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片段小男孩用音響將他爸爸送上天空
擴展閱讀
懷舊戰爭電影完整版100部 2025-07-05 15:53:43
兒童愛國電影排行榜 2025-07-05 14:35:03

電影片段小男孩用音響將他爸爸送上天空

發布時間: 2022-06-27 18:43:42

㈠ 小男孩發明一個投影女孩後來他爸爸的公司需要奪走電影叫什麼名字

黑日。
故事發生在戰爭時期,講的是一個中國小男孩和一個日本小女孩之間的友誼。小男孩和小女孩經常在一起放風箏。兩個人的友誼都系在風箏里了。
小男孩被日本兵抓去做了病毒實驗,小女孩哀求父親放過小男孩,可是沒有結果。
男孩躺在床上,小女孩在一旁哭著給他折紙鶴,因為只要折夠了一千隻紙鶴,生病的人就會好起來。

㈡ 小時候看的一部動畫電影,好像是美國拍的,講宇航員父親外太空失蹤後兒子找他的故事。

我也看過!好像是叫金銀島。我記得劇情是地球被外星人摧毀了 他爸爸是個科學家 在一個航天器里收集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DNA 還標注了一顆類地行星飛船可以自動飛過去 男主和女朋友去的。

㈢ 求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名。(30分)

克拉姆一家

上映時間:1991年10月4日
國家:丹麥
導演:
Sven Methling
編劇:
Thoger Birkeland .....novel
John Stefan Olsen

主要演員:
Laus Høybye 飾 Krumme Dick Kaysø 飾 Far

Karen-Lise Mynster 飾 Mor Line Kruse 飾 Stine

Lukas Forchhammer 飾 Grunk Peter Schrøder 飾 Boris

克拉姆一家劇集簡介
講的是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克拉姆身邊的事,他一家很搞笑,搬家時因為不想爬樓梯,而把鋼琴從窗口吊下去,結果……可想而知。它還有個弟弟叫科隆科,大概一歲,還不會說話,被兩個竊賊無意中偷走,卻把他們偷來的錢給扔出車去。它還有個好朋友叫湯姆,一次他倆煮了一隻貓,結果她媽媽把鍋給扔了……

1、他平時經常照顧一匹馬,也經常練習騎術,那匹馬叫「英雄」。電影結尾男孩騎著這匹馬贏得了一個比賽,他喜歡的女孩還過來親了他一下。
2、他想在喜歡的女孩面前表現自己,可是經常出醜。有一次女孩站在他家樓下,他不小心把水澆到女孩頭上了,後來他問一個老爺爺怎麼獲得女孩子歡心,爺爺說不要給女孩子潑冷水,男孩難過的說:我潑過。
3、男孩想在聖誕節送給女孩一個戒指,他們班的規矩是大家把禮物都放到一個大筐子里,隨機分給同學,所以他費盡心思才讓女孩拿到他准備的禮物,誰知,他的禮物被淘氣的弟弟換過,裡面裝的其實是一隻大蜘蛛。
4、他們班的老師經常被學生捉弄,大家送給他藏著鞭炮的雪茄,弄得老師不敢抽收到的煙。聖誕節大家又送了他一支雪茄,同學們做出憤怒的樣子說老師不信任他們,老師就沒好意思再剪開雪茄察看,抽了,果然,雪茄又爆炸了,老師滿臉漆黑。
5、最後補充,那個男孩子家裡有個姐姐,特別愛看小說,喜歡把自己當成小說里的女主角。還有個可愛的小弟弟。

這個電影貌似一共有三部,正大劇場都放過了,當年超喜歡。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家庭成員都超有個性,瘋瘋癲癲的爸媽,連還是小Baby的弟弟都很厲害的,最後那兩個倒霉的笨賊吃盡了苦頭(記得有一段是小傢伙坐在笨賊的車上往外扔錢),看來早在當時這種小鬼當家式的設定就已經很受歡迎了。
主角小男孩喜歡班上一個小女孩,寫了首情詩還被人當眾念了惱羞成怒。詩是這樣寫的:
約莎約莎你真美麗
唇紅齒白頭發飄逸
你反應敏捷心仔細
腦子聰明賽機器
可是有些事情你不明白
男孩子是好還是壞
我不聰明也不健美
但我做事不後悔
希望你的眼睛溫柔地看上我一眼
融化我心裡的冰霜……

聖誕節想送女孩一個戒指,被同學搗亂扔到公用禮品箱里了,幸虧是那女孩負責給全班發禮物,看他使了半天眼色終於明白了,自己拿了那個禮物,結果打開一看,尖叫,一隻大蜘蛛,(我郁悶啊,當初包禮物時他弟弟跟著瞎湊趣包了一隻蜘蛛,外面看起來兩個盒子一樣,他拿混了),被女孩誤會她故意捉弄人,郁悶。
克拉姆要給女孩子約沙寫情書,問他爸爸,心用什麼詞搭配,他爸爸正在組裝電路,隨口說「配電器」,結果克拉姆就寫,「我的心是一隻配電器。
他在上課的時候聽隨身聽,有人給插上了喇叭,結果老師請家長了。」他家裡有個姐姐,老和他吵架,還有個很小的弟弟,第一部裡面他媽媽天天用破縫紉機,吵死人,樓下的奧爾森太太就用拖把捅他們的地板,都捅破了一大塊。第二部裡面他家的門前堆了一堆東西,人過去都用腳趟,後來終於收拾干凈了一次,結果他媽媽不知道,用腳趟的時候還把腿摔斷了。
小男孩有個死黨好朋友,屬於"哈克貝利費恩"那種臟兮兮不務正業的流浪兒造型,約他半夜出來弄些死貓大蒜之類的事,結果方圓幾公里都聞見臭氣了。
裡面那兩個笨賊真是太經典了,其實其中一個蠻善良的,老幹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傻事,看他們兩個不論是搶劫還是越獄都倒霉得不得了真是讓我萬分同情,其實他們的計劃都挺不錯的,只不過碰上了這么另類的一家子,命不好啊,沒辦法。
劇情嘛,自然就是笨賊們被智勇雙全的小男孩打敗,笑笑也就算了,忘了是哪一部結尾女孩親了我們的小英雄一下,他一下就暈過去了。
經典台詞
他們家隔壁那對老年夫婦被他們一家轟轟烈烈的晨練計劃吵醒後,出門看,發現他們在准備跑步,於是說:「哦,天那,又有新的計劃了,最好跑到澳大利亞去!!」

克拉姆的爸爸:「這頂帳篷,當年我跟你爺爺出去野營,外面下雨下得地里的土豆都漂了起來,這裡面還跟撒哈拉沙漠一樣乾燥……」(結果當天晚上帳篷里水漫金山)
克拉姆的弟弟(奶聲奶氣):「倒啦……」

㈣ 一個很小的時候看的電影,忘記叫什麼名字了。各位電影大神看過來

你說的是傑森斯坦的的《玩命快遞》系列,保護小孩的是《玩命快遞2》,保護大官女兒的是《玩命快遞3》

玩命快遞2 (2005)

導演: 路易斯·萊特里爾
編劇: 呂克·貝松 / Robert Mark Kamen
主演: 傑森·斯坦森 / 亞利桑德羅·加斯曼 / 安貝·瓦萊塔 / 凱特·娜烏塔 / 馬修·莫迪恩 / 傑森·弗萊明 / 凱斯·大衛 / Hunter Clary
類型: 動作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2005-08-03(法國)
片長: 87 分鍾

玩命快遞3 (2008)

導演: 奧利維爾·米加頓
編劇: 呂克·貝松 / Robert Mark Kamen
主演: 傑森·斯坦森 / Natalya Rudakova / 弗朗索瓦·貝利昂 / 羅伯特·克耐普 / 傑羅恩·克拉比 / 更多...
類型: 動作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烏克蘭語 / 俄語 / 匈牙利語
上映日期: 2009-02-12(中國大陸) / 2008-11-26(法國)
片長: 104分鍾

㈤ 誰看過這兩個電影

我最喜歡這部影片啦 對它有好久的研究了
《殺手萊昂》採取的是一種全知視角來進行敘述。影片一開場便讓片中幾位主要人物登場亮相,起到的是介紹人物的目的。從結構組成上看,影片開始十多分鍾的敘事,引出了人物,並開始了整部電影的因果鏈。影片從頭到高潮之前,並未給予兩位主人公以過多的外界壓力,但事實上,瑪蒂達為弟復仇的這一懸念/壓力卻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影片並未讓兩位主人公進入外面的世界裡,因此我們對壓在他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太過明晰的察覺。那麼,編導是通過什麼方式讓萊昂和瑪蒂達所承受的壓力加強並且體現出來的呢?看完全片,我們就能明確壓力的來源——斯坦和他所在的警察局。這又可以聯繫到全片的主題上來,其主控思想交代給我們的即是:以警察局為代表的社會機器實際上是整個冷漠城市的外在表現,是社會的一個濃縮象徵。萊昂和瑪蒂達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是相互抵觸的,因為他們是這個世界的邊緣一族,他們沒有正當生存的力量,他們生活的世界到處都是伸手可及的黑暗,他們本身的力量即是弱小的,而屹立於他們面前的卻是整個社會機制,這與斯巴達克思之類以個人力量對抗整個社會體系的對抗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壓力的設計是原先就存在的,它一步步加強並不是因為它本身力量的逐漸增強,而是由於兩個與之對抗的人的力量「減小」了。萊昂本身並不想反抗這一強大的社會,而是希望進入主流,有一個穩定的生活,而他作為個體,也是一個強勢的個體,因為他是職業殺手,並且是一位身手了得的殺手。「萊昂是不會死的,他是打不死的!」他的主顧湯尼對他器重有加,萊昂是他的鎮山之寶。瑪蒂達偏偏在這個時候進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通過中間敘事段落的刻畫,讓他們彼此進入到了對方的世界中去。在這個過程中,萊昂從開始時的淡漠、灰色(對比一下都市的色彩),轉而變得感性、充滿了溫馨的陽光。這一轉變使萊昂成了一個具有七情六慾的殺手,這正是作殺手的忌諱,亦讓萊昂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工作當中。他把瑪蒂達當作自己的女兒、甚至是愛人,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削弱了萊昂的強勢,使他最終走上了悲劇英雄之路。萊昂是整個正面體系中的中堅力量,他的實力被削弱了,那麼整體的力量勢必被削弱,而外在的壓力也相對地「增強」了。影片通過開場介紹人物,到中段的人物轉變,完成了內外實力的轉化,也起到了將觀眾移情因素轉移至兩位主人公身上的目的。在危機出現時,又引出了主人公的對抗力量,使之出現在銀幕上,當高潮到來時,他們的對抗力量終於現身了——成批進入萊昂與瑪蒂達住處的防暴警察、警察局幾乎最先進、火力最強的武器和斯坦的陰險毒辣。高潮過後,壓力依然存在,這時,瑪蒂達面對的是被警察抓走的危險,再後面,就是湯尼的背信棄義。直到影片結束,瑪蒂達才逃離了城市,壓力也終於解除了,回到了開始時的寧靜中來。編導巧妙地利用角色自身的特性,用情感來化解人物身上的強勢,這也讓人物逐漸從外在的城市環境中脫離出來,產生了強烈的移情因素。萊昂的由強變弱,實際上也是他逐步脫離原來世界,進入了和瑪蒂達在一起的情感世界而形成的,這本身就表現出城市的冷酷、強大及吞噬人性的特點。呂克·貝松一開始就想用商業模式來拍攝這部影片,他使用的是傳統經典模式和具有「新巴洛克」風味的手法,講述一個殺手與一個孤獨女孩的生活故事,結果,他一如既往地在影片里展現了對生命、自然的熱愛,對工業社會、文明墮落的鞭笞。影片的情節段落與全片的主題是緊緊相扣的,前文已經說了開場和結尾時的一組鏡頭,這是作為影片的題眼存在的,是畫龍點睛,是簡短有力的視覺呈現。在片中,主人公所做的不同選擇決定了影片的意識形態走向。特別是一些細節,往往展現出了許多豐富的主題思想。萊昂的一系列動作——從家裡的「貓眼」偷窺斯坦一夥的所作所為;在矛盾中接受瑪蒂達;去警察局救出瑪蒂達等等,他的作為、他的選擇具有明確的傾向性,是人性本來的面目,是善的集中代表。尤其是他接受了瑪蒂達,這亦是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他的這一行為成了全片中最重要的情節點之一。導演以一個兩人行走在馬路上的鏡頭,極富象徵意味地表現了這一點。影片所要講述的「一個殺手同一個女孩之間的情感歷程」的主導思想也是這一情節成型的重要原因。因此,這一重要段落的由來和影片的主體立意是分不開的。而這一重要情節點也是影片的轉折,此段落以及斯坦一夥殺害瑪蒂達全家的段落形成了整個故事的轉折點,並且引導著整個故事主線的發展。影片結尾時的格局則完全成了全片的價值轉化,它表明了正面與負面的對立。生命的延續成為了價值的終極體現,無論是誰,都必須承認,一片適合生命成長、延續的土地才是我們和片中人所共同追求的。影片在萊昂死去這一負面之後,終以這樣一個寓意深遠的結局完成了由正向負的價值轉化,故事也在這里定格,正面價值得以確立起來,這也是全片的終極主題。影片非常精闢地將主題散落在影片中的幾個重要情節點里,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領會到影片所蘊涵的深刻立意。更為自然和出類拔萃的是,《殺手萊昂》是以一種商業片的構造模式生發出種種豐富的思想,體現出編導對人性、對生命的無限關切,使觀眾在滿心喜悅地觀看、享受,沒有一點被動接受的意思。影片利用兩種價值觀念的不停游移達成了這一點。開篇萊昂出場一段到斯坦對瑪蒂達一家展開殺戮之前,敘事都是在不溫不火中進行的,而斯坦一夥展開屠殺一段,則讓這種不溫不火轉向了真正的負面。其實,斯坦的警察身份還不能讓我們感覺得很真切,況且他所殺的也都不是什麼「好人」,但他們殺一個年僅四歲的小男孩卻真正激怒了觀眾,斯坦的人物形象由此徹底轉變成為了負面。他的「殺」便被認為是負面的。再來看看萊昂,他與斯坦同樣是在進行野蠻的殺戮,但他在更多時候只是一個被僱傭來的殺手,是一個殺人的機器,他的「殺」被認為是「中性」的,因為這被認為是他的「工作」。影片在開場交代了他的出場後,便沒有更多地表現他進行「工作」的過程。他真正展開殺戮實際上是影片末段的高潮部分里。萊昂和警察的對抗,在這個時候,人們都把這種「殺」看成是正義的了,因此,這被認為是正面的。其實,這是一種慣性因素的驅使,是因為萊昂與瑪蒂達之前的生活片段充分展示了萊昂身上所具備的正面價值,所以,我們便認同了萊昂作為「善」和「正面」的因素出現在高潮里。與萊昂正相反的是斯坦,他和他的那伙人在影片里雖出場不多,但每次都以負面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直到最後,斯坦搬來整個警察局,這時,這種負面已不僅僅是斯坦一個人所能負擔的了,整個警察局——整個社會的國家機器,即影片中所描述的外部世界——進入了負面體系當中,而正面同負面的直接交鋒便直指影片的主題。在萊昂與斯坦同歸於盡時,兩種相對抗的價值力量也隨著那沖天的火光消散了,瑪蒂達和她手中的植物承載了影片最根本的價值立意,也引出了影片的終極主旨。通過正與負的反復較量,一直推向高潮,在這種對立與抗衡中,影片的主控思想得到了自然而然的體現。形象地表達即是:斯坦殺死瑪蒂達一家(負)——瑪蒂達尋求萊昂的幫助,萊昂答應了(正)——斯坦找到萊昂和瑪蒂達,並要一舉殲滅(負)——萊昂和斯坦同歸於盡(負/正)——瑪蒂達找到新的居所(正)。呂克·貝松在影片中表現了他樂觀積極的理想主義觀念。影片最終以正面價值作為結局在一定程度上是貝松所寄託的願望。我們的主人公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居所,她安全了。然而,悲觀的情緒還是存在的,遠處的高樓大廈依然立在那兒,它們像是一種威脅,時刻都會再來侵蝕這片土地。但貝松的主題仍是光明的,這也多少和影片本身的商業需求相關聯。這里再順便提及一下影片里的「救贖」主題。這一主題在前文中被我忽略了,再來重新審視全片結構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一主題的結構編排一般是:某個人因為某件事情或某一原因尋找著救贖,這時,一位高人便被引入,成為他的向導,指引他該往哪條路走。在本片里,向導便是萊昂,而那個尋求懺悔的人是瑪蒂達。影片並沒有明確指出瑪蒂達是在追求某種所謂的「懺悔」,但影片從頭到尾完成了一個人的救贖。瑪蒂達一心希望以暴制暴,還斯坦以顏色。這是一種野蠻的追求,其價值趨向是被編導否定了的。萊昂的介入一方面豐富了瑪蒂達的生活,分散了她的追求動機,另一方面,萊昂也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讓瑪蒂達離開那條「以暴力對抗暴力」的不歸路。最後,萊昂代替瑪蒂達走了這條路,他代瑪蒂達取得了復仇的結果,但自己卻被復仇的火焰吞噬了。瑪蒂達被保護了起來,她被萊昂及時從負面追求中拉開,她是被萊昂拯救,同時,也完成了影片的「救贖」一題。這種「救贖」的安排在貝松的其它影片中有更為明顯的體現。《殺手萊昂》中這一環節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並未安排人物依靠自身的覺悟去扭轉,而是讓他人代之完成逆轉,避免了角色的自己的犧牲,讓主題得以延續至影片的結束。瑪蒂達雖然失去了自己親手復仇的機會,失去了自己生活的向導萊昂,但是她因為獲得了萊昂給予的救贖,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擁有了另一番天地。從另一角度看,萊昂也同樣是完成了一次「救贖」。他和瑪蒂達相依為命的過程,淡化了他作為殺手的殘忍職業屬性,也讓他暫時脫離了對那冷酷社會的追求,轉而投向情感的懷抱。他最後的死亦是具有鮮明象徵性質的。他以一個殺手的身份得到了死亡的結局,這一結局也徹底洗清了他的「殺手」身份,使他重新以一個普通人的形象留在觀眾腦海里。他也永遠的與這他所追求的冰冷世界(負面)告別了,觀眾也停留在對他自身凝結出的偉大人性的懷念里。萊昂與瑪蒂達的真摯情感讓萊昂獲得了「救贖」,他也獲得了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位,盡管他在片中已經死去,但這只會讓他獲得「救贖」的主題更加明確。總體看來,本片的結構模式是在講述,是平鋪直敘,所有重心都集中在對人物、人物心理和場景的雕琢上,它設置的懸念顯得並不十分明了、突出,這也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情感砝碼。但在幾場動作戲上,卻是懸念十足,顯示出呂克·貝松對細節的精確把握(這將在後文提到)。和其它歐洲電影一樣,貝松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他所敘述的對象所具有的深度上來。影片多以客觀的鏡頭去捕捉人物內心的深處,不時加入主觀鏡頭,增強其感染力。萊昂通過門上的貓眼看到瑪蒂達朝自己門前走來,萊昂最後的倒下均是主客觀鏡頭交替運用的典範,不但製造出十足的懸念,更是深入到角色心中,挖掘人物內心的復雜空間。視聽風格《殺手萊昂》的攝影與呂克·貝松其它作品一樣,保持了豐富的、甚至是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體現了貝松本人對富麗堂皇、絢麗多姿的影象世界的極度偏愛,這集中體現在「幻」與「動」兩個方面。所謂「幻」當然是指畫面中滲透出的夢幻般色彩。濾色鏡的使用大大豐富了其畫面中的夢幻色彩。全片以黃色為主基調色,都市的外景是中低調,顯示出昏黃的顏色,尤其是在後半段,以及斯坦出場的場景中特別明顯。內景則多採取中高調,呈現出耀眼的金黃色。兩種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昏黃的外景代表了外在世界的昏暗與陰冷,金黃色的內景象徵著兩位主人公豐富的情感世界。這兩種對比並非真實世界的本相,而是人為著色,顯現出了銀幕影象塑造出的幻覺魅力,並直接為影片的主題服務。廣角鏡頭的頻繁使用是本片「幻」的另一表現特徵。最具標志性的運用即是開場時的眾多大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本身展現的是較為狹小的空間,而在影片中,大廣角與大特寫鏡頭配合得幾乎是天衣無縫,極大限制了觀眾的視野,創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產生了強大的張力,由此生發出懸念。在中景或運動鏡頭時使用廣角鏡頭,則使人物顯得更加張揚、卡通化,富於動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物運動的速度,進而加快了影片的整體節奏。斯坦出場時使用的大廣角、大特寫,在很大程度上是表出人物的瘋狂和扭曲,而且扭曲的程度更多,使用幾率也更大。廣角鏡頭的運用讓影片歷代人物造型更加得突出,特點更加明顯,懸念感更強,畫面也更加誇張。同呂克·貝松的其它作品一樣,此片所使用的是2.35:1的寬銀幕比例,這種比例的使用,一方面讓影片的動作場面運動空間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與環境更好地結合。當萊昂和瑪蒂達走在城市中時,他們像是被包圍在房屋之中,畫格的寬度保證了這種「包圍」效果的實現。在表現單獨或人數不多的時候,要麼是利用廣角鏡頭,要麼是運動鏡頭來拓展畫內空間,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運動感。在取景時,影片採用的多為特寫與中景結合的方式,很少出現全景。取景的角度也並非一定,更多的時候是在不停變換之中。一些特殊的取景具有其畫面自身的獨特功能,如仰俯拍攝更多的時候不是表現人物的地位與處境,而是體現空間的方位感以及某些被忽略掉的重要細節。對斯坦進行的高角度拍攝通常是表現出他異樣的、瘋癲的樣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對於城市的取景,其構圖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多是以傾斜的或是不規則的構圖方式,產生一種別樣的效果——都市彷彿成了歪斜的、變形的,給人以強烈的壓迫之感,高聳的樓群看上去象是要倒塌下來似的。城市的鏡象是影片里為數不多的全景,這無疑更增添了它在整個影片里的象徵意義,這一象徵意味又賦予了其表現對象以一種奇異的幻象。至於「動」即是運動鏡頭的使用。運動鏡頭是呂克·貝松衷愛的電影拍攝手法,使他的影象呈現出強烈的立體動感。這種運動是貫穿全片的,片頭和片尾的航拍與升降鏡頭顯示出一種平緩的、具有深長意味的運動格式。中間槍戰戲時的攝影運動則更加靈活自如,攝影師充分利用場地的寬度,或推或拉,或搖或跟,與銀幕上偉大人形成了有效的互動,使動作場面更加得行雲流水。在鏡頭運動時,景別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很少有從中景推至近景或特寫,也很少有這樣相反的攝影機運動,更多時候是由一個景別推拉搖移至另一個相同或相似的景別,這體現了動作的連貫性,空間環境的統一性。片中的攝影機運動還讓影片有著很強的連續性以及節奏感。有一段萊昂和瑪蒂達在一起的蒙太奇組接片段,在這個片段裡面,畫面幾乎沒有固定的,再加上連續性剪輯以及動作視覺相匹配,使「生活在流淌」的意象立即展現在觀眾眼前,並且,鏡頭運動的快與慢也時刻同人物的心境保持著一致。升格鏡頭被運用在影片中幾個重要的環節里。瑪蒂達走過血流成河的家門口,徑直往萊昂家走的一段中,升格鏡頭有力地烘託了現場的緊張氣氛,把整個畫面的張力拉得滿滿的。影片最後,萊昂走向光明時同樣用到升格,這里也具有一定的 烘托緊張氣氛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在挖掘人物內心動向,將時間和空間放大,讓觀眾感覺著主人公從生到死時的運行軌跡。呂克·貝松的慢鏡頭講究的深入人物內心,挖掘視覺張力,這與吳宇森等人追求視覺上的純粹美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另外,攝影機的運動還造成了亦真亦幻的效果,這與「謊」是相得益彰的。因為攝影機描述的對象都是實實在在真實存在的,這個時候,攝影師一般會藉助運動的畫面表現出夢幻效果,這一點在萊昂與瑪蒂達的生活片段里表現得最為突出。畫面本身是夢幻般的金色,流暢的動態畫格加強了夢幻的效果,這時的攝影機運動一般是中速或者慢速,在緩慢的運行過程中,生發出生活的寧靜、恬美。《殺手萊昂》的攝影為影片製造了介於真實與虛幻的雙重效果,它是在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之間的一種創造,即它反映了現實,又為現實抹上了一層主觀色彩,這亦是本片攝影最吸引人之處。全片多以短鏡頭拼接出現,這樣的安排顯然是加快節奏,增加變化,減少不必要的視覺疲勞。即使是一個較長一些的鏡頭,攝影機也是跟著主體人物快速地運動,空間位置也是時刻在改變。總之,用簡潔和恰倒好處來形容本片的剪輯一點也不為過。影片場與場之間的連續經常是帶有很強跳躍性的。空間轉換的幅度較大,而且中間的過度很少進行交代或者只是做簡單交代。這讓觀眾很快便進入狀態,而且空間的大幅度跳躍並沒有讓人感覺到困惑,而是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在影片的一些蒙太奇段落里,構圖上的連續是被屢屢使用的,這形成了快速有力的敘事格局。而對節奏的把握更是本片剪輯的中心環節,特別是在槍戰戲中,節奏的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影片第一場動作戲,在前三分之二的時間里,槍戰一直持續,當進行到三分之二處時,聲音和動作好象在一時間突然停止住了。之後,隨著一連串的槍聲,整個節奏又開始快了起來,鏡頭的切換也在瞬間加快了。同樣的,高潮戲的激戰也同樣用到了這樣的手法:激戰——暫停——引出新的情境——再激戰。在剪輯里,基本上是直接切入,沒有淡或化等技術手法,對空間的把握則多以運動鏡頭作交代。動作戲里交叉剪輯運用較多,在最後一場戲裡面,萊昂、瑪蒂達、斯坦、警察、戰斗之外的街道這五條線加以運轉,顯現出復雜剪輯模式的熟練運用。開場的快速分切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它和大廣角的大特寫鏡頭一起,突出了影片的漫畫色彩,增強了影片的神秘感。聲音在呂克·貝松的作品中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的聲音始終是影片節奏運行的重要標志,並對整體氣氛、基調的把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觀眾在對畫面集中精神的同時,聲音在一旁渲染著畫面,並指引著畫面的專注焦點,引起觀眾對情境、敘事或是情感的專注。而有聲和無聲的轉換與畫面形成了強烈的交叉立體感,產生了能動的關系。簡而言之,貝松作品中的聲音是時刻與畫面同步,並與之產生互動。影片的聲音組成相當明確,在動作場面里,總是有低鳴的鼓聲、雜亂的效果音,有時則是一種近似於無聲的狀態(其實多少還是有效果音響存在)。這些都襯托出畫面的不確定性和敘事所產生的懸念。在節奏的處理上顯然是很費心機的,聲音時斷時續,有時多種自然音效被放置在了一起,有時,則是靜寂無聲,有時有規律,有時又沒有了規律,這讓影片動作場面的節奏收放自然,畫面的切換也顯得很流暢。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則是烘託了緊張的氣氛,營造出懸念。相對而言,貝松的《第五元素》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因為影片里的動作場面看起來就像是誇張的歌舞表演,而節奏無疑是這一形式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表現日常生活場面時,聲音主要是和諧的自然音效和輕松、抒情的音樂。在兩位主人公初次見面的時候,我們惟聽見萊昂的腳步聲,背景音樂是怪異的吉他片聲;在他倆的生活場景中,輕快而富於節奏的清唱成為了銀幕上聲源的主體。舒緩的小提琴一直貫穿在影片當中,豐富了銀幕空間的表現力,人物的情感也因此而豐滿了許多。片尾萊昂走向光明倒下時用的鋼琴聲更是全片最為精彩的聲音組合,那鋼琴聲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萊昂倒下時落在地上的聲音被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鋼琴聲所爆發出的情感力量。綜觀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幾乎沒有停過,佔大部分的是對氣氛進行渲染的效果音效,這種音效是畫外的非敘事性音效,但它與畫面結合得非常緊湊,幾乎成了敘事內音效的一部分。真正起到傳統意義上「背景音樂」作用的,是綿延的小提琴聲,它在必要時刻的出現讓整個聲音環節達到一次次的高潮,成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點。幾位角色的服飾和裝扮也十分有趣。萊昂的那身行頭像極了「清潔工」,灰黑調子的顏色,邋遢的穿著,這是一個幾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造型了,而就是這層外衣包裹著的,竟然是一個身手不凡的職業殺手!與萊昂正相反,斯坦的衣著服飾顯得很得體,總是 以灰白色調出現,這又與萊昂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這個衣著正規、整齊的人,卻是一個殺人狂!瑪蒂達的衣著顯得更加隨意些,但她身上的色系卻是最多的,也是全片的「亮點」所在。在這里,服飾也起到了推進劇情的作用,當瑪蒂達學萊昂那樣,給自己的頭上加一頂黑帽子的時候,她已經和萊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片中人物的運動和攝影機的運動同樣引人注目。無論鏡頭的運動如何,是怎樣運動或者不動,人物總是在行動當中,這又讓影片運動的感覺更強烈,人物也更加具有活力。人物運動的快慢也是左右影片節奏運轉的又一重要方面。快速的運動總是配合快速切換而產生強烈的緊迫感,而人的行動突然從快速慢下來,那麼這時就會產生一股張力,就會使觀眾去猜想,而慢的同時,畫內空間就變得有懸念、有意思了。《殺手萊昂》的風格特徵帶有鮮明的個人化傾向,但卻服務於大眾,其對技巧的具體運用以及對其進行的具體安排 是值得了解和借鑒的。有些技巧雖不特殊,但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組合,就賦予了它以新的活力和意義。本片的風格手法既吸取了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種種特徵,但又對二者雙重背離,這一方面體現了導演張揚的個性,同時也表現出「新巴洛克」電影人對自我的執著。

㈥ 關於電影片段

我們學校也舉行過電影英文配音比賽
後來獲得第一名的是《海底總動員》一個片段的配音
他們配的片段是nimo第一天去上學,他爸爸送他到校車「海龜」那的片段,人物有nimo、他老爸,海龜和nimo其他「新同學」
配出來效果不錯

第二名的是模仿凱拉·奈特利版的《傲慢與偏見》中達西與伊麗莎白下著雨在亭子爭吵的那一段,不過這個片段只有兩個人,可是,如果口語功底要是不錯,這一段能沒有差錯配出來是很驚艷全場的。

還有一組同學配的就是《泰坦尼克》開頭,rose要跳船,jack說服她不要跳那段,也拿了名次

就記得這么幾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周星馳電影《國產零零七》其中一段有個小男孩生氣了坐在地上,然後他老爸哄他開心的那個時候的背景音樂!

是胡偉立演奏的「奮力救童」,是那一整段的,不單單只是前面八音盒的音樂

㈧ 推薦二年級學生看的一部動畫片有哪些

1、機器人總動員

《機器人總動員》是2008年一部由安德魯·斯坦頓編導的科幻動畫電影。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進行製作,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電影公司負責發行。安德魯·斯坦頓執導,本·貝爾特、艾麗莎·奈特和傑夫·格爾林等聯袂獻聲配音。影片於2008年6月27日在美國上映。

故事講述了地球上的清掃型機器人瓦力偶遇並愛上了機器人伊娃後,追隨她進入太空歷險的一系列故事。影片的全球票房累計超過5.3億美元,曾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㈨ 有一部美國的電影,有個劇情是一個小男孩在家彈吉他震破了家裡的玻璃。用的是2個超大的音響!那部電影叫什

你好!
是不是《回到未來》第1部的開頭?
我記得男主角是彈著吉他,接上超大的音箱說到超大的音響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㈩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樓主說的應該是<艾米>

中文名稱:艾米
英文名稱:Amy
發行時間:澳大利亞/英國1997年聯合出品
電影導演:納迪亞。塔斯
電影演員:雷切爾。格利菲斯,艾倫娜。羅馬,本。門德爾松,尼科。巴克
凱瑞。阿姆斯壯,蘇熙。波特,托奎爾。尼爾森,傑若米。特里凱提
威廉姆。扎帕,薩里文
電影製片:戴維。帕克,納迪亞。塔斯
電影類型:故事片
榮獲獎項: 曾奪得21項國際電影節獎項。其中包括巴黎大眾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義大利季
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和法國里昂國際電影節中的獎項;澳大利亞人民之選獎。此外,還
在1998年在日本舉行的亞太地區電影節上榮獲評委會特別獎

「如果言語失效,只能用歌曲溝通,一旦這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當中。」編劇兼製片大
衛派克如是說。這是一個純真溫暖,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屬於我的故事,縱使時光飛逝,
對艾米的記憶永遠是那麼熟悉。

艾米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父親是走紅的搖滾歌手威爾,他的歌聲令歌迷為之瘋狂,
是的,艾米是一個幸福的小女孩,威爾總是喜歡帶著她去演出場,在表演之前,威爾總喜
歡抱著艾米講大森林裡的童話故事,艾米是一個很快樂的小女孩,她是威爾的寶貝。

可是意外將一切統統改變,就象每次演唱會一樣,威爾吻了一下艾米,說:「支持你
的男人」,艾米笑了,哦,多麼令艾米驕傲的父親!天空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音響
設備都暴露在雨中,艾米偷偷溜上台把吉它電線放在威爾的腳邊,插電吉它起了火,威爾
被吉它電線絆住了腳被電擊而死,艾米只是,只是想和父親開個玩笑,在轟然中她目睹父
親倒在台上。

艾米失去了父親,也失去了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她再也不會開口說話了。盡管母親坦
亞想盡辦法找心理醫生給她治療,可再好的醫生也無能為力。社會福利機構認為艾米需要
被送去治療,為了逃避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的糾纏,坦亞帶著艾米搬到了郊外的小鎮上。小
鎮上的人們對坦亞一家的到來流言飛語,坦亞一家不與別人往來,更引起人們的猜疑。

艾米的鄰居羅伯特是一個搖滾愛好者,整天在家裡擺弄他的電吉它,他有一個瘋狂的
妹妹,每天去理發店整頭型,為了追求理發店裡的一個帥哥。羅伯特幻想成為一名搖滾歌
手,而他妹妹成天幻想戀愛,被男孩甩了無數次仍鍥而不舍,小鎮上的男孩們都視其為恐
龍。

坦亞終日守著艾米,無論對艾米說什麼,艾米就不回答,就象在對空氣說話,坦亞內
心痛苦地拚命抽煙。有一次在深夜,坦亞聽到了艾米在唱歌,艾米獨自坐在門外,懷里抱
著收音機,正播放著威爾的歌曲《支持你的男人》,艾米隨著父親的聲音一起唱起來,哦
,艾米是多麼想念她的父親,想念被父親懷抱著的溫暖。坦亞感到震動,這是四年來她第
一次聽到女兒的聲音,伴著威爾的歌聲,坦亞不禁落淚,失去了威爾等於失去了整個世界


如果歌聲可以用來交談,語言就是多餘的,艾米開始用唱歌跟鄰居們交談,但她只對
歌聲有反應,所以鄰居們只好用唱歌的方式和艾米交談。即使是五音不全的老太太,也能
用唱歌來和艾米說話,想一想,這會是多麼奇妙!艾米和鄰居家的小男孩交上了朋友,他
是一名出色的小鼓手,就是靠著他站在艾米家門口,敲著盆盆罐罐,賣力地演唱《支持你
的男人》,叩開了艾米的友誼之門,呵呵,孩子也會有個性化的交友方式。而坦亞和羅伯
特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慢慢地走近,當羅伯特得知坦亞是威爾的遺孀時,大吃了一驚,是
的,這個令所有搖滾樂迷都為瘋狂的明星,他留給歌迷的是美妙的音樂,留給坦亞卻是無
盡的悲傷和痛苦。這一切殘酷的事實令羅伯特越發關愛坦亞一家人。

這天晚上,艾米正在小男孩家睡覺,小男孩的父親喝醉了酒,驚慌之下艾米逃進了一
條黑暗的小巷,不期遇上了幾個壞蛋正在搶劫,艾米被他們一把抓起,夾在腋下帶走。艾
米害怕地唱到:「u cannt hurt me , I'm just a little girl.」,我很喜歡這句台詞:
你們不能傷害我,因為我只是一個小女孩。

當鄰居們知道艾米出事後,群起出動四處尋找艾米,各種走調的歌聲飄盪在小鎮上空
,而歌詞只有一句:「Amy,where r u?I will find u.」,那一刻,黑夜的空氣變得多麼
溫暖美好!艾米趁劫匪不留意逃跑了,她拚命地跑啊跑,跑來到了公園,她突然被驚呆了
,台上有一位歌手正在演唱威爾的歌曲,台下歌迷隨著一起瘋狂地歌唱,在熱烈的氣氛中
艾米彷彿看見了父親的身影,艾米大喊起來,「daddy,daddy…」。坦亞及羅伯特及時趕
到,看見這一幕,抱住艾米,艾米大哭起來,她歇斯底里地叫道:「是我殺死了爸爸…」
,艾米一直以為是她使得電線纏住了爸爸,是她殺死的威爾。

壓抑了四年的傷痛終於爆發了出來,坦亞終於明白了女兒為何不能開口說話,過於沉
重的傷害超出了艾米的承受力,以至失語。坦亞緊緊地抱著艾米說:「那不是你的錯,不
是你的錯!」

艾米,這個唱歌的小女孩終於能說話了,一切重新開始了,在回家的車窗外,坦亞依
稀看見了威爾在對她微笑……而我相信這一切不是童話,因為艾米確實存在過,於我的生
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