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觀後感1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己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張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土——魯國。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盪著,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
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孔子》觀後感2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了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朴實,從而啟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朴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儒家「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了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了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
《孔子》觀後感3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里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角度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證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的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久久不能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觀後感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就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就是因為封建社會就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5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之後是孔子與魯公一齊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齊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台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群弟子一齊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盡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那裡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後感6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向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齊,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必須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齊,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夢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明白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能夠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我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由於之後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㈡ 孔子的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孔子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向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眾一齊,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必須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可是孔子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齊,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可是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期望,可是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夢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一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明白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與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能夠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可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可是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2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呂哥的關照,得以進入杏壇劇場,近距離觀看了一場視覺盛宴——歌舞劇《孔子》。
曲阜作為孔子故里,不僅擁有三孔等寶貴歷史遺跡,近年來也開發了諸多文化旅遊項目,位於大成路東側緊鄰孔子文化園的杏壇劇場,就是比較大的劇場,並有孔子文化藝術團在此,每逢國際孔子文化藝術節等重大節慶日都會有精彩演出。旁邊的孔子文化園是一座精緻的北方園林,有我從未見過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對面緊鄰孔子研究院,做文獻文物收藏和儒學研究的機構。曲阜的繁華植根於傳統,植根於文化,商業在這里是屈尊於文化的,所以難得在曲阜的軸心路上有如此僻靜之地,更加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來欣賞大型歌舞劇《孔子》。
杏壇劇場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築,與對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樓相輝映,氣勢非凡。裡面劇場舞台宏大,以金黃、中國紅等各種色調來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輝。歌舞劇以孔子生平為主要線索,分為幾個篇章,分別講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誘,青年孔子拜朝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辭官後周遊列國,爾後其思想為眾生所敬仰,萬世所流傳。雖然咱們以非專業的眼光來看這場孔子歌舞劇,然而仍能從宏大的演出場面、演員專業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脈絡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學之時,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國傳統書法文化,還映射孔子仁和思想於其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孔子辭官而周遊列國,跟從弟子無數,歷經磨難,矢志不移,也讓人感喟萬千。而於雪花飄灑的艱難前行的孔子師徒,轉而花瓣飄舞的穿暖花開,則寓意著歷經艱難而孔子的思想終於為人所理解、推崇和傳承。尾篇則以現代小姑娘朗誦「禮之用、和為貴」來表示孔子思想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影響至深,感喟萬世。
然而以我非專業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關於魯國民風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遊列國歸來仍有許多歷史事實沒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賢人也應該會意一下,顯得尾篇過於短暫。然而終究瑕不掩瑜,今天這一場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見,大開眼界,心靈升華。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3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於《孔子》的歷史。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的.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跡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後,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內聖",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在電影當中扮演孔子弟子:顏回——任泉飾演。
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後離開人世。當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裡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是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裡面有好多台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麼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4
上周五,我們五年級集體觀看了電影《孔子》,這部電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當時的小諸侯國————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繫家國,為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而憂心忡忡,希望能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影響當時春秋諸國。
孔子曾任官於魯國,當時魯國有一種用活人陪葬的殘酷制度,在孔子的多番勸說和努力下,魯國終於決定廢除了這種制度,百姓因此受益。孔子還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試圖帶給國家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然而因現實的殘酷而受阻。但孔子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率領眾弟子奔走列國長達14年,傳播他的思想,以期實現他的主張。孔子晚年重返故鄉,為魯國效力。由於他的人生抱負最終未能實現,所以最後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他一生終成萬世師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創造了泱泱大國兩千年的輝煌。
在電影中,孔子與弟子們臨危不懼,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顏回。有一次路過一條冰河,他們走到一半時,冰裂了,裝書的車掉進河裡,顏回不顧刺骨的寒冷,跳進水中把書搶救了出來,但自己卻沒能上岸。我知道,其實顏回以生命來捍衛的不只是書,更是他珍視的思想和信仰。早就聽說過文人的儒雅之氣,他們都惜書如命,但古代聖賢竟然不惜以命換書,仍然讓我震驚和欽佩。
子路的形象也讓我難以忘懷。他在戰場上被敵人擊中,臨死時仍然「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的氣節告訴我,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有骨氣,即使落難也要保持君子氣節,維護信仰。除了這些,我還領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包含儒家思想中重要的處世方式,教給我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喜好。
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我從中受益匪淺,不僅對孔子有了感性認識,對孔子及弟子們傳承的儒家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從孔子和弟子身上所閃現的美德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之所以被人喻為聖賢,是因為他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同時他更是以身作則,教育出了優秀的弟子,使儒家思想廣泛傳播,讓更多人從中得以受益,這就是聖賢給我的啟示。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5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關於孔子的觀後感6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巨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贊嘆不已。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拚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裡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里,在幾個小時里,徒勞地自我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後,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裡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後的苦處。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