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電影末代皇帝劇情都是真實的嗎
擴展閱讀
富人的游戲電腦電影 2025-05-15 12:05:22
西方戰爭史詩電影 2025-05-15 11:57:28
吳孟達粵語搞笑電影 2025-05-15 11:49:41

電影末代皇帝劇情都是真實的嗎

發布時間: 2025-05-15 05:18:22

A.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你喜歡這部電影嗎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逝世,互聯網上一片悼念末代皇帝的哀悼聲。這部電影獲得了「最偉大的人」等諸多贊譽,在豆瓣評分為9.2分(總分30萬)。作者在很多電影評論看到幾個很激烈,如一面看到溥儀的悲劇性的命運哭泣,和健身跑步認為陰謀哭的罕見,甚至有以下這樣的評論,似乎「末代皇帝」是一個電影將歷史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2. 約翰斯頓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有一個神奇的人物,他就是約翰斯頓。他是溥儀的老師,年輕的溥儀現代觀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應該說,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在溥儀的一生,他後來寫了一本回憶錄「紫禁城黃昏時分,」這本書,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活」為溥儀的一生在一起成為一個重要的數據。

但不得不說,約翰斯頓的書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客觀,他在書中要把溥儀和自己去美化,對於一些事情和其他記錄是非常不同的。可悲的是,貝魯圖奇最初創作《末代皇帝》的基礎是《紫禁城的黎明》,而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成了輔助的史料來源。

當溥儀在打網球的時候,馮玉祥的軍隊進宮驅逐溥儀和皇室。溥儀抬頭看著坐在高判官椅子上的約翰斯頓尋求幫助。約翰斯頓俯視中國歷史上這一著名事件。

B. 末代皇帝觀後感_影評解析評價_結局彩蛋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年僅三歲便即位為帝,見證了舊王朝的坍塌覆滅到新中國的旭日東升,從亡國之君到合法公民,在各方詭譎多變的中苟且求生,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洪流中幾經浮沉,究其一生從未擺脫命運的桎梏,只留給後世無限的唏噓和想像。由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執導的《末代皇帝》就以極致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回憶與現實交織敘述,音樂與光影渲染烘托,將這位末代皇帝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析這部由英意中三國合拍的史詩級電影——末代皇帝

一、解析末代皇帝電影的情節

1、宮內時期賞析

第一場戲貝托魯奇就明確了溥儀與權力的無關性。站台旁,被拘押的偽滿戰犯被一個個趕往列車室,溥儀混在人群里,雖然身著西裝高帽,不同於其他人,但貝托魯奇並沒有給他特寫鏡頭強化他的存在感。溥儀和其他戰犯一樣,都是被軍隊領導呵斥的弱勢者。

當溥儀進入候車室,權力的對比更加明顯。他遙望著的領袖畫像,是真正的權力巔峰存在;而作為戰犯的自己,雖然被幾個下人喚作「皇上」,下跪服侍,卻立即被「真正的權力團體」——軍人所喝止;與其他人並列入畫的構圖,再次給予他弱勢的屬性;一聲聲的咳嗽,也是羸弱的呈現。

他進入廁所,打量著屋內簡陋的陳設的主觀鏡頭,深知權力已經離自己遠去,引出了後續的自殺嘗試。

人生走到了這里,溥儀知道自己已經離不開權力。偽滿洲國給予的權力,讓他得到了短暫的虛假友情,建立起泡沫一般的身份認知。然而,到了真正的權力面前,他才明白了自身的虛無真相。

他跟其他犯人沒有區別,一聲聲的質詢讓他回憶著權力的過往,又表現出他的無力。沒有權力的傀儡——末代皇帝這個形象就此定格

在第一場戲里,貝托魯奇就交代了溥儀關於「權力」的一切——宿命、自我認知和情感,並奠定了其悲劇的結局。

權力的對比中,溥儀總處在弱勢的一方。典獄長算是第一個出場的「敵人」,與普通人溥儀形成對比,在力量上明顯壓制著他。他打斷了僕人給溥儀的侍奉,廁所內的溥儀試圖割腕自殺。

鮮紅的血液,與「開門」的喝令同時出現,一個轉場,綠色的廁所門與朱紅色的大門無縫銜接,貝托魯奇把我們帶回到了1908年的北京,回到了他權力人生的起點:慈禧太後下令溥儀繼位,把他帶到皇宮教養。

接他的人馬排到親王府外,始終以規整的對稱構圖呈現,他們和前一場戲的軍人一樣,都是用權力壓制溥儀的存在。幼小的溥儀相當被動、不安,電影有幾個特寫,特意強調了他的「被穿鞋」、「被穿衣」。溥儀接旨的時候,被抱著走過廊道,身形卻始終在前景中皇宮士兵的黑影籠罩下,若隱若現。從登上皇位開始,溥儀就是被動的,處於實權者的影響和控制之下,做著無謂的掙扎。

溥儀進入皇宮,拜見慈禧。面對真正的掌權者,導演用了一組同樣大小的連續正反打鏡頭,強化了二者的對比。入宮時,他經過了宮外等待恭送慈禧升天的喇嘛們,在宮內,小溥儀好奇地打量著兩側的羅漢塑像。慈禧的存在成為了神權的化身,而年幼的溥儀,根本無法理解慈禧口中的「權力」,只是站在她對面憨笑,並在最終屈服,站到了她的身側。

在這一段,貝托魯奇用了很多「動物」隱喻。紫禁城外面的駱駝、慈禧身邊的小狗牡丹、泡著熬湯的老鱉,以及與之遙相呼應的「登基後的烏龜」,這些權力者控制的玩物,其實是溥儀的化身和象徵。

在入城場景的頭尾,貝托魯奇都讓幾個犯人的身形晃過了鏡頭,和動物元素結合起來,明確了溥儀入宮登位後的實質狀態。電影後面還出現了蛐蛐、蝴蝶、老鼠。蝴蝶夢幻、美麗,是年幼溥儀對於理想化自我的象徵。看著蝴蝶飛出宮牆,將自己的寄託放在了它的身上,他想離開被強加的皇位,長大之後,他對最愛的阿嬤的稱呼,是「我的蝴蝶」,這又是一次暗示。

說回正片。慈禧死亡的瞬間,象徵著溥儀在名義上的接位,但他從御輦上緩緩走下,來到了父親的身前,問他自己能否回家,父親卻向他下跪叩頭。這對父子的關系,在一明一暗的打光中已經很清楚,他們不再是溫馨的家人,而是有距離的君臣。緊接著的登基戲里:小溥儀身著龍袍,端坐在寓意「寡人」的須彌寶座之上,一臉茫然。這一段,鏡頭始終從溥儀側方取景。

唯一被正面拍攝的,是殿前隨風舞動的簾子。溥儀童心驟起,走下御座與它玩耍,感受到的卻是挫敗。他只能看著簾子飛起,夠不著。在他眼前,文武百官對他三跪九叩。簾子象徵著溥儀本真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擺脫孤獨,找到玩耍的對象。對一個幾歲的孩子而言,飄動的簾子要比皇位的誘惑力更大。

但從百官對新任君王的跪拜大禮開始,他被架上了虛幻的皇位,本真的生活、本真的情感,就變成溥儀終生也無法觸及的東西

簾子、帷帳,在電影里是一個重要的元素。青年溥儀和宮中太監玩耍,他要求拉上帷帳,讓對面的太監撫摸他們這一邊的人。白色帷帳,遮蓋了溥儀與其他人的分別,最後,所有人都退開,只有溥儀全身裹在白色的帷帳中,貪婪地享受著對面的撫摸。這一幕宛若夢幻,也許只有在這一刻,溥儀才從寂寞中暫時走了出來。

電影首先創造了一些基於皇位的情感:圍著溥儀逗趣的太監們、喂喝奶哄睡覺的阿嬤,然後這些情感又迅速被證偽。當他憤怒的時候,太監馬上跪下不敢發言,他踏爛了皇宮的模型玩具,說想回家,卻被團團圍住勸阻;他說「不想洗澡」,也被半推半就地弄進了浴缸;甚至他的飲食,都要在太醫聞過大便的味道後,再做定奪。給他講睡前故事的阿嬤、在簾子外頭模擬吹風聲音的太監,一起表達了深層寓意:在「大風吹倒樹,猴子都跑了」這個故事裡,「大風」等同於皇宮的存在,「吹倒」是故事,「吹不倒」則是現實。

溥儀登基從大臣手中接過蟈蟈的罐子,自己也成為了那隻被放進龍椅靠墊的蟈蟈,他與皇位始終糾纏不清,蟈蟈也無法逃離龍椅里的罐子

迅速切回的現實段落,與回憶里的「暗示性」禁錮信息形成了呼應與進展:溥儀自殺未遂,被警告「你是犯人」,他卻自言自語自稱皇帝,門外的下人卻被士兵攔住。他入獄時被收走了手套,只能看著簡陋的馬桶,與回憶中特寫中的華麗便盆形成對比關系。

到來的節點,對本片主題而言非常重要,它第一次擊碎了溥儀此前被營造出的權力幻影,讓他到了自己權力的虛無,他根本搞不懂那是什麼。

所以,溥儀變了。帝王的幻象,情感的流逝,讓他開始迫切地渴求著真正的權力,不再像懵懂小孩時夢想脫離皇宮。因為他認為,唯有追逐權力這條路,才能帶回失去的情感。

這種從懵懂到認清現實的思想轉變,在改造片段也有對應。溥儀麻木地接受教育,如同平民一般唱著歌曲。站在畫面中央訓話的軍人,才是真正的權力者。

接下來,溥儀進入青年時期。第一場戲,貝托魯奇便點明了皇權的弱小。庄士敦,一個外國人,進入象徵皇權的紫禁城,象徵著對這封閉環境的打破。的到來,讓溥儀這個「皇帝」的不合時宜、尷尬與荒唐,更加露骨地表達了出來。

庄士敦和大臣坐車過街的這場戲,營造了一種「內部和外部」的沖突感。車外,全景鏡頭,抵制不平等條約的人流涌過,象徵著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而車子突兀停滯,讓其中端坐的封建遺老、宮內大臣,成為了被外部世界沖擊、搖搖欲墜的存在。而庄士敦區別於他,始終注視著高喊「還我青島」、與軍閥對峙的青年,成為了有意接觸時局的存在。他也將給溥儀帶來外部世界的知識,告訴他,皇帝即將被淘汰。

初見庄士敦,溥儀因為端坐見禮,被大臣暗示「重來」,機械地假笑、握手,表演著熱情,而籠罩臉部的陰影表明此刻他受制於人。一身洋裝、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庄士敦,即將給他上課,引領他開啟對世界與自己的正確認識,更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虛幻,並反抗它。

一方面,庄士敦的到來是溥儀的一次「幻夢實現」。庄士敦初登場時,他便不同於旁邊的大臣,觀察著反對二十一條的人群;在皇宮中,他也始終是「觀察者」的存在,凝視著試毒官的嘗膳流程、內侍代溥儀「懲罰太監」等等事件。這讓他感知到了溥儀名為皇帝、實則被控的受困狀態,從而鼓勵並幫助他爭取更大的自,

宮內部分的結束,也是對於電影結尾的一次呼應:入宮與出宮時看到駱駝,帶來圍繞宮內權位的掙扎與失敗的宿命,而「登上寶座」與「再上寶座」時拿出蟈蟈,則帶來整個人生的宿命。

在宮內沒有獲得真正的權力,溥儀才會在宮外無比想要回到權位之上。而作為對應的,是被審問的段落,他瑟瑟發抖,表現了他最後的徹底失敗。看到這里已經能夠知道,溥儀再往後的努力,也不會有好結果。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破滅。

2、宮外時期賞析

清王朝的覆滅,對溥儀來說,是一個可以完全脫離皇宮、走出皇帝身份的機會。

從歷史上看,這時候的溥儀離開了帝位,在外部成為了名流,還沒有去當偽滿的傀儡,是他個人最自由的階段。然而,貝托魯奇告訴我們不是的。天津段落的開場,溥儀在舞廳里的演唱、跳舞,社交,舉手投足間風度翩翩,幾乎完全西化,遠離封閉落後的大清。

但這只是表象。

時政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聚攏關注,在全景之下,只有溥儀一行人默默走出人群,背向離開。鏡頭從他們的背影掃過,移動到了另一邊的人群,強調著他們與真實社會的疏離。溥儀脫離權位後,以個體狀態融入外部社會,只是一種想像。他依然被強大的權力禁錮、控制著,在日本人的「庇護」中,不能獨立自由地生活。

貝托魯奇用微妙的對應,展示了這種表象與實質。在回憶里,溥儀被日本人別有用心地資助、扶持其在天津的地位,雖然「購買手錶、唱機」,跳西方舞蹈,但事實上卻是被日本牢牢控制,更不用說「去西洋」。

這樣的「糖衣炮彈」,也出現在了現時的審訊里:審問者強調著日本人的誘之以利、不懷好意,但自己也給溥儀遞煙,鏡頭特寫同時給到了一邊的口供本,表現出審問者對溥儀同樣在「引誘」。

影片的最後伴隨著「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介紹,鏡頭給到了空無一人的皇座,又和坐在皇位上的年老溥儀形成對比:虛幻的世界裡,溥儀回到了皇位之上,進入真實環境後,他便消失在了座位附近。

溥儀從未真正坐上權力的椅子,這就是溥儀的一生

三、末代皇帝電影影評

這部斬獲了奧斯卡九項大獎的電影有太多值得細品的地方,導演對於色彩光影的運用已臻化境,堪稱教科書級別,而坂本一龍等三位作曲家的配樂也完美烘托著關鍵劇情,最出彩的莫過於坂本龍一所作的《Where Is Armo》和《Rain》,前者是溥儀追趕乳母的配樂,溥儀一直把乳母當作自己的蝴蝶,產生一種依戀和曖昧,由於幼年皇帝成長環境過於畸形,類似的把乳母當作初戀並不稀奇。這首音樂在溥儀尋找乳母時沉悶抑鬱,反應了溥儀的迷惘,而後溥儀再也無法克制,聲嘶力竭地追向乳母的轎子,幾近崩潰,曲調也轉而高亢,完美契合了劇情,足以讓聽者落淚;《Rain》則是文綉離婚的配樂,在她給溥儀和婉容各留一封告別信後,飛奔出屋外,音樂隨之響起,聲部不斷升高,曲調高亢,令人振奮,體現了文綉反抗舊習俗的勇氣,她盡情酣暢地淋漓在滂沱大雨中,在離開溥儀後終獲自由和新生。

說到電影主題,我認為是一部注重表現自由與束縛的電影,影片中牢籠里的蟈蟈,永遠關上的大門等暗線都預示著溥儀總是囿於枷鎖,坐地為牢;每一次門出現時對溥儀都是不祥之兆,從年僅三歲被迫登基,到出城憑吊額娘被攔截,再到退位被逐出皇宮,最後婉容被帶走他依舊無可奈何,沒有一扇門為他打開;牢籠里的蟈蟈更是暗合溥儀的一生永遠受制於人,看似貴為帝胄,實則卷在歷史洪流中身不由己;年邁的溥儀重回故園時,笑得很開心,似乎已看透了一切雲淡風輕,再也不執著於這個眼前這個曾經苦苦離開,後又拚命找回的皇座,而最後從牢籠中爬出的蟈蟈也象徵著溥儀終獲得自由和新生。

既然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那就不可不談這段沉重的近代史,盡管導演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征服了全球觀眾,但裡面一些敏感話題還是引起不少爭議。雖然在布景服飾等方面導演已相當考究,更是受到國家支持在故宮,滿洲皇宮等全真歷史場景進行取景,但全英文的台詞還是很容易讓看多了清宮戲的中國觀眾出戲,看了幾遍後也就覺得英文台詞搭配這部影片基調並不違和了;畢竟是外國導演的作品,偏向西方審美,全英對白才能更好的發揮,精益求精,而最終他面向的也是全球觀眾,當之無愧的拿下一系列大獎。

龍椅冰冷依舊,只是這韶光,不知換了幾回——末代皇帝

一名義大利導演能將中國末代皇帝的故事拍攝的如此淋漓盡致,片中中國人全英的對話讓作為一名中國觀影者的我產生了些許的遺憾,但這部電影的確讓我深刻感受和了解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這篇關於末代皇帝的解析和影評到這里就結束啦,謝謝大家的觀看。

末代皇帝影評

末代皇帝結局

末代皇帝觀後感

末代皇帝影評價

末代皇帝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