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八百電影劇情不連貫
擴展閱讀
唐季禮導演新電影 2025-05-10 14:34:50

八百電影劇情不連貫

發布時間: 2025-05-10 10:26:18

① 電影「八佰」引爭議,究竟是鐵骨錚錚還是在歪曲歷史呢

近期一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這部影片,影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後期,在全面戰敗的情況下,派一小股部隊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則是硝煙紛飛,雖然上海已經失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調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這一場幾乎是必輸的守衛戰,四行倉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敗日軍,其更具有戰略和政治上的意義。


可以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有時候政治意義更加大於現實意義,而作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極小組成部分,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話,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則進一步的顯示了國軍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也讓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展示在世界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它無疑來說是很成功的,而從另外一點而言,這卻幾乎是一場沒有太大意義的戰斗,因為從後續的情況來看,最後謝晉元所率領的大部分守衛官兵最後還是迫於日軍的壓力,還有上面的命令,選擇了退入了租界,最後大部分人在後面的日子裡面都是結局悲慘,除了極少數人最後存活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軍的俘虜,從後續來看,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太好看!

② 看完電影《八佰》後,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這部影片

情節與現實的嚴重脫離

首先先定個調。八佰講述了一個魔改於真實事件的戰爭故事。電影包含了導演認為的真實,以及導演認為的人性,以及導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這些真實、人性、還有精神都過於自我化、狹隘化,符號化,甚至是偏離事實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內涵層面空洞有餘,高度不夠,情節方面嚴重與真實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說服力大幅度下降。

這種英勇,這種無畏是具有極高可信度,是真實的。我相信,很多人會感動也是因此。但這種感動不該,也不能完全等同於電影本身的感動。它的內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來自電影本身。且不論這個橋段設計所帶來的邏輯爭議。就在精神內核上出現問題時,這種表達本身就站不住腳了。









③ 八百電影為什麼下架了

八百電影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歷史事件的改編問題。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然而,在電影的改編和呈現過程中,存在一些與歷史事實不符的內容,這引發了部分觀眾和歷史學者的不滿和質疑。

具體來說,一些觀眾認為電影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形象存在誇大和虛構的情況,這可能對歷史事件產生誤導。例如,電影中展現的四行倉庫戰斗場景被一些觀眾認為過於誇張,與真實的歷史事實存在較大的差異。此外,一些觀眾還指出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設定存在不合理之處,這也讓電影的歷史真實性受到了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和機構對電影進行了審查,並認為電影存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對歷史事件的誤導和影響,電影被下架並進行修改和調整。

總的來說,電影《八佰》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歷史事件的改編問題。這也提醒我們在改編歷史題材的電影時,需要更加謹慎和尊重歷史事實,避免對歷史事件的誤導和影響。同時,觀眾和歷史學者也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電影改編和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避免過度解讀和誤解。

④ 《八佰》為什麼罵聲一片

《八佰》沒返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對於守倉庫這個情節,電影對故事的還原很貼切,但問題是,前因後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國軍在淞滬會戰中敗退,八佰壯士其實是蔣刻意留下來,給英美列強演的「一出戲」。這個大背景,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簡單來說,就是屁股有點歪。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隱察磨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舍灶斗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