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鋼琴教師電影結局
擴展閱讀
電影鬼子來了完整版 2025-05-25 16:21:13
2016最新初一電影 2025-05-25 16:19:44
沙魯可汗新電影 2025-05-25 16:12:54

鋼琴教師電影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5-01 01:17:37

A. 像於佩爾《鋼琴教師》這樣的悲劇電影,還有嗎

LZ是想要帶點虐戀成分的愛情電影?
《苦月亮》也是關於折磨和被折磨的愛情 也有點極端
《洛麗塔》推薦看舊版的
還有《失樂園》
以及金基德的一系列影片《弓》《漂流欲室》《海岸線》《空房間》《壞小子》等等 都很不錯

B. 鋼琴教師是哪國的電影說的什麼意思

法國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
劇情:年屆四十姿色漸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她與專橫霸道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沒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沒有。艾麗卡感到異常的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泄性慾望。導致了她嚴重的變態性心理,有意無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經成了她內心綳的最緊的一根弦,連變態都變的那麼變態,人性的陰性的張力可見之大,令人不寒而慄。她的人生因為一個學生的引誘而改變了……

C. 關於鋼琴教師結尾,望指點

在埃里卡所期望的拯救變成屈辱,性愛變成了暴力之後,她只是需要在自己尋求自由的過程上打一個結束語.在影片中很多處我們都能看到埃里卡--比如在她給克雷默爾的信--表現出自己希望在受虐時得到臆想的快感而又懼怕真正的疼痛.她太過柔軟不足以應付這樣的疼痛和傷害.
當克雷默爾需要從埃里卡的母親手中爭奪他們的感情,甚至需要從埃里卡本人手中去爭奪,他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埃里卡獨特的感情和性觀念,更多的是他對於處理這件事已經喪失了最初的體諒.克雷默爾只能以他理解的方式去結束這一切,然後走開.只是走開.他根本不能帶給埃里卡任何救贖.即使他可能懷著某種類似希望和埃里卡保持美好感情之類的想法,他也只是一個無法給予的人.
每個人都註定走自己的路.表面往往是蒙蔽.
我只看了一次鋼琴教師..沒有太看明白.但暫時不想再看了,這無論如何不是一部令人輕松的電影.

D. 電影《鋼琴教師》 下載

http://www.verycd.com/topics/7013/
電驢的資源,右鍵點文件名用迅雷下吧 自動包含中文字幕

E. 電影鋼琴教師

我最近一直在用一款網路電影軟體 風行, 最新的大片、美劇、日劇、韓劇、動漫、綜藝應有盡有,什麼 加勒比海盜、蜘蛛俠、十三羅漢、越獄、放羊的星星全都有。 超清晰、播放流暢,而且不收費。 你也來用用吧,到 http://www.funshion.com 下載,希望給你的生活增添些色彩 ^_^

F.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6)鋼琴教師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G. 鋼琴教師的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著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為符合醫學上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臨床解釋:(病患)不斷地為了重復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准確、強迫性的搜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復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於是否能做到「准確」的不確定性焦慮,…這個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s)和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以及貴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並嗅著別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內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復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慾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准確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准確」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里,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著自己、要求他照著她信中的規則內容對她施暴。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慾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隨著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慾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里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更深一層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著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復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里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曖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游戲」的態度處理這段關系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只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確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著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爭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慾的著裝帶著極強烈的自虐象徵。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里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內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並存的狀態,讓人嘆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眾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並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著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內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眾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復雜曖昧。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徵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產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桿前看著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眾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桿之內。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眾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著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慾望。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沖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態者之間的意外沖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里,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里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於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於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沖突,認知沖突……沖突的劇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H.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8)鋼琴教師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I. 求鋼琴教師故事梗概

這個影片故事你可以在網路里找到,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和表述,也許能幫助解答你的提問。覺得那裡面寫的不錯,相對來說是我看過眾多的評語里較准確和客觀的一篇文章。我的表達力有限,寫的也不怎麼樣,重復的話在此就不多說贅言了。藉此機會,補充一下個人觀後感吧,見笑了。
其實靜下來認真看會發覺這是一部好片,難怪當年得獎。

每個人的性格和言行、心態的形成變化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有很多細節可以驗證。導演用他的方式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得很到位,主題和隱意貫穿包含在劇情內容中,層層遞進。。呈現在觀眾面前又如此真實清晰,讓人直面自我引發思考。
觀眾對這類電影的感受和看法可能不盡相同,這也和各自的生活環境,經歷和成長教育等有關,還有一種天生本能的感受力。
一個那樣的母親和女兒。。只有母女倆長期為伴,兩個人有共同的問題,都精神失常,這也和母親的性格有關。兩個病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一個房間,同床而眠多年,那種狀況和心情可想而知。不逼瘋或發病才怪,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女主似乎已習以為常,選擇被動接受和勉強忍受著。逐漸變得扭曲,異常和失控,還有點精神/人格分裂。病態的心理狀態,內心沖突和矛盾的激烈,身心疲憊,壓抑。。終有一天會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顯而易見,那是一個單親家庭,由於母親對她從小就管教嚴厲,苛刻,甚至不近情理,無理取鬧到不可理喻。有一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是有道理的,在這同樣適用。所以她有一種逆反心理,但苦於始終沒能真正有效的疏通和解決,問題無法根治。復雜矛盾的心理讓她很苦悶,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在其母親的影響下,無形的反抗情緒也更強烈,又得不到及時的宣洩,反之,母親的這種控制欲又「傳染」到了她的身上,介於控制和反強迫之間,兩者皆有。畢竟是她的母親,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母親,使得她的一切不合常理也有了合理的解釋和理由,就變得不足為奇了,直到後面她對母親做出了那樣極端瘋狂的事。找不到正確合適的出口和渠道,錯誤的思想認知又用了錯誤的行為方式來緩解和釋放,也只能是暫時的痛快,事實問題還是存在,沒有解決和改變。在她的內心實際上是孤寂的,又不能對外界或他人傾訴以尋求幫助,似乎也沒人能幫的了她,很多外在和內在的因素都局限和束縛捆綁住她,越掙扎越徒勞越深陷其中。。無限循環沉淪。
她是個鋼琴老師,這也是本片的片名,不是諷刺,是點題。在一份體面,外界尊重仰慕的職業下的那個人,就是本片的主角,社會角色,聲望,輿論等讓她更不敢和輕易吐露自己的秘密或者說難言之隱,同時也讓她倍感壓力。她只能想到通過自虐的方式來排解,這是種最直接的刺激,也是種很深的自殘,從而來獲得一時的安慰和平靜,麻痹和逃避自我,自欺欺人。這也是最後一段女主看到男青年怪異的笑容,一直等待卻錯失良機後,把原本准備捅男孩的水果刀刺進了自己身上的原因之一,那時的她心理活動無從得知,但可以確信一定已瀕臨絕望和崩潰。
可能是她的天賦,對音樂的感悟力異於常人,也可能離不開她母親對她的嚴格或者也是出於她自己的興趣,她能選擇的本就有限,不論是鋼琴賦予她某種意義,寄託或依賴,還是命中註定,巧合的安排,她和鋼琴結緣,從此成了她為數不多的可以交流的工具和宣洩方式,她可以在上面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受樂曲和它本身的魅力。也是讓她可以以此謀生的職業。她的圈子很小,沒有朋友,生活工作兩點一線,也少有別的正常愛好,變態需求和滿足不算其中。讓她有更多時機與之相處,是她的夥伴也讓她在琴藝上的造詣更高,每次彈奏時,都可以沉浸在音樂和自己的世界裡,適當的轉移,分散她的注意力,讓她感到輕松和愉悅,在她冷傲的外表下,才能得以解脫,哪怕只是片刻。很多人都想欣賞她的琴藝,成為她的學生,可是在這樣的表象下內心的苦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和體會。那個男孩也正是被她獨特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可惜他並不了解她也不想了解她,他根本幫不了她,只是她以為而已,這也是她可悲之處。他害怕驚訝也不理解她的所作所為,甚至到最後變得極不耐煩和理智,達到他的目的後就開始厭倦和嫌棄了。本來他也只是想享受挑戰和征服的快感,只是一個幼稚的,玩弄感情游戲的人。他們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到後來只有互相傷害。其實他們都不是真的愛對方,女主也一樣,更多地是尋求幫助和解脫,她也想改變,只是找錯了對象和治療方法,只會讓她偏離軌跡越走越遠,事與願違,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很多人看後可能都無法理解這些角色人物也很難想像這樣一部影片到底在傳達些什麼。。我覺得答案在觀眾自己心裡,因人而異。真正的意義恐怕只有導演和演員才能表明,演員已經很好的詮釋了,而作為觀眾的我們是否能夠很好地接收到和理解呢。
最後,看完影片,不難發現女主確實是有心理問題或者說心理疾病,她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她的病就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症-也就是簡稱強迫症。具體詳情可參閱網路。簡要說就是典型的重度強迫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一種症狀,這種反復發作的異常舉動,是不斷積累形成,也是導致她後來悲催的重要因素。在同情之餘,也覺得女主真的既可憐又可悲。其實得這種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在片中細看可以感受到女主強烈、無比的痛苦,卻又無法控制和停止這種反復的自我傷害,自我折磨以及傷害他人。這種痛苦一直難以擺脫。她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心態,包括處理感情、親情、人際交往和愛的能力。。這種病症早已滲透到她生活的各方面,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方式和危害。其實她也是非常無奈和無助的。事實上在她生活中唯一引以為豪和受人認可的就是她的琴藝,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最後結果/局導演沒必要交代清楚,有想像空間,可以自己去判斷和思考了。 有些感受無法用文字概括,也只能先到這里,拙見而已。就這樣