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交互劇情電影
擴展閱讀
男子上廁所搞笑電影 2025-07-20 04:45:56

交互劇情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19 22:55:33

❶ 什麼是互動式電影(Interactive Movie)為什麼會有這種類型游戲

互動式電影(又稱:第三代電影或數字互動電影)是一種全新的電影產業概念,即把觀眾從傳統電影的單線性敘事模式中解放出來,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影片,而要觀眾可以參與到劇情發展中去,跟電影即時地產生互動。2005年,此概念由北京電影學院孫立軍教授首次提出。


所以,互動式電影的出現主要和觀眾主體性意識的覺醒息息相關,是為了提升觀眾參與感應運而生的一種電影表現形式。

❷ 從人工智慧電影《her》看未來的交互場景

趁著人工智慧的火熱,來說說這部2013年拍攝的電影《her》中的一些交互場景。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提名,而女神斯嘉麗的沙啞性感的嗓音也在演繹人工智慧薩曼莎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的一些場景取自魔都,上海浦東的霧霾配合著摩天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未來感。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西奧多愛上了人工智慧系統os1的化身薩曼莎,而隨著交流得不斷深入,西奧多漸漸因為薩曼莎對於他的深入了解變得對「她」無法自拔。

從電影里大膽的想像未來的世界,也許這些也就會發生在20年或者30年後,我們也許再也不用與屏幕交互,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性化的人工智慧,使用語音操控,智能機器人代替完成生活中的瑣事,說不定年輕人也會有一個os男/女朋友。

這位人工智慧的性感女神薩曼薩是基於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她說:

我們不禁為美國電影界超前的題材鼓掌叫好。

接下來,讓我們來細數一下電影里的交互:

西奧多的工作是專門代人寫信,他只需要通過語音輸入信的內容,並且可以用語音控制列印

通過語音選擇歌曲,「收聽」郵件和新聞

全息影像的融入式游戲體驗,不需要游戲操控設備,直接用手勢操控游戲人物

人工智慧快速清理垃圾郵件,整理聯系人

主人公帶著一個類似手機的玩意與「她」約會,而攝像頭可以幫她了解主人公到來的環境。

帶著你的機器人(男女)朋友參加朋友的聚會,或者四人約會,而在未來,沒有人會覺得很奇怪

一位叫做伊莎貝拉的姑娘代替薩曼莎與男主人公纏綿,配合著薩曼莎的性感聲線,但西奧多還是出了戲,無法接受一個陌生的臉龐,與她進行了一次未完成的啪啪啪。

人工智慧除了高速處理日常事務,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工智慧與她/他的伴侶進行的溝通增多,她/他就會越來越了解這個人,人類伴侶則越來越依賴這種情感。

而電影最後,隨著系統的崩潰,主人公也接近崩潰的邊緣,當他最終發現,人工智慧在同時與631個人戀愛時,更是陷入了極度的痛苦。

但是令人擔心的是,就像現在的我們依賴手機,依賴基於網路的社交關系,而漸漸失去了面對面的交流能力。未來的人類是否會依賴於與智能機器的關系,而忽視了與真正的人類建立關系?人工智慧善於取悅人性,這會是迷幻劑,讓我們陷入虛擬的情感中么?

也許這一切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揭曉......

❸ 互動式電影的電影原理

其核心原理是通過「計算機程序」、「互動控制器」和「數字影片」的有機組合來實現讓觀眾與「電影」的「互動」觀影體驗。
第三代電影的特徵
第三代電影最突出的特徵是互動性和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影院的觀眾可以在影片中的互動環節參與劇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體驗。觀眾參與互動環節的結果會導致多線程的情節走向,這種多線程的非線性敘事方式讓觀眾更加專注於難以預知的故事結局。數字互動電影技術使得觀影體驗和電影美學發生了巨大革新,要求從影片製作到影片放映和推廣都按照全新的標准來執行,這將標志著電影走向新的發展方向。

❹ 《復體》:平庸的互動式電影,《晚班》難堪大任的傳承者

在聊這款 游戲 之前,咱們不妨先來做個選擇題:你目睹了一輛失控的電車即將沖向前方軌道的五個無辜者,而在這千鈞之際,卻發現前方的控制桿能夠改變軌道的方向。可不巧的是,另一方向也有毫不知情的平民百姓。原軌道的五人和另一軌道的一人,你會怎麼選擇呢?

這個被稱為電車難題的例子是倫理學中極為經典的思想實驗,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被無數次用類似的模式演繹過,而《復體(Complex)》在進入 游戲 後也讓玩家面臨了一次兩難的選擇。

在此無意劇透結果,暫且只說結論。在提出類似的假想後,顯然製作者無意拔高沉思的深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提出建設性的思考,也不願藉助康德的思想進行批判,所以,一場蒙太奇後鏡頭迅速切往他處,只留下略微有些驚愕的玩家面對屏幕意猶未盡。

我並沒有渠道估算這款 游戲 的成本如何,但從遊玩流程中的蛛絲馬跡也不難猜到一些眉目。 游戲 主要場景僅有兩個,實驗室的場景雖然布景稍有復雜,但細節不算豐富;而另一通話的房間則布局更加隨意。加上略短的流程和樸素的五毛特效,才得此結論。

要麼做3a高定價高風險高回報,要麼做獨立低成本低風險快速回籠資金,如今,夾在中間的中小型工作室似乎有些兩頭不討好,好不容易鼓搗出一款 游戲 來,定價高了玩家不買賬,低了則收不回開發成本。自己的技術力和產量也比不上有扎實基礎的業界翹楚們。這也是白金這種量級工作室願意接納投資的原因。像是卡普空這種量級的公司有著長年累月的底蘊支撐,完全可以靠著重製項目賺錢養活手裡的新企劃,叫苦不迭的其它工作室要麼需要投資,要麼就只能不斷拋出小項目來補貼家用。顯然,《復體》就是一款這樣的作品。 比起它的前輩——Wales Interactive的前幾部作品來說,從體量、時長到講究程度都要遜色不少。

互動式電影,咱們已經不再陌生。從《底特律:變人》到《隱形守護者》,低門檻,易上手是它們不變的優點。是的,在這種 游戲 中往往你只需要動動手指點點滑鼠,如果是《底特律》,你還需要完成考驗反應力的QTE,但是《隱形守護者》, 就只用完成提示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操作門檻。哪怕是此前不玩 游戲 的朋友也能快速進入狀態。《復體》也同樣有這樣的優良傳統

如果提起這個工作室的名字你覺得陌生,那談起《地堡(The Bunker)》和《晚班(Late Shift)》或許你會有所耳聞。這類型的 游戲 雖然並不屬主流之列,但隨著直播行業的興起無形間在播客圈子能一石掀起千層浪。對於觀眾來說,單單只需要觀看就能獲得絕大多數體驗,並且選項能加深自己的參與感,而播主也能與觀眾適時互動,進一步提升節目效果。

話又說回來,既然與以上作品同為兄弟姐妹,操作上自然也差不離。選擇是貫徹始終的主題,並且,製作者也並不打算用時間限制逼迫玩家進行快速反應的選擇。 游戲 內不僅可以暫停,短時間內不容易抉擇的考慮可以花時間思量後再做出抉擇。另外,加入的長按TAB鍵能夠自動跳過功能也為試圖進行多周目,解鎖多結局的玩家提供了便利。 總的來說,要比《晚班》人性化不少。

演員演出賣力,演技不俗

看看 游戲 的自我介紹,對演員陣容想必也有十足的自信。 事實上,也正如他們所願,在 游戲 領域如此豪華的演出陣容帶來了極為專業的表演。 無論是感染生化武器的平民身體的反應,還是人物相互對峙時的微表情和小動作,都有足以媲美電影級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演員們靠著出色的演技支撐住了稍顯孱弱的劇本。

無意義的演出偶有出現

我不能確定是因為項目資金不足讓這些埋下的伏筆無力展開還是劇本作者本意如此,《復體》中 存在著好幾處看上去形似伏筆卻意義不大的奇怪演出。 把馬桶炸出次元空洞的行為暫且不吐槽,但是煞有介事的完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找到方案、解決問題這一系列流程後花了不到30秒改口解釋原來行不通。再比如女主角劃傷了手指的戲碼也給了鏡頭特寫,調動起玩家的好奇心在腦內不停猜測,但直到最後這個包袱也沒能抖出來,這些似乎除了給我增添吐槽的談資外別無裨益。

戲劇領域的「契訶夫原則」提出:如果有人在第一幕亮出了一把槍,它就必須在第二幕開火,否則這把槍就不應該出現。

在電影和 游戲 領域雖然不能完全套用,但仍然有參考價值。 游戲 花了不少時間在闡釋一件事情的可能性頗高,但是接下來又用不到一分鍾時間完全否認了此前的想法。如果 游戲 時長多達數十小時這樣的瑕疵暫且可以忽略不計,但在一小時左右的流程中任何缺點都會被無限放大。這些偶爾出現的無意義演出讓節奏變得怪異,本應該是緊張且快節奏的密室逃脫也因此失去了緊湊感。

部分設計意義不大

在steam頁面里, 游戲 把性格追蹤系統作為賣點擺在了介紹上。大言不慚的說著 游戲 能通過對玩家決定和互動得到的信息數據, 探索 人格的五大基本特質,並讓玩家清晰的了解自己。

而進入 游戲 後,不過只是給出的女主角五項性格屬性。看上去煞有介事,實際上到了結尾處不過是給出四字評價,讓人費解。

標榜開放世界的 游戲 很難實現完全的自由,正如自詡選擇取向類型的 游戲 不可能做到每個分支的完全差異化。雖然這已經是玩家心中不言自明的「潛規則」,但要是乾脆就意思意思的隨便糊弄畢竟也有些說不過去。

雖然男主偶爾幾個冷笑話增添了不少趣味。但這很難讓玩家忽視部分選擇雞肋且意義不大的弊端。比如在某處家庭野餐的選項隻影響觀看視頻的先後順序。這樣耍小聰明的伎倆很難讓玩家有參與感。

好的分支劇情可遇不可求,不是每個 游戲 都能做到像《十三機兵防衛圈》一樣精益求精。但如此偷工減料的也不太能說得過去。 模式化與套路化的選項設計用個一兩回還算情有可原,但濫用之下很難不讓玩家產生負面情緒。

《奇異人生》在後期崩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玩家感到自己的選擇是無意義的,當參與感逐漸薄弱後代入感隨之降低,而如果觀眾對劇情沒有代入感,那電影也好, 游戲 也罷,都沒有意義。

2012年的Telltale曾用《行屍走肉》讓人們一舉刮目相看,但2018年之時卻已經分崩離析。他們同樣也以善於講好故事著稱,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陷入了一種奇特的怪圈內——選項越來越同質化,劇本也失去了閃光點。

正如Telltale的悲劇一樣,玩家只要跟 游戲 間難以建立一種長期的信任關系,沒法確定選擇對劇情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或者說發現選擇取向只是個噱頭後,差評自然也洶涌而至。

比如 游戲 有十個選項,你認真仔細的完整作答,但當結果揭曉的時候你卻發現只有為數不多的一兩個關鍵選擇會影響本次測試的結果。就像是你滿心歡喜的在等待一個努力後的結果,換來的卻只是謊言編織過的牽強附會的答案。

敘事失調難以避開

敘事失調是指機制或規則與玩法產生的矛盾。 用通俗點的說法,就像是某些 游戲 中玩家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轉過頭來在劇情里仍然是好好先生。在《復體》里,玩家明明做出了消極的態度,讓某個角色與自己的友好程度也降到了及格線下,但反過來我們的主角與好感度極低的人物開始打情罵俏,轉而對另一好感度頗高的人物持敵對態度。或是出現明知道背叛了自己的角色好感度在一些時刻遠遠高於在身邊打情罵俏同伴的場面。為了製造選擇和分支而強行讓某些角色前後行為不夠統一,規則與敘事顯然在部分場合產生了沖突,這部分的設計極不考究,有敘事失調的嫌疑。

如果你僅僅是出於錢多圖一樂的考慮,把它當做一款英語聽力模擬器來使用,考慮到當前40元左右的價格,似乎也勉強可以接受。但要是嚴肅地將它放在電影或是 游戲 的框架類型里,都難以達到及格標准——它在二者的夾縫中占據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兩年前Netiflx用《黑鏡:潘達斯奈基》嘗試著 探索 互動電影的道路,甚至非常有野心的加入了meta元素,渴望打破狄德羅口中的第四面牆,但顯然,他們收效甚微。

這就是一部電影,我們可以把每個選擇間視為一個小段落,盡管演員的賣力演出不遺餘力地在展現自己的高超演技,但段落之間為了做出分支而強加的選項帶來了較為明顯的割裂感。我不知道該把它定位在怎樣的類型框架之中,但按照 游戲 的標准眼光來看,它的可互動要素又實在是太少了,太過簡陋。到最後,它的選項更是成了不經意間打破觀眾自己觀看沉浸感的阻礙。

最後,如果並不打算深究每一處細節,僅僅懷著圖一樂的目的,說不定也能在《復體》里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如果你是FMV類型 游戲 的愛好者,試試想必也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