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長城》有很多鏡頭讓人有些害怕,其中哪些鏡頭讓人細思極恐
《長城》是中美合拍片。
今年美國的傳奇影業只製作了兩部大片,一個是在中國賺了15億的《魔獸》,另一個就是這部《長城》了。
某種程度上,《長城》和《魔獸》類似,都在講人族和獸族的戰役。
《長城》中的饕餮,取之《山海經》。
饕餮的貪婪,並不止饕餮貪念吃人,而是藉此說明它侵蝕了整個華夏文明。長城作為華夏文明的符號,也是守護文明的一道生死符。但當饕餮穿過城牆的那一刻起,文明就已經被顛覆了。
網上有一句流傳特別廣的話: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崖山是指標志著宋朝滅亡的崖山海戰,這場戰役導致了漢族統治首次被外族完全取代。進一步認定漢族早已死亡。
『貳』 電影長城中的五支軍隊是什麼長城中為什麼會出現外國人
電影長城五軍分別為以林梅(景甜)為首的鶴軍、以邵殿帥(張涵予)為首的熊軍、以陳將軍(林更新)為首的鷹軍、以鄧將軍(黃軒)為首的鹿軍、以吳將軍(彭於晏)為首的虎軍。他們由五種各有專長的兵種構成,被統稱為「無影軍」。
無影軍」訓練了五種特色鮮明的兵種,分別以五種動物作為自己的標識。它們分別是藍色盔甲的飛索部隊「鶴軍」、紅色盔甲的弓箭部隊「鷹軍」、黃色盔甲的工程和火炮部隊「虎軍」、黑色盔甲的步兵部隊「熊軍」、紫色盔甲的騎兵部隊「鹿軍」。好多人可能不理解鹿軍為啥是騎兵,回憶一下剛抓住老外時候的場景,還有他們知道饕餮挖洞越過長城時候,說要回汴京,紫色將領說了一句「我的騎兵隊快馬加鞭趕回去也要兩天」時候的場景就明白了。
下邊圖片是各軍種使用的長矛樣式,自己手繪的。
『叄』 張藝謀導演的《長城》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面對很多影評人和觀眾對《長城》褒貶不一的評價,我想在這里說一下我自己看後的一些感受。
開場語
看完《長城》後,心情只能用驚險和刺激來形容。至於有的人說到的恐怖血腥,我倒覺得還好,可能《長城》的血腥點跟我怕的不一樣吧!說起血腥,我覺得還是《釜山行》比較可怕。但是,在第一場與饕餮的抗擊戰中,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這場對抗的殘酷。
有很多人說看了《長城》後有很濃郁的國外大片色彩,就算是鏡頭的表現上也可以看出。事實上,《長城》這個故事的編劇正是由外國人擔任,所以,大家會有這樣的感受也很正常,而且極具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也是張藝謀的定位。
其實和很多的好萊塢大片比起來,《長城》的角色不算很多,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角色就是在劇中石沉大海了,沒什麼實際意義。比如《指環王》這部好萊塢大片,它的角色其實也不少,但是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有給力去塑造,只是有輕重之分,但是恰好又讓觀眾記得這個角色的特點。我想這就是中國式劇本和國外劇本的不一樣,一旦涉及到的角色太多,我們往往有些駕馭不了這種情況,因此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音樂
不得不說一下《長城》的配樂,這次的配樂也是精心的大製作,非常恢弘,既有史詩般的效果,又融入了一些中國的色彩感。其中的配樂《無名令》填的詞是中國古文的詞,但卻用一種西方史詩音樂的感覺哼唱出來,但卻不會讓人感覺不協調。這次的配樂大師是RaminDjawadi,他曾經為《魔獸》、《冰與火之歌:權力的游戲》製作配樂。從音樂上來說,我們還是看得到《長城》的態度。
總結
所以,綜上分析,這次《長城》在角色的塑造上還是不那麼到位的,到頭來給到觀眾手裡的還是只有視覺上的享受,至於人物還是沒有深入地刻畫,導致角色陣容的浪費,但是劇組有錢那我們觀眾也樂意接受,只是覺得一部戲還是不要太多無用的花瓶,會讓整部戲看起來飽滿一些。目前的情況是,就角色上來看,中方主角刻畫不到位,再加上很多走過場的花瓶演員,導致整個電影的人物特色都顯得很單薄。
再說到故事劇情上的一個缺陷,沒有錯,這次的《長城》主打的是特效震撼的場面,事實證明口碑也不錯,劇情發展上一氣呵成,非常精彩,配樂也非常雄偉壯闊。但是,我認為,還是少了那麼點兒柔軟的東西,可能張藝謀導演覺得沒必要,可我覺得總有那麼點柔軟的東西,讓觀眾看完這場精彩的戲後內心有那麼點領悟。比如說最後的勝利餘光下,中西主角雙方的那麼一個眼神(不是指男女之情那種)。或者是比較緩慢的鏡頭切換來體現勝利甚至是饕餮戰亡的情景。
看到很多的影評人其實對《長城》這部電影本身的評價並不是非常高,100分打了70分,跟《羅曼蒂克消亡史》、《少年》同分。但是,無論影評人和觀眾怎麼評判,張藝謀做出了第一部靠近好萊塢大片的中國電影,足以對張藝謀導演點贊,這對中國電影來說是可喜可賀的。我們的文化做出好萊塢史詩級別的大片會是一種這么樣的視覺效果,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正如張藝謀所說的,他開創了這樣一個思路,未來可能會出現王藝謀、陳藝謀、吳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