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太原戰役這部電影嗎
沒有這么一部。
㈡ 決戰太原電影電影的觀後感
《決戰太原》觀後感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
㈢ 《60年後,我送你回家》找出本片中疊化的內容,並分析作用
老人在墓碑前出現疊化。作用是展現主角的心理活動或幻想以及展現時間的流逝。
《60年後,我送你回家》簡介:
古稀老人王艾甫是山西太原的一名退伍老兵。一次,他在太原書攤上偶然發現了4本陣亡將士的名冊。上面記載著866個太原戰役中犧牲烈士的信息,此外還有84封沒有寄出的陣亡通知書。
在84份陣亡通知單中,有26名烈士籍貫不明,王艾甫來到烈士陵園核對84位烈士的資料。並決定開始為烈士們開展尋親工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84份陣亡通知書上的烈士,王艾甫已經落實了29名。
他的尋親工作已經延伸到陣亡烈士名冊上的866名烈士以及太原烈士陵園里安葬的3900多位烈士。目前,王艾甫正在籌建「尋親」基金會。
疊化是剪輯技法中最簡單操作的一項視覺效果,當兩個素材的軌道疊在一起時,只要逐漸降低上面軌道的透明度,便可以達成疊化,說它簡單,是因為操作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新手往往都喜歡依賴疊化用來轉場,說它難,是因為疊化在現代電影剪輯中的使用大有學問。
疊畫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
在宣傳廣告中畫中畫和畫外畫統稱畫中畫。 如果背投中配置了兩個高頻頭,即主高頻頭和副高頻頭,就可以有畫中畫功能。
㈣ 關於解放太原的一部老電影
就叫解放太原。
㈤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誰演的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張勇手飾演的。
張勇手,1934年11月10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 中國內地演員、導演。1957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黑山阻擊戰》。1960年,主演剿匪電影《林海雪原》。1965年,在戰爭電影《地道戰》中飾演區長趙平原。
1974年,在戰爭電影《南征北戰》中飾演高營長。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南海風雲》。1982年,執導劇情電影《彩色的夜》。2014年,由其出演的現實題材電影《天河》上映。2016年,主演戰爭電影《南口1937》。2018年,張勇手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5)山西太原戰役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張勇手主要作品:
1,《打擊侵略者》飾演:金哲奎,導演:華純。
2,《地道戰》飾演:趙平原,導演:任旭東。
3,《哥倆好》飾演:二班長,導演:嚴寄洲。
4,《林海雪原》飾演:少劍波,導演:劉沛然。
5,《奇襲》飾演:方勇,導演:許又新。
㈥ 請問成都哪點可以買到得智取華山,解放太原這兩部老電影的碟子啊
網路視頻上有http://video..com/v?fr=bk&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D6%C7%C8%A1%BB%AA%C9%BD 看看是這個嗎?
㈦ 山西太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晉祠──天龍山景區。該景區位於太原市城區西南,景區中心距市中心約25公里,最遠景點約37公里。該景區包括九個景點:晉祠、天龍山、龍山、太山、蒙山、晉陽古城遺址、晉陽湖、柳子溝和懸瓮山,總面積約128平方公里,是一個優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融合的風景名勝區。其中晉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國內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建於晉水源頭,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文物薈萃。以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為代表的古建築群以及宋塑侍女像、唐太宗御書《晉祠之銘並序》古碑、唐「華嚴經」石刻等, 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宋塑侍女像被雕塑家評為「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國現存的稀世瑰寶。因此可以說晉祠是華夏文化的 一顆璀璨明珠。天龍山風景優美,松柏青翠,林木蔥茂,山峰秀美,泉聲淙淙,空氣清新,氣候清爽,幽雅絕俗。天龍山最重要的人文景觀是天龍山石窟,它包括了南北朝時期 的東魏、北齊,以及隋、唐、五代近5個世紀的作品,成為作品較全、內容較豐富、洞窟型較為系統的石窟群,並以驚人的藝術成就顯著於世,其中第9窟下層的十一面觀音是天龍山的石窟傑作,被我國著名雕塑家傅天化、錢紹武先生稱為「世界之最」,「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最精美的作品」。此外,天龍山亦為全國最大的保護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晉陽古城遺址,是我國宋代以前最大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文物古跡甚多,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晉陽湖是我國北方大城市中少有的城市湖泊,水面廣闊,是進一步發展旅遊的景點的風水寶地。晉祠賓館是太原市規模最大、環境最優雅的園林式賓館,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區重要的組成部分。總之,晉祠──天龍山景區是目前太原市最重要的旅遊勝地,深層開發和拓展的潛力都很大。
2、雙塔寺──城區景區。該景區分布在太原市的中心區域,是交通最方便、市民最集中、商業最發達的繁華地帶,也是市民對旅遊景點需求最迫切的地區。該區景點的構成主要有:(1)古建築和宗教名勝, 有作為市徽標志的永祚寺明代建築「凌宵雙塔」,隨末唐初創建的崇善寺,明清道觀純陽宮;(2)現代公園和陵園,有迎澤公園、兒童公園、動物園、森林公園、卧虎山公園、碑林公園、墨藝苑和眾多的小型公園;陵園有雙塔寺陵園;(3)舊州府 衙門:督軍府舊址;(4)購物中心和飲食茗品:著名的商業中心有鍾樓街、柳南,著名的商場、商店有五一百貨大樓、天龍大廈、解放大樓、下元商場和服裝城;飲食名店有六味齋醬肉店、清和元飯店「頭腦」、 認一力餃子館以及食品一條街等;(5)高級賓館、飯店:主要有迎澤賓館、山西大酒店、並州飯店、國旅大廈、三晉大廈等涉外單位,此外還有許多現代化餐廳; (6)戲劇院和歌舞廳,有晉劇院、歌劇院、豫劇團、京劇團和歌舞劇團,此外,還有大量的歌舞廳分布於全市的大街小巷,亦成為旅遊活動的重要場所。總之,該區是一個古今文化結合的綜合性旅遊景區,游、行、吃、住、玩、購物六大要素都很齊備,成為太原市旅遊活動的中心區域,是太原市國際旅遊的中心,只要進一步創新開拓,可形成為重要的國際旅遊基地。
3、清泉湖景區。清泉湖景區位於清徐縣境內,在太原南70公里處,其西部和南部緊鄰晉祠──天龍山景區,卦山、玄中寺、杏花村、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以及平遙古城和雙林寺、鎮國寺、 太谷無邊寺街等景點,處於整個太原盆地及周邊景區的中心,旅遊地理位置極好。該區旅遊景觀分為自然山水、文物古跡、新建的三國文化景觀和旅遊度假村四部分。自然景觀有清泉三湖和「平泉碧流」──不老泉以及中隱山景觀;文物古跡有古代避暑勝地清泉寺,有祭祀狐突夫婦的狐突廟,有景色誘人的香岩寺和香岩石窟 ,還有寶梵寺、堯帝短期建都的堯城及堯帝廟和城隍廟等。此外,清代名揚四方的豪門巨族的王家庭院有「三國演義城」、「羅公祠」、「清泉湖度假村」和賓館等 。
4、崛山──柳林河景區。該景區位於太原城西北沿邊山地帶,分布有一系列古跡和風景區:崛幃山紅葉風景和多福寺,是一處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的風景名勝區,崛幃紅葉是 太原古八景之一,多福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隱居處,「霜紅龕」內還留有傅山的手書真跡。土堂大佛寺內除有整塊黃土雕塑的高達9米的大佛外,寺內的「土堂怪柏」(亦稱「土堂神柏」)亦為太原古八景之一。柳林河及懸泉寺位於上蘭村西部的 汾河山谷,是一個古代避暑勝地,由於地處山區,茫茫景色濃郁,懸泉古寺建於山崖;對市內遊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5、牛駝寨名勝區。牛駝寨名勝區是解放以後發展起來的。在解放戰爭中,牛駝寨是解放太原的軍事要塞,是一個龐大而重要的明碉暗堡群,在太原戰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搜集太原戰役及戰爭中犧牲的英烈,特建立牛駝寨烈士陵園,太原戰役總指揮徐向前元帥的大型銅像也肅立在這里,是山西省現代戰場的遺跡,是革命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也是旅遊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㈧ 最近看了《集結號》,不知是不是真事
確實是真的,是由一位作家改編的。事實中的「穀子地」是一位已經去世的老兵,很可惜沒能等到《集結號》的首映式……
後來,記者們采訪了真正的團長,他已白發蒼蒼。團長說,確實當時沒有吹響集結號,因為一吹就暴露了身份,會讓國民黨軍知道的。所以,這個感人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穀子地的原型是已經去世的老八路常孟蘭,央視在《百姓故事》欄目中也曾播出過一段關於他的紀錄片。 《為了那聲軍號》。紀錄片講述的是1948年11月19日的故事,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某部排長的常孟蘭帶領7名戰士奉命執行阻擊任務掩護全團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不管有多難,在聽到號令之前不準撤退……為了在戰斗中犧牲的戰友,他開始了48年感人肺腑的追尋。1996年,他終於得到自己老部隊的信息,此時他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但遺憾的是他的團長已經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當年究竟吹響過軍號沒有就不得而知了,2005年完成心願的常孟蘭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0歲。《集結號》原著小說《官司》的作者楊金遠在看了這個紀錄片後寫了小說《官司》,張國立看了這篇小說推薦給馮小剛,這樣才有了後來的《集結號》
昨天晚上的《子午書簡》還專門介紹了《官司》,其實只有15頁,一萬多字,編劇就編了6萬多字,小說里戰爭有多激烈,有哪些人根本沒有詳細描寫,電影里一個多小時的場景,在小說里之用了兩三句話就講完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