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青山處處埋忠骨電影完整版
擴展閱讀
好看的戰爭歐美電影 2025-09-09 21:18:33
泰國電影美女與蛇a 2025-09-09 20:55:18

青山處處埋忠骨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7-20 13:26:33

『壹』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出處意思和全詩。 滿意採納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中「忠骨」的意思是忠臣的遺骸。其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作者曉年寫作的一篇短文,改自杭州岳王墳前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忠骨的意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根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一句改編而來,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作者曉年寫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而「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徐錫麟的《出塞》,全詩為「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詩都是在描寫愛國的能人志士,表達了他們報國的忠誠。「忠骨」的本意為忠烈者的遺骨,出自《楹聯叢話·廟祀下》中嶽飛墓的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貳』 《青山處處埋忠骨》梗概

《青山處處埋忠骨》qīng shān chù chù mái zhōng gǔ,這是作者曉年寫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文中的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2)青山處處埋忠骨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青山處處埋忠骨》創作背景: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二十七課。本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得知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後的巨大悲痛。

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後作出了將愛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

之後寫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段,通過細節描寫反映出毛澤東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讀後讓人肅然起敬。

『叄』 龔自珍 青山處處埋忠骨全詩

全詩: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作者:龔自珍

朝代:清代

出處:《已亥雜詩之一》

釋義:將士英勇陣亡在外,青山連綿,哪裡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運回家鄉安葬呢?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著明年的花。

(3)青山處處埋忠骨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肆』 青山處處埋忠骨大概意思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龔自珍《乙亥雜詩之一》。

詩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處處都埋著忠義之士的遺體,倒不必考慮用馬革(古代戰場革命者的遺體包裹之物:馬皮)將遺體運回國。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愛子犧牲後,也曾經用這句話來激勵廣大解放軍戰士.

青山處處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何須馬革裹屍還」應出自清·徐錫麟《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典故出自《後漢書 馬援列傳》.

若星藍海學習網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一下,謝謝

『伍』 關於抗日英雄的電影有啥

《紫日》
《地雷戰》
《地道戰》
《南京》
《魯南抗日游擊隊》
《血戰台兒庄》
《奪寶1942》
《巧奔妙逃》
《浴血太行》
《董存瑞》
《戰爭角落》
《太行山上》
《狩獵者》
《鐵道游擊隊》
《黑太陽731》
《南京南京》
《硫磺島》
《甲午風雲》
《趙一曼》
《狼牙山五壯士》
《小兵張嘎》
《雞毛信》
《地道戰》
《地雷戰》
《野火春風斗古城》
《苦菜花》
《回民支隊》
《平原游擊隊》
《平原槍聲》
《西安事變》
《破襲戰》
《烈火金鋼》
《血戰台兒庄》
《血性山谷》
《七七事變》
《關東大俠》
《步入輝煌》
《劍吼長城東》
《燃燒的港灣》
《飛虎隊》
《肉搏》
《焦土抗戰》
《大義滅親》
《兒女英雄》
《時代先鋒》
《錦綉河山》
《鐵血鋤奸》
《女性之光》
《回祖國去》
《時代先鋒》
《錦綉河山》
《鐵血鋤奸》
《最後關頭》
《渡江偵察記》

『陸』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出自何處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出處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近一年的時間了~~~~
去年教五年級語文。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前,要求孩子們回家預習,提出問題:查找「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出處。

參考書上是這樣解答的:「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何須」指為什麼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屍」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屍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於死後是否要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於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這里既是對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評價,又表明了毛澤東對兒子遺體安葬問題的態度,即尊重朝鮮人民的意願,將兒子葬於朝鮮,充分顯示了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為求更確切的答案,如,龔自珍的詩到底是如何寫的?前段時間已經就這個問題上網查找過資料,遍尋答案,並不統一。總的來說,不外乎兩種答案:

其一:「青山處處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何須馬革裹屍還」應出自清·徐錫麟《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典故出自《後漢書 馬援列傳》。

其二:此詩出自西鄉隆盛,原詩為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另附毛澤東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1909年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另有網路雙飛客博客就此問題答曰:

從網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
版本2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之一 有誤傳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版本3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出塞》)
版本4 人間處處有青山,何須馬革裹屍還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
版本6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
其實這首詩不是中國人寫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詩也能免強哦!
那麼,到底原版是怎樣的哩?看官請了:
一些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事情,原來它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讀《毛澤東傳》,裡面講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像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寫的詩多了,當時也沒在意「改寫」兩個字。後來去查《毛澤東詩詞全集》,發現了「改寫」的詩《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震憾啊,震憾啊!原來改的竟然是西鄉隆盛(西鄉隆盛(1828-1877)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並稱為「維新三傑」)的詩!真是很難把西鄉隆盛跟老毛聯系起來。以為老毛只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那西鄉的原詩到底是什麼?上網搜了一下,找到了西鄉的原作,結果又把我震憾了!西鄉的原作: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太熟悉了,初中的語文課本就學過了,印象深刻啊,這是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鮮站場犧牲,彭德懷請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屍體運回國內安葬,毛主席說出的一句詩。原來不是毛主席的原創,也不是引自中國古人的(我還記得課本中的注釋只是提到「馬革裹屍」的典故出自伏波將軍馬援),竟然是西鄉隆盛的詩!在這樣的情況下,脫口而出西鄉的詩,可見這句詩以及西鄉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來西鄉隆盛是毛澤東少年時崇拜的偶像是無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不說日文學得比中文還好的周氏兄弟為代表的各種各樣的留日生,連「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沒想到啊!看來這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啊。

借這首詩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的詩詞文化哦:
由於對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說日本是一個膚淺的民族,其實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詩歌是出現在大約公元500--600年之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一個悠久而厚實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詩介紹給大家:
為何又為何,
然後復然後。
兒童詢問間,
黃葉落悠悠。

稻葉京子也有一首詩介紹給大家:
花兒如雨紛紛落,
觸景生情幾萬千。
生平長篇宏論語,
不敵心中未吐言。

(PS:另說改自我國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題壁詩> 原詩為: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若不成死不還; 埋骨何期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青山。)

還有,我已經遍查龔自珍的315首《已亥雜詩》,卻沒有找到教參上說的這首詩。就此問題,有些迷惑了。希望有識之士予以指點!在這里先謝謝您了!

『柒』 《青山處處埋忠骨》

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很多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很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

『捌』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電影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
詩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處處都埋著忠義之士的遺體,倒不必考慮用馬革(古代戰場革命者的遺體包裹之物:馬皮)將遺體運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