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塔山阻擊戰的觀後感
林總的話,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⑵ 懇求塔山阻擊戰老電影 不要電視劇要老電影!哪位大仙能回答 謝謝
狙擊生死線
⑶ 塔山阻擊戰老電影還叫什麼
《兵臨城下》
⑷ 塔山的塔山阻擊戰
1948年10月,為保障我軍主力攻克錦州,阻止國民黨東進兵團援助。我軍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部在遼寧省錦州西南塔山地區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所進行的一次長達六天六夜的防禦作戰。這就是人民軍隊經典戰役——陸戰經典之遼沈戰役之塔山阻擊戰。由此,塔山聞名於世。
⑸ 電影塔山阻擊戰為什麼看不到在哪裡能看到不要電視劇和新拍的
具體是還沒有同步到網路上。
⑹ 塔山阻擊戰的歷史背景
人民軍隊經典戰役--陸戰經典之遼沈戰役---- 塔山阻擊戰
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艱苦的轉戰,到1948年夏秋,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戰局。東北97%的土地面積和86%的人口已獲解放,東北解放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0餘萬人,裝備改善,士氣高漲。而東北國民黨軍由於連連受挫,損兵折將,55萬餘人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長春、沈陽的陸上補給線全被截斷。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力量對比,東北人民解放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過了國民黨軍,已經有實力爭取一戰而消滅全部敵軍,解放全東北。
面對東北非常不利的形勢,蔣介石很焦慮。為了保存力量,曾考慮放棄長春、沈陽、打通鐵路交通線,把沈陽主力轉移到錦州,伺機轉用於華北、華東戰場;但是又顧慮放棄東北,將會在政治上、軍事上產生嚴重後果,因而,是撤是守舉棋不定。在蔣介石對東北抉擇猶豫不決的時候,毛澤東從有利於全國戰局的發展,有利於東北早日解放著眼,做出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把作戰重心放在錦州,而置長春、沈陽兩地於不顧,並准備在打錦州時,殲滅由沈陽來援之敵的戰略決策。並號召東北人民解放軍,要樹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沈陽敵軍全軍來援時敢於同他作戰,將其就地殲滅。
⑺ 紅色電影黑山阻擊戰讀後感200字
《黑山阻擊戰》讀後感
昨夜星辰,遙憶當年勇,看《黑山阻擊戰》,重溫血戰。1948年,解放前夕,敵人在東北做垂死掙扎,以期扭轉敗局。雙方的戰斗十分激烈。而我方指戰員為了盡早解放全中國,對戰略重點--黑山城進行了頑強的保衛。
其中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頑強抵抗兩天後,師長前來司令部請求補給。除了彈葯裝備外,還要求增加兩個營的兵力。司令員為難地向他講述了實情,彈葯補給滿足,但兵員卻是愛莫能助了。最後,司令員開玩笑地說,要不把他的部隊換下來?師長一聽,立即說:「那不行!那不行!」任務再重,也絕不退縮推諉!這正是我四十七集團軍的精神之一:任務越重士氣越旺,突擊力特別強。不畏生死,只為完成任務,只為奪取勝利,只為曙光早一日灑滿神州大地。困難越多,辦法就越多。
作為當代革命軍人,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國防和軍隊建設面臨重要轉型期。面臨這些新形勢,我們要發揚革命前輩敢打敢拼的猛進精神,啃得下硬「配件」,拿得下硬「任務」。
只為黨一聲號令,我們說打就打,說干就干。
⑻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沈,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還有什麼
電視劇版《大決戰》已經向我們走來,圍繞著電視劇《大決戰》的選角網友們也是各抒己見,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視劇版《大決戰》完全沒必要拍,因為電影版《大決戰》已經足夠經典,拍攝電視劇沒有太大意義。
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影《大決戰》在拍攝時是有所缺憾的,拍攝劇版也有發揮空間。此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網友壓根沒看過電影版。
該部在戰爭場面上也有一個經典長鏡頭,那就是攻佔天津金湯橋的航拍,配上《大決戰》特有的背景音樂,這段畫面至今看來仍讓人為之激動。這段鏡頭據說是在天津實地拍攝,確實難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戰役》將重心放在了傅作義上,演員李定保有兩個影視形象比較深入人心,一個是《雍正王朝》里的鄔先生,另一個就是《平津戰役》里的傅作義。該片將傅作義在整個和平談判中的掙扎、無奈和忍辱負重刻畫得很到位,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刻意黑化。
總結起來就是,看《大決戰》一定不能只抱著看戰爭場面的想法,其實嚴格說來,《大決戰》應該首先歸屬於歷史題材而不是軍事題材,該片是融合了歷史、軍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詩巨作,稱之為「國片」當之無愧。
⑼ 高三,希望有關國內戰爭的電影,我對那段歷史很不清楚
多了去了,我家裡收藏的相關電影就有50多本。
如果想了解歷史還是多看書,多看記錄片、多看當年的戰略地圖、多看軍事將領的傳記。
我推薦幾部電影吧,《巍巍昆侖》、《大轉折之鏖戰魯西南》、《大轉折之挺進大別山》、《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大決戰之平津戰役》、《大進軍——解放大西北》、《大進軍——席捲大西南》、《大進軍——南線大追殲》、《大進軍——大戰寧滬杭》《孟良崮戰役》、《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等等太多了、
⑽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