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7宗罪講的是什麼
劇情 天主教中有七種死罪,然而一場離奇的連環殺人案,受害者都是死於這七宗罪其中的一種。經驗十足的警探Somerset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將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命案屢出頭緒,五樁命案過後,兇手下一個目標是誰?在何處?沒有人可以預見。正當警方不知所措之際,兇手奇跡般的自首了,此時兇手的「七宗罪」還差兩宗,難道他會就此罷手?他又為何會自投羅網?兇手宣稱自己的「偉大傑作」仍會完成,在警方的嚴密看管下,插翅難飛的殺人犯又能做什麼呢?結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慾」。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札,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沖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為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為「嫉妒」,米爾斯成為「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游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幕後/花絮 經驗豐富的老探員薩默塞特再過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輕的警察米爾斯是他最後一個搭檔。兇案發生了,罪犯在現場分別留下了「貪婪」、「饕餮」等字樣,這正是《聖經》中所講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個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將米爾斯誘至荒野,但米爾斯沒想到在郵包中竟找到了自己愛妻的頭顱,狂怒的他開槍射殺了多伊,並最終完成了「七重罪」兇殺。 「饕餮」、「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暴怒」這七項原罪貫穿了整個影片,但擔任審判者的卻是個為了不留下指紋連自己手指都砍了下來的變態殺人犯。開場鏡頭就是寒意凜冽的雨天,而此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犯罪現場更是讓人感到一種虛無的恐懼。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關於罪犯: 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 兩個警察: 這是兩個典型的警察形象:年輕的警察血氣方剛,沖動易怒,老警察沉著穩重,機智耐心,而且孜孜以求,心地善良.他們之間從抵觸,到理解,再到互相關愛,屬於一條溫馨的線索.年輕的布拉德皮特就像一個沖動小野獸一樣,他自尊自信,不容許別人懷疑他.他有著美好的願望,於是他和他的美麗妻子來到了這個危險的地區.老警察摩根弗里曼是一個經驗老到的長者,他關愛年輕人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很高興的看著這兩個人一起研究案情的樣子,更像是父親帶著兒子一起走向成功的終點.他們本身的正義感驅使他們發揮出所有的能力,於是他們可以在第一次合作就這樣默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越是可以完美的發揮出來. 關於演員: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衛芬奇會選擇凱文斯潘塞扮演罪犯的角色,但是我知道這個決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凱文的表演充分展現了這個殺手的一切:冷靜,睿智,彬彬有禮,偏執......當他微笑著對布拉德皮特說:"你們一直在找我......"我覺得我看到了上帝.他是那樣的勝券在握,來自首明顯是出於自願,以至於每個人都知道最精彩的肯定是這之後.在審訊室里他還是那樣的坦然自若,裝著紅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裡玩來玩去.然後,最精彩的就是他在汽車里的那段對話了.他平靜的看著遠方,令人震驚的理論就這樣坦然的說了出來. 和他相比之下,其它兩位男演員的表演也毫不遜色,性感迷人的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年輕警察一定會讓所有的女觀眾著迷,血氣方剛的臉上是抹不去的希望.一局"Iamalloverready"帶著諷刺的語氣說出來,於是這個人物的特徵就這樣可在你的記憶里再也揮之不去.相比之下,摩根弗里滿的沉默讓人充分體會到金子的感覺,而他偶爾說出的一句話,或者睿智,或者威嚴,或者幽默,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這個角色的內在要求. 關於影片: 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Ⅱ 請問越獄中T--bag的結局是什麼
結局:被Mike利用後又被抓回監獄了,等待他的是終身監禁。
T-bag是美國電視劇《越獄》中的虛擬人物,由Robert Knepper飾演。該角色復雜深刻,性格兇悍殘忍,變態勁兒十足。機智過人的頭腦和處事能力讓他本可能前途無量,但悲慘的童年把他變成一個魔鬼。
他亦很有個性,拽拽的步伐、富有挑逗意味的眼神、獨特的嗓音、習慣性地舔嘴唇、藝術的說話技巧都是他的特色。
人物經歷——
這個角色的本名叫做西奧多bagwell,取首字母的縮寫就叫「T-bag」。而「T-bag」根據發音可以理解為雙關的「tea-bag」,tea-bag是茶包的意思,也就是袋泡茶。Bagwell長大的過程中,他所犯的罪也越來越嚴重。
從斗毆,致命武器傷人,意圖謀殺到最後的綁架,強奸和謀殺。由於他犯有多項重罪,Alabama州政府把Bagwell送往Donaldson看守最為森嚴的監獄,可在那他卻進入了「純凈聯盟」的領導層。
事實上,在Bagwell的領導下,這個聯盟變得十分強大,以至於Donaldson的獄長被迫驅散這個組織,把它的成員送往全國各地。
Ⅲ 結局是女主角被抬上注射死刑台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小丑巴基啊,現在還在海上混呢吧,漫畫里沒再出場了,動畫每年的<路飛捕頭傳>里他都會出來露下臉,下場永遠都是被PIA飛...可能還在繼續尋找路飛報仇吧.
Ⅳ 關於七宗罪的劇情
兇案發生了,罪犯在現場分別留下了「貪婪」、「饕餮」等字樣,這正是《聖經》中所講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個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將米爾斯誘至荒野,但米爾斯沒想到在郵包中竟找到了自己愛妻的頭顱,狂怒的他開槍射殺了多伊,並最終完成了「七重罪」兇殺。 「饕餮」、「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暴怒」這七項原罪貫穿了整個影片,但擔任審判者的卻是個為了不留下指紋連自己手指指紋都磨掉的變態殺人犯。開場鏡頭就是寒意凜冽的雨天,而此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犯罪現場更是讓人感到一種虛無的恐懼。 這部出色的驚險懸疑影片對犯罪心理學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後卻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還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結束時斯班瑟說的那句話「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觀眾對玄學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劍出偏鋒的講一個連環謀殺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 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是產生這樣的殺手的根源。現實生活中美國持續不斷發生的連環變態殺手事件也在電影中不斷有所反映和體現。然而,現實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進行殘害的殺手雖然還沒有發現,但卻有很多在精神氣質和思想觀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讓我們想想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的邪教組織和連環殺手: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吉姆·瓊斯、郵包連環殺手大衛·卡欽斯基……最終都是以悲劇收場。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說:「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里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劇情陰暗、主題悲觀、手法低調的警匪片,卻因為劇本結構的新奇、演員表現的優異以及導演別具一格的敘事風格而變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個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飾演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則是懷抱理想熱情來這里上任的新人。他們碰到了一連串離奇的兇殺案,兇手故意在現場留下人類的七個罪誡「暴食、貪婪、懶惰、淫慾、驕傲、嫉妒和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戰。一冷一熱的警探組合終於逼到兇手投案自首,卻無法改變既定的悲劇命運。導演戴維·芬徹在銀幕上呈現出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社會黑暗面,由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兇手在終場前發表了一段自辯之詞,更具高度的反社會煽動力。 讓觀眾希望他活著的人在結局死掉,這永遠是讓你的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有效手段之一。於是,年輕警察米爾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實上導演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翠西被兇手割下來的頭,可是我們都明白,處於極度悲憤下的米爾斯開槍打死了兇手——這是一個智慧、堅忍、瘋狂的罪犯。於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惡的藝術品。最後兩種原罪——罪犯死於嫉妒,而米爾斯因為憤怒殺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審判(來自人間……)。 幕後花絮關於罪犯:貪吃、淫盪、貪婪、懶惰、高傲、嫉妒、憤怒——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沒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確實已經讓所有的人感到震驚。他可以強迫一個人吃到胃漲裂和內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時間精心"養育"他的受害人;為了完美的犯罪過程,他把自己手指頭的皮膚剝去,以免日後留下指紋。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這個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們隨著罪犯的帶領下,欣賞這他引以為豪的犯罪過程。七種原罪在時間橫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是,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惡魔,而我們的兇手只是這些罪惡的一個化身。每天都有人因為貪婪而死,因為嫉妒而死,因為憤怒而死……我們天才的導演大衛芬奇也許就是想告訴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就連那個身為警察的米爾斯,最後也因為愛妻被害而失去理智,開槍殺死了罪犯。事實上,這也是我們自身無法控制的,也是我們無法抵抗的,這個完美強大的罪犯,已經把這些寓意都展現給我們。看著他心平氣和得到警察局裡自首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一切,剛剛開始……兩個警察:這是兩個典型的警察形象:年輕的警察血氣方剛,沖動易怒,老警察沉著穩重,機智耐心,而且孜孜以求,心地善良。他們之間從抵觸,到理解,再到互相關愛,屬於一條溫馨的線索。年輕的布拉德皮特就像一個沖動小野獸一樣,他自尊自信,不容許別人懷疑他。他有著美好的願望,於是他和他的美麗妻子來到了這個危險的地區。老警察摩根弗里曼是一個經驗老到的長者,他關愛年輕人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很高興的看著這兩個人一起研究案情的樣子,更像是父親帶著兒子一起走向成功的終點。他們本身的正義感驅使他們發揮出所有的能力,於是他們可以在第一次合作就這樣默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越是可以完美地發揮出來。 關於演員:我不知道為什麼大衛芬奇會選擇凱文斯潘塞扮演罪犯的角色,但是我知道這個決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凱文的表演充分展現了這個殺手的一切:冷靜,睿智,彬彬有禮,偏執……當他微笑著對布拉德皮特說:「你們一直在找我……」我覺得我看到了上帝。他是那樣的勝券在握,來自首明顯是出於自願,以至於每個人都知道最精彩的肯定是這之後。在審訊室里他還是那樣的坦然自若,裝著紅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裡玩來玩去。然後,最精彩的就是他在汽車里的那段對話了。他平靜的看著遠方,令人震驚的理論就這樣坦然地說了出來。 和他相比之下,其它兩位男演員的表演也毫不遜色,性感迷人的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年輕警察一定會讓所有的女觀眾著迷,血氣方剛的臉上是抹不去的希望。一句「I am all over ready」帶著諷刺的語氣說出來,於是這個人物的特徵就這樣可在你的記憶里再也揮之不去。相比之下,摩根弗里曼的沉默讓人充分體會到金子的感覺,而他偶爾說出的一句話,或者睿智,或者威嚴,或者幽默,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這個角色的內在要求。 關於影片:大衛芬奇無疑是一個天才,這樣的一部電影拍在我們面前,除了為他鼓掌,為他流淚,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可作。這個題材的成功和演員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說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把握的那樣完美。剛剛搬家過來,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裡會體驗到地鐵的恐怖,所以兇手可以在家裡找到他的妻子並殺害。我原以為拍電影很容易,現在才知道這和做飯一樣,泡方便麵也叫做飯,滿漢全席也叫做飯,究竟你是什麼樣的廚師,看看你作的飯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個連環殺手和兩個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學,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向邪惡世界挑戰的方法:根據西方古典文學的說法,人有七宗罪,分別是貪吃、懶惰、荒淫、憤怒、妒嫉等。他為每一宗罪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比如,他強迫一個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撐死。 一句話評論: Seven deadly sins. Seven ways to die. Gluttony * Greed * Sloth * Envy * Wrath * Pride * Lust Let he who is without sin try to survive Ea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TOP幕後製作: 影片沒有機械地將七樁案件羅列在一起,而是從兩名警探的角度逐步展開。弗里曼的豁達睿智、彼特的血氣方剛,都非常適合角色的個性。對白很有回味,全然沒有驚險片慣常的白痴式問答。反角不僅在最後一幕出其不意地露面,而且有大段的獨白。他說的話並不深奧,但難以琢磨透。影片敢於給反角大段台詞以展現其藝術魅力,實屬高招。結局雖然以反角死亡告終,但實際上是他大獲全勝。 《七宗罪》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部電影,我是很喜歡裡面的殺手,真的有必要看看
Ⅳ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主要人物最後結局如何
《我的團長我的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3KDWzrozppnMkPTrbKkMRQ
該劇改編自蘭曉龍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1942年期間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故事。
Ⅵ 誰能告訴我爵跡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爵跡的結局是原始天妖被麒零和吉美幹掉,因為原始天妖是最大的boss,而白銀祭司就是原始天妖,所以在結局的時候容易讓人混亂。爵跡的結局屬於一種開放式的結局,是為了第二部做准備。
結局中四年前那場跟今天相似的大追殺中,吉爾伽美什並沒有叛國,只是因為他知道了這個秘密,才被封印。銀塵曾是前一度王爵吉爾伽美什的一度使徒,即大天使,盡管現在以七度王爵的身份存在,但身體內有著兩套靈魂迴路,一度使徒的靈魂迴路只是暫時封印著。
《爵跡》內容簡介。
《爵跡》設定在虛構的奧汀大陸,講述了福澤鎮上生性單純的平民少年麒零,無意中被選為七度王爵銀塵的使徒,從此捲入水源亞斯藍帝國內權力與慾望爭奪的故事。
隨著白銀祭司身份的揭曉,小說不僅展現作為信仰的神聖統治體系的動搖和消解,更賦予了銀塵等小說人物「覺醒」、「反抗」的使命,其命運也因此有了更具悲劇感的渲染。
Ⅶ 《beastars》朱諾結局是什麼
《Beastars》朱諾結局:在沒有任何分手的鋪墊下,路易選擇了未婚妻,朱諾特別通情達理的退出了,變成了路易的過客之一。
影片講述肉食獸和草食獸共存的世界。在食肉被視為重罪的情況下,全寄宿制的名門高中·卻里頓學園發生了學生被吞噬的食殺事件。在充斥著不安的校園里,戲劇部的怪人·灰狼雷格西過著與其龐大身軀和銳利尖牙相反的安靜生活。但是和小巧的兔子的女學生·春的相遇,打動了雷格西的心。
《Beastars》朱諾的介紹:
朱諾,雌性大灰狼,高中一年級。切里頓學園戲劇部演員組的成員,堅信自己的幸福由自己定義,並為之付出了努力和抗爭。朱諾初次見雷格西時,謊稱是她的哥哥幫她擺脫了欺凌。這時朱諾就愛上了雷格西。
在隕石祭上朱諾向公眾宣傳了雷格西舍己為人,從獅組救出春的事跡並借機告白。然而雷格西並沒有意識到搪塞了幾句就離開了。茱諾曾為了爭奪Beastar稱號,在戲劇社排練室中向路易宣戰,茱諾後來愛上路易,在路易畢業時表白,成為戀人關系。
Ⅷ 七宗罪電影有何寓意,結尾有些看不懂啊
最後的畫面:黃昏,威廉獨自站立。對應最後的台詞,就算世界永遠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為之奮斗。黃昏以後的黑暗和必然到來的黎明,必然永久對立。正是如此,威廉在黃昏中的身影,猶如黑暗中的守護者,讓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奮斗,前行。這也是《七宗罪》最後的精華所在,雖然陰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後一刻卻如此的溫暖。
七宗罪,其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包括暴食、色慾、貪婪、傷悲、憤怒、懶惰、妒忌和傲慢。六世紀後期,天主教將8項罪行減至7項,以對愛的違背程度為准則,將自負並歸於傲慢,傷悲歸於懶惰,並加入妒忌,將其順序改為:傲慢、妒忌、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
(8)重罪電影的結局擴展閱讀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一)淫慾-不合法禮的性慾,例如通姦。(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二)暴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三)貪婪-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四)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但應該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五)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
六)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慾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僧侶伊瓦格里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為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沖動仍然被描述為「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Ⅸ 一級重罪結局是什麼
《一級重罪》結局湯姆無罪釋放後試圖殺死已經知道內情的妻子,但是卻湯姆被前來復仇的薩爾瓦多人殺死。
《一級重罪》是由卡爾·弗蘭克林執導,艾什莉·賈德、詹姆斯·卡維澤、摩根·弗里曼共同主演的驚悚懸疑電影。影片講述了成功商人湯姆突然被軍方指控犯有「屠殺罪」後,他的妻子克萊爾與軍事法庭律師查爾斯·格瑞姆逐步揭開真相的故事。
《一級重罪》評價:
雖然摩根·弗里曼在影片中處於男主角的地位,但實際上,影片的焦點在克萊爾的丈夫湯姆身上,諸多謎團在克萊爾和觀眾們面前依次展開。當然了,觀眾很難對軍方的說法給予充分的信任。摩根·弗里曼在影片中說出了一句精彩雋永的台詞:「軍方所謂的正義之於正義本身,就像軍樂之於音樂一樣。」言下之義,軍樂不算音樂,更別提什麼正義了。
導演和編劇的手法令人欽佩,因為他們沒有提供一邊倒的證據,相反,他們使兩種對立的觀點(湯姆有罪或無罪)都有持之有故的證據,讓觀眾猜不到最終的結果如何,始終為片中人揪著心。影片充分利用鏡頭語言,通過展現閃回的不同視角,使得屠殺事件既有正面的看法也有反面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