,當我重讀《誰是最可愛的人》,那種激情澎湃的情緒還在,但主要不是來自其藝術上的感染力,更多的是由於歷史與情感的真實性。作者筆下的英雄不僅為一代又一代的人點亮了理想的燈,並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人們崇拜英雄,嚮往崇高,把爭做新一代最可愛人,作為一種理想追求和精神守望。除此以外,通過讀這篇具有歷史記憶的文章,對那場戰爭的特殊背景、慘烈程度及其重大影響,有了追問的理由和反思的意義。
1953年7月26日,歷時兩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交戰雙方談判代表在板門店正式簽訂停戰協議。鴉片戰爭以來,被稱作「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在從未間歇的內憂外患中掙扎熬煎,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站起來的中國人敢於向美利堅為首的聯合國軍訴諸武力,而且逼得對手三次撤換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逼得對手在談判桌上無條件地接受停戰協定。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打出了軍威國威,打出了一個軍事大國的形象,打出了世界格局中屬於自己的位置,取得了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乃至道義上全方位的舉世矚目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和尊嚴,維護了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同時,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正因為有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抗美援朝戰爭,才有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才有中華兒女的揚眉吐氣,才有20世紀70年代的中美建交,才有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話語權。
在這里穿插一個小故事。一個國民黨將軍1949年被趕出了中國大陸,但他沒有去台灣,而是定居在南非。在南非坐公交車有個規矩——白人才能坐前面。這個將軍每次上車時,就主動在後面與黑人坐在一起,但有一次,他上車後向後面走去時,那個南非司機攔住了他,對他說,你是中國人,請你坐在前面。他從司機那裡得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敗了美國人,他仰天長嘆。
1952年和1954年,蘇聯分別將中長路和旅順口海軍基地交給了中國政府。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捷報聲中,中國徹底收復了西藏和新疆,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格局。
若干年後,有些人對「抗美援朝戰爭該不該打」等問題提出爭議,以上歷史事實,就是最好的回答。
抗美援朝歷史過去近70年,不管是研究這段歷史,還是閱讀與這段歷史有關的文學作品和相關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成為繞不開的話題,因為它以歌頌志願軍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為最基本動力,感染和教育後人,從而融入人們的思想、生命與靈魂。但是,有一段時期,社會上物質主義盛行,英雄漸漸走出了人們的視線,走出了人們的腦海,走出了人們的記憶,甚至走出了人們的靈魂。「最可愛的人」這個稱謂變得陌生了。
郁達夫有句話講得非常好,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則是無可救葯的。
歷史不能遺忘,英雄不容褻瀆。尊崇並守護人民英雄,是對歷史和良知的尊重和捍衛,是對正義和秩序的堅守,是對信仰和未來的守望。
讓紅色經典《誰是最可愛的人》再紅起來,讓英雄的生命再開新花!
(作者:李西嶽,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原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作家)
評價及影響
……我們就是要寫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寫他們中間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種類型的歌頌。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我們就是要刻畫這些典型人物來推動社會前進。同時,我們的理想主義,應該是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我們的現實主義,是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理想主義相結合起來,就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摘自周恩來在第二次文代會上的報告
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以其強烈的國際主義的革命情感和對人民軍隊的熱情贊頌,而傳誦一時。
——摘自周揚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報告:《繼往開來,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藝》
魏巍的散文,以文藝通訊為其主要形式,代表作首推《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通訊,雖只寫了松骨峰戰斗、馬玉祥從大火中搶救朝鮮兒童和志願軍戰士以苦為樂等三段故事,但由於選材精嚴,事例典型,卻收到了以少抵多、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加上作者善於將形象化的敘事與抒情性的議論結合起來,既動人以「情」,又服人以「理」,使讀者的認識能跟隨著作者由感性向理性自然地飛躍,所以它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摘自《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下冊)第17章第2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將《誰是最可愛的人》視為當代軍旅散文的發軔之作也毫不勉強。《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等常被看作是戰地通訊,被納入新聞的范疇,其實這些作品融敘事抒情描寫於一體,敘寫真切、色彩絢麗、詩意與哲理相融合、行文舒展、文學意味濃厚,促進了通訊回歸散文化,對後代很多作家都有影響。
——文學評論家、原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朱向前
《誰是最可愛的人》和作者的其他戰地通訊1951年被編輯成為《誰是最可愛的人》散文集,由於該散文集十分暢銷,一年之內便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前後印刷30餘版,還被譯為俄文、朝鮮文、越南文、羅馬尼亞文等。
1957年莫斯科國家藝術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俄譯本。C·馬爾科娃在序言中寫道:「魏巍屬於在中國人民覺醒起來進行革命、在動盪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小職員家庭里。家境連年的貧窮,很早就使未來的詩人、作家經歷了艱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覺醒起來,抗議籠罩在國民黨社會的不公平……魏巍的這些特寫作品現在已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些作品中,他真誠地贊美、歌頌朝鮮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他的每一篇特寫,都浸透著難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來的信念。這些特寫作品,現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1999年,為迎接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由《出版廣角》策劃的名為「感動共和國50本書」的問卷調查揭曉的50本書,《誰是最可愛的人》名列其中。
(饒翔 郭超整理)
選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報》
題圖與插圖來源:《光明日報》微信號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
❽ 誰是最可愛的人動畫電影
《誰是最可愛的人》動畫電影,我覺得像這個動畫電影還是很好看的,我個人就比較喜歡,我非常喜歡看。
❾ 最新抗美援朝電影
1、《金剛川》:揭開往事面紗
上映:2020年
《英雄連》將以一線戰士的視角呈現抗美援朝的真實戰場。第四野戰軍某部四連在解放戰爭結束之後,一直駐扎在鄭州進行整訓。朝鮮半島上燃起戰火,四連所在的師團接到上級緊急命令,他們將連夜加入出國作戰的部隊行列。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上,四連遭遇了最強悍的敵人,經歷了最寒冷的天氣,承受了最慘痛的犧牲,也收獲了最輝煌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