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高考1977電影劇情
擴展閱讀
最新國產吸毒電影大全 2025-08-25 19:47:09
在海邊教孩子畫畫的電影 2025-08-25 19:33:32

高考1977電影劇情

發布時間: 2025-08-25 18:04:56

1. 求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

最近派搏電影《高考1977》熱播,有很多家長帶了他們90後的孩子去看,並諄諄教導要從中學習不怕艱苦,頑強學習的精神。這實在很有一點買櫝還珠的意思。

從情節上看,本片確實講述了一個通過考大學改變命運的故事:生活在東北某農場的一群知青,在1977年夏天獲悉了即將恢復高考招生的消息,遂發奮苦讀,最後成功實現了目標——但由此就把本片歸為教育勵志類型卻是不妥的。正如導演江海洋自己所說,曾有人建議他在2007年推出本片以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但他卻認為這部電影更適合作為向「改革開放30周年」和「建國60周年」的獻禮。他希望觀眾從電影里認識到「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我想這話正是解讀本片的關鍵。

自1968年底大規模開始的「上山下鄉」運動前後歷時十年,1600萬城市青年進入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七十年代後,政策有所松動,開始允許知青以病退、頂職、招工、讀大學等方式回城。而在那個「組織意見」決定一切的時代,要獲取這樣珍貴的「回城指標」必須先得到領導的垂青,由此如電影《天浴》中女知青文秀慨然獻出貞操的舉動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高考1977》中,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就是代表了「組織意見」的領導。套用吳思的說法,他對手下知青們擁有「合法傷害權」。比如在確立修路先遣隊隊長問題上,他可塵祥祥以出所有人的意料讓「黑五類子女」陳瓊擔綱,輕松澆滅一大批人試圖藉此「立功、受推薦、讀大學、離開這里」的夢想。可他這樣做的目的,又僅僅只是為了把陳瓊支開,拆散其與自己麾下「愛將」潘志友的戀情。老遲對農場事務擁有最高決定權,又不能被質疑或彈劾,必然使知青產生逃離的願望。逃離的方法上面講過多種,本片單挑考大學來談,相信確與其「獻禮」性質有關。

對於潘志友、陳瓊、強子、小根寶等知青來說,考大學是功利的。在獲取知識文化之前,那一紙錄取通知首先可以成為自己離開農場、回到城市和家鄉的船票。在「工農兵大學」時代,這張船票就是唯有老遲才能簽發的「推薦表」,所以眾人不得不埋頭開墾凍土、扛大包期待獲取垂青。然而當高考招生的消息傳來,即意味著通過考試能夠自主改變命運,知青們的學習熱情就不可遏制的迸發出來了。影片中知青們雪地飛奔追趕送考火車一段是惹出觀眾大量眼淚的。確實,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因為這是改變自身命運的列車。

由孫海英扮演的老遲在新浪人氣調查中勝過了男主角潘志友。這里的原因除了孫演技精湛外,更主要在於老遲本身復雜沖突的形象定位吧:作為農場場長必須捍衛自己的權威,作為革委會主任必須執行「文革」遺留的政策,而作為一個人,內心的人性、父性卻在催促自己以平等和善的心態去對待知青。漸漸的,隨著潘志友的勸誡,隨著目睹陳瓊父親不惜造假為女兒獲取考試資格,隨著驚聞小根寶死去……老遲終於開始了轉變,他支持了知青報考,並親自開拖拉機送他們去趕火車,甚至為陳瓊擔下了遞交假證明的罪名,理由是——「這些都是我的孩子!」有人說設計這種轉變過於煽情,我倒不這么看。恢復高考實際上是整個民族回復理性的標志之一,無論知青還是革委會主任都必然從中受益。

潘志友和陳瓊的戀情是令人傷感的。他們有過快樂,卻最終守不住。陳瓊是重感情的女子,她甚至為此放棄自由和幸福。然而最後結果是她考取了北京大學,潘志友卻選擇了留在農場,留給觀眾無限的遺憾。不過跳出人物看演員,陳瓊的扮演者周顯欣倒是值得稱道。這位靠著與鞏俐身材相貌絕似而出名的美女此次終於跳出了模仿的陰影,開始獨立展現自有的演技了。

本片末尾,老遲通過農場的廣播一一播報知青的錄取情況,「宴遲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皮奉山,上海機械學院機械製造系錄取……」聲音回盪在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和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此刻,雖已物是人非,但人的心情已經獲得了安寧。想要離開的,不會再被「公章」限制;想要留下的,也都是心甘情願。從這個意義上說,1977年參加高考的絕非僅僅是報名的570萬人而已。這是一次從制度到政策的松綁,從肉體到心靈的解脫,老遲、陳甫德、所有人,都是成功的考生。

-------------------------------------------------------------------------------------------

今天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後,內心只有一種感覺——感動。

十年的文革動盪,破滅了廣大學子的大學夢,而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我們,無法體驗那種夢碎的痛苦。

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宣布恢復高考的時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新希望就此誕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文革而發配至東北勞作的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受到過上層領導的阻攔和脅迫,但他們熱血沸騰,以絕食相威脅,決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遺憾。那種對高考的執著鼓舞了我,給我樹立了榜樣。

看完整部電影,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來深刻的印象。就是知青們拼盡全力追趕火車去高考的情景。他們為了參加考試,在雪天早早起床,坐著拖拉機去火車站乘坐開往縣城的火車。但半路上拖拉機拋錨了,時間不等人,他們便索性跑步去追趕即將到站的火車。一路上充滿艱辛,但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攙扶、跌倒了再爬起來,有幾個學子摔倒後實在無法走了,就大聲鼓勵其餘考生,臉上全是遺憾,那一場景令我十分感動。他們追趕的是一列希望列車。

影片無時無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會劣態。「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是主人公老遲起先面對知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沒有他的蓋章誰都不許參加高考。老遲層層阻攔知青參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為了不減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直到女主人公陳瓊的父親為了女兒高考,冒著風險偽造證明,並把證明和一封給女兒充滿深情的信寄給老遲。老遲這才被打動,並開始支持高考,最後成了知青們順利參加高考的關鍵人物。

「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是影片中最動人的一句話。高考,讓他們的命運得以改變,再次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真理。他們從沒畏懼過,跟他們比,我們的條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學習,沒有任何干擾,我們又何必畏懼?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我們應該向前輩學習!

現在,恢復高考已經30多年了, 「沒有經歷過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說明高考已經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現今如此優越的環境之下,我們應懂得珍惜,用汗水書寫這段美好的時光。

2.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後,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斗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斗、相互激勵的故事。盡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斗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為了高考所做出的種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鑽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持——這也算是他們為了打高考這一硬仗而艱辛准備、復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台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台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代中醫更沒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葯方並保證葯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並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雲亦雲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在的我們,客觀物質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可能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著簡訊,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相互拷貝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余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遊」,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麼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後想到的。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