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期蘇聯軍隊沖鋒的視頻
《兵臨城下》(EnemyattheGates),又名《決戰中的較量》《大敵當前》《敵對邊緣,》,讓-雅克·阿諾導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蘇兩軍對峙,雙方士兵互相廝殺、屍橫遍野。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憑著他神準的槍法,殲滅敵軍無數,他的響亮名號傳到敵軍陣營。於是德軍派出最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和他一決高下。他們就在槍林彈雨中,展開一場生死之戰……這片電影開頭的有一個片段,是蘇軍讓那些無辜的士兵沖鋒的視頻。。。
『貳』 請問一部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電影
《斯大林格勒戰役(Stalingrad)》梗概
導演:約瑟夫 維爾斯麥爾
演員:托馬斯 克萊徹曼、喬徹恩 尼克爾、多米尼克 霍維茨
地區:歐美
主演:托馬斯 克萊徹曼、喬徹恩 尼克爾、多米尼克 霍維茨
編劇:Christoph Fromm / Jürgen Büscher / Johannes Heide
首映日期:1993年
篇長:134
發行公司:
網站url:
GJ:德國 / 瑞典
1942年,幾個很普通的德軍士兵從溫暖的海濱隨部隊調往斯大林格勒前線,很快他們就被殘酷的戰火吞沒了。隨著冬天的來臨嚴寒成了比戰斗更可怕的東西。在冰天雪地見他們想的不是如何作戰,而是如何活下去。德軍的潰敗就像一場大災難,士兵們一個個死去,最後的兩個人幻想著回鄉的溫暖凍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叄』 看看蘇俄的硬核雕塑
總是打仗的國家,紀念碑不會少。蘇聯/俄羅斯遍地都是戰爭紀念碑。大家最近可能被下面這個震驚了。
這個是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這場戰役的意義就不用我在這里多說了。馬馬耶夫崗及周邊戰斗持續了好幾個月,上萬人在此犧牲。建一個大型紀念雕像也是應有之義。蘇聯/俄羅斯的大型雕像選址一般都在河岸邊或者高地上,使之與環境相襯,以放大它的視覺效果。
同樣硬核的在烏克蘭基輔也有一個,位於第聶伯河西岸高地上,面向東方。1941年9月,在第聶伯河以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役,蘇軍在戰役中損失超過60萬。不過,因為基輔戰役牽制了大量德軍,導致後來人們假設:如果不打基輔,德軍可能會很快拿下莫斯科。就這個角度來說,莫斯科應該感謝基輔。
和下面的軍人群雕組合起來也很震撼。遊客可以從雕像底座坐電梯,直抵「祖國母親」的肩上飽覽基輔和第聶伯河風景。不過烏克蘭對這尊雕像有點不待見。從雕像落成起就給它起外號叫「勃列日涅夫的老媽」(雕像在勃列日涅夫晚期落成),還有些人對「祖國母親」手持盾牌上刻有蘇聯國徽耿耿於懷。
伏爾加格勒和基輔的祖國母親雕像,連基座在一起,高度在90-100米之間,超過了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蘇俄有建立超大型雕像的愛好,例如1930年代設計的莫斯科蘇維埃宮,整體高度到了415米,上面的列寧像高75米。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缺錢、缺技術、缺熱情——打了地基後就再沒蓋成。
大傢伙太費錢,就建個小一點的,比如下面這個」水手和士兵「,建在塞瓦斯托波爾。這座城市在蘇德戰爭期間跟納粹血戰了半年最終陷落,後來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水手和士兵「雕像高41米,建築過程比較曲折。它始建於蘇聯末期,蘇聯解體後本來不打算再建,後來架不住」英雄城市「市民們一片熱心,終於在2007年續建完成。現在也是地標性建築了。不過兩個雕像一個是穿燈籠褲帽子上戴著海軍飄帶的水兵,一個是戴鋼盔的士兵,稱之為「水手和士兵」有點不準確。
看不清雕像?看看下面這個:
塞瓦斯托波爾遍地都是戰爭雕塑和長明火,這是因為除了1942年,在1854-1855年這里也經歷了一場很慘烈的圍城戰。打仗得靠年輕人,下面的這個雕塑用於紀念年輕的普通士兵,名字叫做「共青團員」。
普通軍人的雕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下面這張是我在莫斯科南部的卡盧加州拍到的,是一名空降軍士兵。這座士兵雕像的著裝打扮像是七八十年代的蘇軍空降兵,也許是紀念阿富汗戰爭的吧。
電影《莫斯科保衛戰》里,波多利斯克步兵學校的學員臨時被抽調去填補莫斯科防線的缺口,連續作戰數天後全部犧牲。這個片段基於真實的戰例。後來,在當年他們戰斗的地方專門建起了紀念碑,紀念這些無畏而勇敢的英雄們。
莫斯科周圍有個默默無名的存在,以前叫做斯特列爾科夫卡,現在屬於朱可夫市。在這個無名的村子裡,朱可夫誕生了。現在在朱可夫市建起了一座小型博物館,紀念這位名將,所以也就有了朱可夫的半身像。
但是看起來上面這尊雕像不如紅場入口旁的朱可夫雕塑神氣。下面的雕像是蘇聯解體後塑造的。蘇聯時期因為政治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老軍頭大多對他有點不滿,朱可夫的地位沒有拔得太高。在蘇聯解體前後,老軍頭大多翹辮子了,原來的最高領導人偶像也基本完蛋了,需要有個人物出來代表20世紀的俄羅斯,所以朱可夫的歷史地位陡然上升。這尊雕像是按照1945年6月紅場勝利大閱兵時朱可夫戎裝白馬檢閱勝利之師的樣子雕塑的,朱可夫在那一刻達到軍人榮耀的頂峰。他這座雕像本來是打算放進紅場的,因為紅場和克里姆林宮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不得隨意改變,才改立在紅場北側外。
紅場里其實有人物雕塑,不過並非蘇俄時期。1818年在紅場東側建起了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雕像,後來移到現在的南側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每次閱兵,滾滾鐵流都從這兩位身邊經過。他們的最大成績是1612年從波蘭人手裡收復了莫斯科。1818年俄國剛剛戰勝拿破崙不久,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民族主義象徵意味深長。
再看看一些平時不太容易看到的雕塑。下面這幅雕塑是切爾諾貝利的消防員雕塑。消防員在這場核事故中犧牲慘重。在哪裡他們都是奮戰在一線,值得尊重和紀念的英雄。
消防員雕塑位於切爾諾貝利市內,下面這個雕塑背後就是發生爆炸事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機組。雕塑在2006年建立,但是似乎跟蘇聯時期的雕塑風格差異比較大。既然都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也就不剩多少了,還揉進了一點點現代主義特色。
老毛子愛建雕塑和紀念碑,這個習慣一直帶到了墳墓旁。不過墓地雕塑表現一般都不那麼硬核,相對會比較文藝。下面這個雕塑就是蘇聯著名演員吉洪諾夫,位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他的墳塋旁。對中國人來說,吉洪諾夫飾演的角色里最熟悉的應該是《春天的十七個瞬間》里的施季里茨上校,其次是《戰爭與和平》里的安德烈公爵。他還在電影《白比姆黑耳朵》里飾演過角色,但我沒看過這部電影。施季里茨上校在咖啡館里凝視他十年未見的妻子的那個片段,在索契冬奧會前被選入了俄羅斯國家形象宣傳片。
注意看一下吉洪諾夫雕像身後的浮雕,像是要表達什麼,或者是根據一幅什麼著名油畫雕塑,這個似乎還沒找到解讀。
連壯烈犧牲都被呈現得非常詩意:卓婭·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的墳前雕塑。她的弟弟舒拉和母親柳波芙就葬在一旁。
有時候,雕塑是一件並不復雜的事情,只要你覺得某樣東西可以表達情緒,直接擺出來它就成了雕塑,比如這個:
克拉瑪托爾斯克位於烏克蘭頓涅茨克州,東烏克蘭沖突最早始於此處。這台火炮貌似是二戰時期的蘇軍火炮,火炮基座上的文字意思是」英雄萬歲「。在原蘇聯歐洲部分地區乘車旅行,常常在路邊就會冒出一截炮管,有時候是一門重型火炮,有時候是一輛T-34坦克,充當紀念碑用。現在這些地區說起來都是經歷過多次戰爭,浸透了鮮血的地方。
不過,要說俄羅斯的雕像每個都非常好看,那還是太誇張了。難看的雕像全世界都不缺,俄羅斯也不能免疫。比如莫斯科河畔的這座雕像吧,雖然大名叫做「彼得一世出海」,但是莫斯科市民們覺得這東西簡直就像給海妖塞壬施了法術一樣丑爆了,給它起了很多外號,比如說「終結者」,也有人叫它「格列佛」,還有人說它是按照西方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紀念雕像仿製的。總之莫斯科人不喜歡,還多次提議拆掉它。但創作者采列捷利在政界有廣泛的影響,所以它還會存在很長時間——對了,這尊雕像是在1990年代中期建的,高98米,跟伏爾加格勒的」持劍的祖國母親「差不多,但藝術水準完全在兩個不同層次。
P.S. 彼得大帝非常討厭莫斯科,1713年遷都聖彼得堡
『肆』 求一部經典的俄羅斯二戰電影,其中一個片段是一個狙擊手...
《兵臨城下》嗎?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